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分享】社会学硕士“行乞”成就论文
[打印本页]
作者:
马衣努
时间:
2009-9-27 19:12
标题:
【分享】社会学硕士“行乞”成就论文
社会学硕士“行乞”成就论文
admin
抄袭从来有,今年特别多。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抄袭论文事件未平,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就被人揪起,未过两天,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也深陷“抄袭门”。从传统的无名之辈抄袭名人名家发展到如今的专家名人教授抄袭无名之辈,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但是在多位名家卷入“抄袭门”时,却出现了一个现代论文版的“阿甘”,他就是 25岁的安徽大学社会学硕士生陈勇,为了写出一篇研究乞丐群体的论文,竟在合肥“行乞”五个月,并完成8万字的论文《合肥市乞讨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首次乞讨零收入
在街头、在车站、在商业繁华的地方,你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乞丐,他们中有残疾的、有年老生病的、有卖艺的。这样的场景与你的怜悯之心发生化学反应,你的手会不由自主的伸向钱包。陈勇也是这样,每逢与乞丐偶然相遇,定会掏钱相助。
久而久之的某一天,陈勇在街头连续碰上几个乞丐后困惑了,自己这样的施舍究竟能给他们多少帮助?“乞丐似乎从来没有减少过,还有不断壮大之趋势,而自己施舍的钱却是父母辛苦打工挣来的!”
2008年4月,带着这样的疑惑,陈勇确定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方向——乞讨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我原来是想深入到乞丐这个群体中去,我要知道他们除了乞讨之外,衣食住行和内心思想都是什么样的,所以一定要进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去。”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导师马芒副教授和学院很多老师的支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研究如果可以深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确定了论文的方向之后,陈勇开始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史料。“一旦正式实施,就必须有启动资金,除了最开始的问卷调查,还有乞丐的服装、道具。”所以陈勇做了一个月的家教,辛苦赚来的500块钱成了第一笔论文资金。
2008年8月31日的合肥下着小雨,陈勇迈出了乞讨的第一步,进入实践调查的第一阶段——装扮成没有钱上学的学生乞丐。
地点选择在合肥的城隍庙门口,“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小商品市场,南来北往的人特别多”。站在城隍庙门口的陈勇兜里揣着精心书写的求助信。心里有一个声音对自己说:“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要再犹豫,把纸掏出来摆上。实施!”“还是不要了吧!这个地方好像不太理想,所有人都像在赶集似的,应该没有人会注意到我吧!而且这个地方的城管还特别多,被抓了可怎么办啊?”心里的另一个声音立马投了反对票。
就这样,心里的两个声音做着强烈的斗争,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了,陈勇从城隍庙走到了市府广场也没有停下脚步进行实质意义上的乞讨。“其实就是羞耻心在作怪,不太好意思,总是在否定自己的决心,一直到下午五点多天慢慢黑了,感觉要是再不行动,今天的计划就作废了!”回忆起第一次做乞丐的艰难,陈勇至今记忆犹新。最后他终于说服自己,一咬牙把兜里的求助信铺在了市府广场附近的天桥上,自己蹲在信的后面,头拼命地往下低。10分钟过去了,别说丢钱的人,就是驻足看的人都没有。陈勇心一横,索性跪在了地上。也不知过了多久,有一个妇女停下来看他的求助信,陈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一刻比当初研究生面试时还紧张,最终这个妇女什么也没有丢下就离开了。
“这样跪了一个钟头。那时候特别渴望有些收获,哪怕是一角钱,也证明自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很遗憾,陈勇一分钱也没有乞讨到。不过他不会再不好意思,因为他突然发现,“乞丐就好比是城市生活的匿名信,谁也不会在乎彼此真实的内心世界”。
乞讨让他心怀感恩
第一次失败的经验让陈勇开始做自我检讨:是自己跪的姿势不够诚恳?是求助信写得不够诚恳?还是……带着这样的疑惑,陈勇再一次出发。
相同的地点,没有丝毫犹豫,陈勇铺好求助信后,跪在信的后面,惟一不同的是:“自己在信上放了一些零钱,就像是别人刚刚施舍过的”。这一次陈勇没有失望,一个女孩停下来放了五角钱,陈勇立马躬身感谢。
第一阶段研习结束,陈勇切身考察了乞丐们的收入状况,但是却很难真正打入到乞丐的内部中去。
2008年10月,陈勇步入实践的第二阶段——扮流浪汉。
为了与乞丐零距离接触和交流,他刻意将自己打扮成“叫花子”。“托人在工地上弄了一套旧衣服,蓬头垢面,养了胡须,弄得又长又脏,脸上还抹了一层黑炭灰,脚底蹬着一双破布鞋。”他还扛着一个大麻袋,有时捡点矿泉水瓶子,有时沿街乞讨,甚至还不顾“斯文扫地”,和乞丐一样“撒野尿”。
“吃东西很简单,别人施舍的、吃剩的东西,或者买点包子,和乞丐们一起,也是吃得津津有味,但是乞丐们并不愿意透露他们晚上住宿的地方。”一直到11月天气转冷的时候,一些乞丐集中睡在市府广场的地下通道里,他才有了与这些乞丐一起睡觉的机会。“我有一次睡在地下通道里,躺在自己带的麻袋上,气温急剧下降,我感到自己都快要冻僵了。但是我必须坚持下来,因为那时候如果走了,周围所有的乞丐都不会再信任你,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全白费了。”
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地一家报纸对陈勇行乞的事情以《高校研究生为写社会学论文街头行乞三个月》为题进行了报道,他们的原意是要宣传陈勇的认真精神,但与此同时,他的卧底身份却被曝光了。一些读报的乞丐对陈勇产生了仇视,甚至会故意找他麻烦。无奈,流浪汉做不下去了。陈勇理好头发,剃了胡须,一个和报纸上截然不同的人出现了。
转变身份后的陈勇步入了实践的第三阶段——摆地摊。他向朋友借钱,买了一些小商品,在街头摆卖。“对我的调查来说,虽然小贩的身份不如乞丐和流浪汉便利,但也有自身的优势:第一,在街头摆摊,仍可以继续观察乞丐的行为方式;第二,小贩是流动的,既可以跟随某个乞丐,也可以到乞丐的住处吆喝买卖,从而了解他们在乞讨之外的生活。”他说。为了能吸引乞丐,他经常把小摊摆到乞丐进出住处的路上,两块钱一双进来的袜子,五毛钱一双卖给乞丐。有时,他会把小商品免费送给乞丐。
2009年1月,资料收集齐全,做乞丐的日子也告一段落,为了对乞丐来源地——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深入了解,陈勇只身一人前往阜阳、亳州,以及河南郸城做了实地调查。
回校后,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文字编写,陈勇给自己的论文写下了最终结果:2008年,在合肥市区以乞讨为生的乞丐有150±50人;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多于青少年,其中大部分老年人是身体健全的,大部分中青年人是残疾的(其中多数残疾人有较低的生活保障);绝大多数乞丐拥有家庭(多数成年乞丐已婚),家庭有青壮年劳动力,但是平时大多外出务工……
“他们在合肥从事乞讨,除了因为自己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境以外,还与城乡人口流动、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乞讨亚文化、城市特征等因素相关。”他举例说,虽然绝大部分乞丐都是来自农村,虽然社会保障不完善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会产生乞丐。“事实上,合肥市内的乞丐,许多人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农村,比如阜阳、郸城等地,这就牵涉到该地区内存在着的流浪、转徙的民风,学术上称之为‘亚文化’。”
2009年6月底,陈勇带着这一份饱含自己艰辛的《合肥市乞讨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的论文跨进了硕士毕业答辩的考场。
“可能我的论文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科学价值,对乞丐这个弱势群体也不会有实质意义上的帮助。但是,对我个人而言,这一年多来,不管是乞讨、整理资料还是书写在家的感触,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真实体会,我享受这篇论文给我带来的变化。它让我真正地成熟起来,知道感恩。”陈勇认真地说,“感谢我所有的乞丐朋友及在我乞讨期间施予我金钱和食物的人们!我对自己在乞讨期间所说的每一句谎话都表示忏悔!我很感谢这些乞丐和市民的信任,但我仍要向你们说一句:‘对不起!’”
在论文抄袭事件频发的今天,人们对于陈勇“实践出真知”行为的高关注度让以“优秀论文”毕业的他感慨颇多。“论文抄袭的行为是不对的,无论怎么辩解,当事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种行为的普遍化以至于盛行,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或者说宏观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研究生,我还不能确切地指出这些宏观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我只能要求我自己首先做到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是,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我读研又为了什么?”
文章链接:天睿网
http://www.tianroo.com/news/2009/08/10/1017/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