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冉洪】民族文学价值评估小议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9-14 11:23     标题: 【冉洪】民族文学价值评估小议

                                                                                                                民族文学价值评估小议
                                                                                                                    □ 冉洪
  少数民族文学价值评估存在不少问题,用A族的文学标准评估B族文学的价值,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当代中国各民族文学虽然都是中国文学大树上生长的枝条,但是由于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美学取向和不同的艺术传达方式,因此也有着种种差异。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不同民族之间对是非美丑和成败得失的判断有时却相去甚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种文学表达,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历史认知。然而蒙古族作家笔下的成吉思汗,不仅骁勇剽悍,而且文采风流,集真善美于一身,是富有神圣性、原创性和感召力的人物。这些作家既不是复古主义者,也不是民族主义者。著名蒙古族作家、原中国作协主席扎拉嘎胡把这一点说得十分清楚:“我写作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我是蒙古人中的一个蒙古人。通过我的作品,我拼命地想让世人理解:成吉思汗的子孙和忽必烈的后代是怎样驾驭着风云突变的时代骏马。我不是民族主义的鼓吹者,我是虔诚的国际主义信仰者。”时空广阔绵远,历史十分复杂,真理只是相对的。对作为历史人物的成吉思汗的过分赞美当然失当,但是当成吉思汗成为族群的象征符号并进入文学作品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事实说明,尊重一个民族的情感在价值评估中也是原则性问题。有时,即使涉及的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当这个人物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时,进行价值评估也需要考虑相关标准。当年对电视剧《炎黄二帝》的争论,焦点就在对传说人物中的蚩尤的刻画与评价方面。我国56个民族既有共同的国家认同,也有自己的民族认同,对是非美丑和成败得失的判断有共同处,但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用A族的文学标准评价B族文学是不适宜的。

  强调政治价值而忽视其他价值,是少数民族文学价值评估中的又一个问题。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包含多种价值,作者阿来特别强调人性的开掘。他说:“我始终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学,是要在人性层面上寻找共性。所有人,不论身处哪种文明,哪个国度,都有爱与恨,都有生和死,都有对金钱、对权力的接近与背离。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也是不同特质的人类文化可以互相沟通的一个基础。”从作品的实际内容看,阿来实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可是作品获奖时得到的评语却是:“作者以对人性的深入开掘,揭示出各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受他统治的人民以及土司与国民党军阀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里,深入的人性开掘似乎变成了手段,揭示种种政治斗争则成了目的,评语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实际内容显然有不小的距离。奖项的级别很高,评语撰写者学养很深,然而也出现了让人无法认同的评价。类似的评价,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中比比皆是。

  文学价值系统是个动态结构,其意义势能是逐步释放的,尚未释放的意义称潜势能。比如,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的64%,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连绵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都属于潜势能。就草原来说,我国草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而民族地区草原面积达3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4%。全国五大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作家,对草原情有独钟,对整个大自然也有特殊的感情。巴·布林贝赫说“大自然是游牧民族的情人,”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已往对草原文学的分析,都偏重在政治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对草原文学表现的人与大自然的特殊感情却很少触及。如今,地球变暖,雨水稀少,天灾加上人祸,造成草地沙化,沙尘暴在北中国肆虐,游牧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人与自然由和谐转向冲突。不少民族文学作品已经揭示了种种相关的矛盾,表现出忧患意识和焦虑情绪,但是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另如乌热尔图的森林小说、郭雪波的沙漠小说、李传锋的动物小说等,在海外均已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国内的评论视角仍显得比较单一。转换思维方式,改变单一视角,是少数民族文学价值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在作品与读者与社会的联系中进行价值学评估,也值得注意。对文学的价值评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就作品本身论作品的价值;2、就作品与作者的联系论作品的价值;3、就作品与生活的联系论作品的价值;4、就作品与读者的联系论作品的价值。评论少数民族文学时,人们对1、2关注得较多,对3、4关注不够。对少数民族诗歌的评价可作为典型的例子。人们都知道诗歌是少数民族文学中比较发达的文学体裁,也知道少数民族诗歌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少数民族有深厚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少数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读者有什么特殊联系,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有什么特殊价值,人们不甚了解。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可以分析一下诗歌非常发达的维吾尔族的情况。首先,维吾尔族有悠久深厚的诗歌传统,维吾尔族人民具有很高的诗学智慧,善于很自然地把平常的感情转换并提升为诗情。其次,维吾尔族人民还善于给诗插上翅膀,配合乐曲舞蹈传唱,使之广为流传。铁依甫江的不少诗就是以这种方式传唱于天山南北的。再次,在维吾尔族人民中,诗歌不是诗人独享的专利,而是读者可以分享的话语;不只是文学圈内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事情。当今有人感叹诗人孤寂,诗坛冷清。这种情况在新疆并不存在。在那里,诗人受尊重,诗歌受欢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诗歌活动。不只新疆各少数民族如此,其他地方各少数民族情况也大体相似。这是和汉族的情况大为不同的。因此对少数民族诗歌价值的评估,应当考察读者参与、诗歌与其他社会文化互动、诗歌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等方面,不能只在文学范围内进行。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