Board logo

标题: 书写难看 提笔忘字:正在消逝的汉字书写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9 19:28     标题: 书写难看 提笔忘字:正在消逝的汉字书写

  书写难看提笔忘字:正在消逝的汉字书写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29日 17:00 来源:北京科技报





  书写汉字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感情寄托。图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在树叶上施展的书法





  一少儿书法培训班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挥毫练习





  北京798 艺术区内“认真写字”的都市人雕塑



        谈起汉字书写的现状,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茂宏,向记者讲起了他担任语文出版社编审时的故事。“原来在语言文字报编辑部,好多读者来信信封上的寄信人名字,全编辑部就愣没有人能认出来。结果信收到了,想回复却不知道对方叫什么。”最后于茂宏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读者亲笔签上的名字剪下来,贴在回邮信封上寄过去。“字迹实在太难辨认了,也许当地会有人熟悉这些签名。”


  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书写汉字的最低要求就是规范、端正、整洁。然而近日,教育部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3000 多名教师中,60%的人认为自己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而这些学生(1.2 万余名)中有65%的人则表示,应当尽快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好让自己明确怎样写字才算合格。

  记者获悉,日前,教育部对汉字规范书写等级标准的制定已接近尾声,这部“标准”将根据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的规范程度划分级别。作为国家的推荐性标准,它不会强制执行,更不会引入到升学、毕业等考试中。但今后各单位可以将其列为录用教师、媒体人员、公务员或其他新员工的资质之一。未来,在标准正式颁布后,可能还会组建相应的书写等级评审委员会。果真如此的话,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写一篇字,然后请专家鉴定字迹的等级。

  “书写难看、提笔忘字、写错别字,是目前常见的三大书写问题。”谈及此次制定书写等级标准的初衷,网上不久前发起了一项调查,共有4102名网友参与,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

  2009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对2100多名大一新生进行了首次汉字书写测试,负责测评的老师用“七拐弯,八拧劲,歪歪扭扭,好像蚯蚓找它的老妈。”这样的话形容一些学生的字迹。测试结果显示,有320名学生写字“不及格”,即连“规范、端正、整洁”都没有办法达到,且比例高达参评人数的15%。

  “中国汉字是方块文字,这意味着,即使你了解了字形的‘构建系统’,也不一定能良好地把握它的‘笔画系统’。比如明天的‘明’,这个字的构建系统规定,左边为‘日’,右边为‘月’;但它的笔画系统则要求,‘日’字旁要写得尽量靠上才会好看。”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教授张普对记者说。

  除了字迹难看,目前错别字的比例也高得惊人。重庆一家媒体曾对自己刊出的所有“错误与更正”作了分类统计。对相关文字错误进行量化分析之后发现:该报20个月中因电脑录入造成的错误共1896处;因“字形相近”造成的错误,如“紧”误为“紫”、“租赁” 误为“租凭”等,共有193处,占10%。另外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长期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用户中,有“提笔忘字”经历的人超过95%。“疏于手写,是很多人写不好字、写不对字的主要‘元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说。

  “除此之外,目前之所以很多青少年会频现‘写字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儿阶段的不重视。”苏培成说,目前小学的教学计划中,语文课虽占有较大比重,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书写汉字的基本训练。
  于茂宏向记者举例道:语言文字报社曾举行过一次语言文字比赛,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交上一篇 200~300字的答卷,结果评委们居然只能认出其中的12个字。“各中、小学校应开设汉字书写规范课程,建议每周开设2~3节写字课,努力培养孩子们的汉字书写意识,有条件的还应配备专业的书法教师。然而现实的应试制度,对数、理、化等多门学科作出了系统要求,却唯独将‘写字’排除在外。虽然很多小学也开设了‘毛笔课’,”但毛笔写字‘两头顿笔’颇有难度,显然不适合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我们应当探索出更为科学的训练模式。”

  据悉,上海教育部门在2009年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缩减了现有语文阅读课时,隔周开设1节写字课。初中阶段,保证平均每周之内,写字训练时间不少于0.5课时。

  “之所以要写好汉字,不仅因为汉字的书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继承,同时它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以手写字,其实是用心来写。”于茂宏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庞中华有一次前往广西边陲采访,看到解放军战士正在分拣信件。奇怪的是,战士们把打印版的信件扔在一边,而那些手写的信件,不管字迹如何都紧紧握在手里,悉心阅读。“电脑打的没有感情,手写的有感情。”战士的话令庞中华触动很深。

  更有意义的是,规范汉字书写还能帮助开发人的右脑,而这也是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目前全世界教育模式基本构建在左脑的基础上。而右脑的开发是成为梦想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先决条件,但这点几乎已经在学校系统中丢失殆尽。世界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绘画对开发右脑具备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于茂宏说。

  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院 R.W.斯佩里博士和他的学生龙·迈尔斯从20世纪50年代就通过动物裂脑实验,证明了人类左右脑的形状相同,但是功能却大不相同: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脑则做一些难以兑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来思维,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与开发潜力。

  而汉字源于象形,最初的汉字“画成其物,全如作绘。”于茂宏告诉记者,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之 ”,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的装饰,因此,汉字“文”又引申出“美饰”的含义。这足以说明,古人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汉字书写的美感。

  虽然汉字发展到今天,象形功能几乎消失,但它比起拉丁文,依然保留了相当大的笔画间架结构。于茂宏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写汉字就是在学习绘画,同时也是在开发右脑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
  “如果孩子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丢掉汉字书写的学习,也就是丢掉开发右脑的宝贵时机。”于茂宏说,即使电脑书写在主要范围替代手写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手写汉字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早脱离手写会影响汉语掌握的水平。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轻易疏离手中的笔。” (作者:谭娜)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10-8 08:34

是大势?还是被逼无奈?!
作者: 缥缈孤鸿    时间: 2009-10-9 22:43

记得丰子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汉字的由繁而简,简化的不仅是汉字,同时也简化了人们的思维,或许这也是思维简化的一个结果吧。也可以视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弃,本人写字也是极烂,痛悔!
作者: 燕来也    时间: 2009-10-10 11:57

记得读本科时写东西都是先打草稿,定稿时才会输入电脑。可现在早就不知道在纸上写文章的滋味了,整天对着屏幕,写些不假思索的东西。思维真得是被简化了。
作者: 张传允    时间: 2009-11-16 12:49

所以书法也申遗了,这是应该是原因之一吧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11-17 17:20

我们这一代的书法

口述/陈传席 整理 韩涧明 孔祥祥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11-15 07:45:37 书摘


  陈传席是艺术史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常常语出惊人。那么,在这位敢讲真话的学者与批评家眼中,关于当今书法生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审美、批评等问题,又有着怎样不同的答案呢?

关于创作

  现象与问题: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赵瑜曾表示:

    “刘墉是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但现在他的字,价钱还卖不过一个书协主席的字,这正常吗?再过50年、l00年,可能你手里的东西就是废纸一张了。”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字卖过刘墉,这种价位的差异能够代表当代书法创作的艺术成就吗?

  陈传席观点:字写好就对了,成书法家就错了。

  现在关于书法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没落了,另一种是说繁荣了,这是各讲一段。讲繁荣,是说写字的人非常多。很多人觉得书法就是会写字就可以卖钱,就转行写字了,像一些本来搞经济、医学、哲学的都改行写字了,觉得写几个字来得更舒服、痛快。那么,这种繁荣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觉得是坏事。因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需要很多的医学与哲学工作者,书法家也需要,但是,有一个两个就够了。

  在汉代写过《非草书》的赵壹,就曾经表述过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书法写好了对国家没什么好处,与治理地方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必要花很大功夫。其实任何人都应该把字写好,可一旦都变成书法家,对于整个时代就是个悲剧了。搞经济建设,人越多越好,对于书法来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人写字。

  当年有识之士,像郑振铎等曾经强烈反对过成立书法家协会,理由是书法是每个人都应该会的,没有必要成立一个协会。现在不仅成立了中国书协,而且与美协并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如果油画、国画都独立了,美协还有什么用?从发挥的实际作用看,也不理想。

  现象与问题:如今很多人以书法为业,天天练字,而中国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号称“书法家”。那么,书法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天天练字就可以成为书法家吗?

  陈传席观点:书法是小道,可没气质就是学不好。

  书法,我认为就是小道,是小技巧,但是需要大方面的支撑,没有相当的气质,你就是学不好。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故事,在宰相来选驸马的时候,王羲之做了什么?袒腹东床!结果留下了东床驸马的成语。说明了王羲之本人的气质,是很率真的一个人。

  再看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王献之的字写得最好。王献之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之下,所具有的气质风度是非常有典型性的。有这么一个例子,说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另一个儿子王徽之在屋里聊天,家里失火,王徽之连鞋也顾不得穿,逃了出去,王献之却“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别人讲风度都是偶尔讲一讲,只有王献之深入骨髓。有这样的气质才有他的书法。

  技巧这东西,半天可以讲完,说起来容易,练起来很不容易。而我们书法既要讲技巧,又不是光讲技巧。老是在技巧上下功夫,就会走向歪门邪道。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

  现在很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胸无点墨,写出字来就很小气。胸怀世界和就琢磨着赚两个小钱,在笔下流露出来的艺术境界形同天壤。技巧已经够了,需要的是把传统的东西认真读过,然后融化到自己的性情当中。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是意识形之于态。颜真卿人怎么样,我们不了解,但看他的字,就是他的性格。李白怎么样,我们也不了解,但看他豪放的诗,没有胸怀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现象与问题: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是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的共同问题,而近年来,书法界对此争论尤为激烈。同时,关于书法的创新也在不断进行着。那么,书法的创新是对的吗?在当代条件下,书法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陈传席观点:书法就是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书法。

  现代人当书法家,不要动不动就创新,能把传统继承好就不错了。你看赵孟一辈子学“王字”,没有创新,仍然成为了优秀的书法家。中国是以继承传统而闻名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脉相承,像繁体字、隶书等,现在都认识,因为传承没有中断。德国曾有一位很有钱的老太太,她在临死的时候要把钱捐给中国,理由是什么?就是因为她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坚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中断。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有特色的国家,这种特色就是继承。对于书法,尤其是要讲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书法。

  很多人在喊打破传统,打破就错了。人为什么叫人,为什么不叫牛,不叫狗?几千年不改变。有些东西不是说打破就打破的。书法就是如此,没有继承就毫无意义。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加厚传统,这就非常了不得。

  那特色怎么出来呢?应该说你写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特色了,就像于右任的字,没有故意去创新,自然也有特色了。

关于审美

  现象与问题:现在书法之所以在社会上越来越边缘化,恰恰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难度太大,看不懂。作为一个欣赏者,怎样去读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涵呢?书法审美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昵?

  陈传席观点:中国的哲学,过去人都懂,现代人要学习。

  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好的书法作品看什么?就是看格调。这个既玄也不玄,格调、气息,懂书法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书法的品位高低最终就是格调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书法家胸怀的问题。

  而要想看得懂,就要听人讲,就要多看,由浅入深,读得多渐渐就懂了。你读通读透了就明白书法的审美,读不透就出笑话。

  中国的哲学就是这样,比如画画,画像很容易,画不像就不容易,像未必好,不像也许更好,但也许很差;丑怪可能是真的丑怪,也许又不是真的丑怪……这些过去的人都懂,都知道怎么看,今天的现代人不懂,就得学习。

  现象与问题:当代的书法创作形式繁多,搞得人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哪种风格才是好的呢?书法审美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

  陈传席观点:书法需要正大气象。

  书法是精神的外化,一气呵成,你摆技巧不行。任何艺术没有技巧阶段不行,但技巧太多了,又不能成为高的艺术。前几年,我最早提出了一个观点,也是书法审美的评判标准,叫做“正大气象”。好的书法作品要有正大书风。你看王羲之、颜真卿、赵孟,你看苏、黄、米、蔡,哪一个不是正大气象?这种正大气象,在唐代以后,其实就一天不如一天。你看汉代石刻的小狗、小羊,都很有内涵,到了明清,石狮子都跟猫一样,还抱一个绣球。你看唐代颜真卿的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张旭的草书,全都是大气象。你再看现在的书法,到处都是斜斜倒倒、歪歪扭扭,这反映了风气不正。

  书法不可能成为一种专业,但它是“非专业职业”。什么叫“非专业职业”?就是说它是在做一门学问,但又不是职业,不是什么都不干,天天写字就可以把字写好了。我们看历史上,王羲之是右将军,国之栋梁,颜真卿是平原太守,苏东坡也是政府要员,他们都是一生在忙,哪里是天天专门就写字?在历史上哪里有专业的书法家?

  我们的哲学系统和西方是不同的,我们的书法也好,医学也好,都是文化,西方是技术。我们的中医可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是西方医学所不能理解的。而书法,我们的书法家不是专门写书法的,属于秀才学先生——一夜成,因为有文化做基础。

  现象与问题:在现代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当代书法艺术中不乏极端与出格的各种创作探索,这种创作是前沿审美呢,还是像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只是在一场艺术阴谋中被误导的幼稚行为呢?

  陈传席观点:人家决不会花钱买你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东西。

  书法艺术的没落,这里面有市场经济导致写字人浮躁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国外文化侵入对于我们的影响。比如说,美国人开始买我们书法的时候,他买谁的作品?当时林散之的字只卖15块钱,林散之写了80年的字,功夫相当了得,但是美国人不买,他买了一个不懂书法的年轻人的字。这个年轻人把墨往宣纸上一泼,美国人一看:好!美国人花了多少钱买他的字呢?1万美金。林散之80年练字是l5块钱,往纸上一泼是1万美金……这种影响会带动10万到l00万写字的人。

  他们不知道这是因为美国自己没有文化传统,人家花点钱买文化的政策,人家决不会花钱买你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东西。

  曾经有5个美国的教授到中国讲学,谈到现代派艺术,他们非常负责任地说,通过调查,美国真正搞现代派艺术的只有5%,而且是有人支持的。美国收藏家收藏现代派艺术的数字是零。美国教授承认其中的阴谋,因为美国没有传统,没有敦煌,没有巴黎,让艺术中心转到美国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提出观点,花钱让理论家写文章,说现在架上的艺术已经过时了,于是搞行为艺术。我们的年轻人不懂得这些,就跟着一哄而上,其实他们是在引导你跟他们学。

  书法要是让人看不懂,那就错了。就是写字嘛,为什么会叫人看不懂?有的人不认识草书,以为草书可以乱写,实际上草书有草书的规矩,你写错了一个字马上就看得出来。文人的艺术作品里有文化、有道理。

关于批评

  现象与问题:书法批评是引领当代书法发展、廓清发展思维脉络的必要方面,但当代书法批评却陷入失语状态,这又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陈传席观点:中国传统最尚气节。可今天没有了。

  现在有观点说,没有真正的书法批评家,都成了“表扬家”了,是这样吧?这是社会风气使然。想当年,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骂得多厉害,结果梁实秋没到法院告鲁迅,也没变成狗,后来过得很好,也没怎么样。今天的批评界,批评的人没有鲁迅的胆量,被批评的人没有梁实秋的胸怀,急了还会告你一下。作为媒体,对于直言的批评也不敢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可能出现大的批评家。

  我曾经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讲了些真话,我觉得讲真话是应该的,不应该讲假话,可朋友们见了我跟我说:“不错,你敢讲真话。”讲几句真话好像成了很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我讲的更真的真话都已经被删掉了。中国传统中最为崇尚的就是气节,这却是今天文人所缺乏的。

  现象与问题:2005年,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书法作品首次亮相。晚年的吴冠中开始侍弄自己的汉字田园。有评价认为“吴冠中不仅在绘画上不断创新,他还敢于碰书法的‘雷区’”。那么这位重量级画家的大胆尝试该如何评价呢?

  陈传席观点:吴冠中的字只能成为笑柄。

  吴冠中写的字根本就不叫书法,歪门邪道,非常恶心,是外行胡搞。混淆书法与绘画的界限,中国书法要朝这个方向发展就完了。

  他对于西方色彩下过功夫,对于世界惟一的中国书法,下过功夫吗?没下过功夫怎么行呢?没有功力怎么行呢?就想成为一代书法家,开一代风气,异想天开只能成为笑柄。吴冠中的字只能让想赚钱的人高兴,让艺术界的人感觉悲哀。艺术要美,最基本的东西不能没有。这个艺术,就好像人之称之为人,狗之称之为狗,是有界限的。

  这个界限,最早没有,后来有了。有了界限就不能乱来,因为有界限是对的。绘画、书法都有自己最基本的东西,基本东西是不能破坏的。就像说,一个教授不像个教授,是他属于教授的基本的东西缺了;说这个人不是人,那是他基本的东西——道德没有了。

  现象与问题:一个时代的书法大师是全社会对于书法艺术巅峰境界的渴望,令书法艺术界为之神往。那么,什么样的条件下会诞生大师,当代书法艺术界可不可能产生大师呢?

  陈传席观点:后来人会鄙薄我们这一代。

  以前我很悲观,就像对格律诗的感觉。我原来认为格律诗过几年可能就彻底消亡了,实际上现在开始复兴了。可以说,好的东西不会被人为消灭掉。比方说,以前夜间照明用的油灯,没有人去打倒它,它自然就消亡了,因为有更好的照明方式全面替代它了,你想保它也保不住。可是蜡烛就没有倒,因为蜡烛有电灯不可取代的功能。现在西医到处都是,但是中医依然是打不倒的。书法和格律诗也是这个道理,他们都有自己的东西,你提倡它未必发展,你不提倡它也有社会需要,未必不发展。只要传统未断,肯定出大师。

  现在书法的传统没有断,只是在文化积淀阶段。等经济发展了,一些人有了空闲,工作之余练练字,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卖字,浮躁之风被去掉了,出于兴趣,加上文化积淀,自然造化把天地灵气赋到某些人身上,就会有大的书法家出来。这可能在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之后才会有,现在是低潮时期,这种虚假繁荣还不如不繁荣。现在就是有灵气赋在谁身上,也会被市场泯灭。

  我相信我们的后来人会鄙薄我们,大部分人会看不起我们这一代,可也正是我们的积淀奠定了基础,我们留下了书法延续的种子。

  (摘自《中国收藏》)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