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魁立:777位艺人享受生活补贴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3 02:57 标题: 刘魁立:777位艺人享受生活补贴
777位艺人享受生活补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08:36 东方网-文汇报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在学院成立之际邀请了中韩两国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层论坛。本报记者就此对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进行了采访。
保护与发展:绕不开的矛盾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教授认为,有一对矛盾绕不开:保护的遗产是过去的事物,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多数事象既是历史的积累,也是今天的现实,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它是在不停地变化当中的。所以,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我们很难把历史的生活方式全部原样地保存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的文化空间随着历史的发展会消解、会变化,这是我们感到两难的问题。
最理想境界:“活态”传承
刘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境界是“活态”传承。我们有许多文化是传承的文化、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保护好这些艺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带徒弟,传技艺,使遗产得以传承,应该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目前,已经确认的代表性遗产传承人有777位,这项工作还在继续之中。对已经确认的传承人,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当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基础和文化土壤。一旦脱离,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会逐渐地褪色和干枯。
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建十个左右
刘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在我国建设十个左右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这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目前,已经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三个保护区的工作已经启动。刘教授表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根据同一性质的区域文化特点,选定传统保存得相对完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价值观、民间信仰以及诸多具体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群及其聚居空间,给予特别的关注,使这一特定地区的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健康的传承。保护区的实验还会对中国乃至世界“非遗”的保护起到示范性作用。
本报驻浙记者万润龙
(本报金华10月21日专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