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9-12 09:02     标题: 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

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

罗时进




[attach]3826[/attach]









  近几年文学研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文学家族学研究的出现应当引起注意和重视。文学家族学之成立,是基于文学与家族之间所存在的特定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联系。它主要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地域及文化风会对家族的影响,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对一时一地乃至更广阔时空文学发展的作用和规律,是文学研究力求吸纳不同知识体的思想资源以深化本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文学家族学研究在学界受到重视、形成一定的观念并付诸研究实践,这固然受到国内外文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地方性知识理论以及方兴未艾的家庭史研究的影响,但更深刻的原因是研究者在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围内对既定的研究方法操练得过于烂熟而企图突围、力求创新。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般方法是,首先确定每一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体,以之为典范;再确定每个时期代表性文体写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家,以之做示范。这样整个文学史基本成为各个朝代文学核心知识的展示。这种简单的线、点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在使得历代“大家”永远享有文学史著作和阅读选本中的绝对优先地位和典范意义的同时,大量的、生动的基层写作的现场被遮蔽了,其丰富的创作成果被湮没,各个朝代的文学史也无特点可言。

  其实这种研究模式是不符合“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的历史现实的。事实上,与“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陈寅恪)的趋势相一致,中古以后文学创作重心也逐渐下移,出现了“地方化”、“家门化”倾向。家族环境中的文学创作往往比京师、台阁、幕府中的文人集团创作更活跃、更丰富。一个文化家族往往就是一个文学艺术沙龙、一个创作基地,甚至家族本身就可能成为产生艺文和消费艺文的社会。家族性文学创作既是抒情娱乐的方法,也是敬宗收族的手段,家族书写可谓永远不衰的主题。从创作群体组成情况看,家族中具有血缘关系的士人往往互为师友,自成文学社群,同时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扩大。如家族间的通婚既是一种社会的结盟,也是新的文学交游平台的构建,而不同家族成员复杂的交游关系的展开,恰恰可能成为文学流派产生的前提,大量的群体性创作也正借此而产生。

  对于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发生史实,能不能建立一种与之切合的叙述立场,采用具有民族特点和观念意义的方法来研究呢?在已有的各种尝试中,文学家族学研究非常值得期待。家族本位是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的特质,文学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受其影响。文学家族学研究将触角深入到“家—宗—族”这些宗法社会的基本构成中,正是力图介入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真实过程,以写实的态度和方法建立家族性文学生产的知识谱系。这个谱系不仅涉及家族文学的血缘性和地缘性关联,也涉及家族文学的一系列社会性和文化性关联。同时家族文学与文人生活姿态及经济背景、家族文学创作现场和成就等问题,也自然是题中之义。

  由此可见,文学家族学旨在将家族学、地域学、文化学、文学等贯通起来,在诸学科的多边互镜中重现文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语境,力求揭示文学创作的基层活动状况,用家族写作的具体事实乃至细节,形成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从而显示文学演变的真实轨迹和某种发展规律。因此,在文学家族学研究中,并没有特别作家享有特别的优先权,甚至可以认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家族中的作家,也只是具有不同的创作特点而已。其研究结果并不在于追求作家和作品的典范意义,而在于发掘家族文化的天地,在其中拓展文学解释空间。因此家族创作现场的描述、创作过程的再现与创作成就的评价同等重要。这是一种在重视家族文献和家族文化经验前提下,将过程、结果、价值相统一的研究。

  文学家族学具有学科交叉的突出特征,在性质相近的跨学科研究中,与文学地理学关系尤近。文学地理学侧重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而文学家族学在地缘性因素之外,更侧重血缘性关系,更具有文学的主体性色彩。也就是说,它不仅关注文学发生的地理空间,同时关注活跃于这一地理空间内的有主导影响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家族传统和文化特质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因此文学家族学研究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适用性必然有所不同。地理的天然性的一面决定了文学地理学研究时空上的广泛性,文学古今演变的各个地理截面都具有研究的意义,而文学家族学研究则不同,一般来说它只适用于:1.中古以后之家族。东汉以来文化权力结构重心有所变化,文学创作方逐渐表现为“家门化”特点,并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化社区和创作层面。2.家族性质应为文化家族。文化家族是学术文化创造的重要承担者,往往形成一定的家学传统和文脉,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体现一时一地文化和文学的走向,因此更具有人文探讨和文学阐释的空间。3.文献较为完整之家族。家族先辈的文化或文学经历与成就,以文献形态固化下来,就成为追溯的象征、情感的寄托、研究的对象、发展的源泉,也是评价其后裔文化传承、文学地位和影响的依据,故文献之家对家族文学来说,其意义是相当重要的。缺少家族文献,欲为有根之学、有意义之学、有性情之学,则成无源之水。

  文学家族学研究将触角深入到“家—宗—族”这些宗法社会的基本构成中,正是力图介入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真实过程,以写实的态度和方法建立家族性文学生产的知识谱系。这个谱系不仅涉及家族文学的血缘性和地缘性关联,也涉及家族文学的一系列社会性和文化性关联。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CASS网发布时间:2009-9-1 14:47:41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9-12 09:11

  

历代家族文学的贯通研究

  李朝军




[attach]3827[/attach]



  

王羲之《兰亭集序》



[attach]3828[/attach]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家族及其文学得到关注和重视,纵贯中国文学史的家族文学现象逐渐显露出其基本轮廓。因此,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历代家族文学进行贯通研究和全面把握日渐成为相关领域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小处说,贯通研究使历代各个文学家族互为参照,研究方法互相借鉴,研究成果互相沟通,从而极便于个案研究的开展和把握。从大处说,这不但可促进对一代文学家族的整体性认识,而且还可贯通中国文学家族产生、发展的全程,通盘考察中国文学家族的基本情况和兴衰规律,增进对于中国文学多元面貌的认识,揭橥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同时,这对于诸多已有研究成果的整合提升和历代世家大族及家族文化的研究,将发挥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况与普查

  要达到总揽历代家族文学的目的,显然需要掌握各代文学家族的基本情况,我们不妨追问历代到底有多少知名的文学家族?尽管有文献佚失和现存文献不均衡的问题,但充分利用直接、间接文献来编制一份反映历代文学家族的名称、成员、占籍、著述、活跃时间等基本情况的总表应该是没问题的。当然,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还牵涉“文学家族”、“文学世家”等概念的界定和标准的设置,而这些问题也只有在综合历代的总体情况之后方能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采择标准。目前看来,如果将产生过两三个以上知名文学家的家族都算作文学家族的话,历代见于记载的文学家族至少有数百个,仅两宋就在45个以上,清代仅江南地区就上百个;至于连续三代及三代以上产生过知名文学家的家族数目,今天已得到专题研究的至少36个(以上均不含近现代文学的情况)。尽管这项调查不可能指望得到一个绝对准确的数目,但相对全面的数目还是可能的。

  历代文学家族总表的编制,必然将文学家族的时代、地域、民族等分布情况和各类作家人数、性别构成等基本情况量化,由此可以绘制一系列数据表格,衍生一系列问题,并将有关家族文学的研究推向定量研究的阶段。且如:中国文学家族何时产生?何时兴盛?何时衰退?有何阶段性特点?其兴衰趋势与中国文学史盛衰起伏的大趋势关系如何?文学家族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如何?哪个时代家族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著?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普查工作的进行必将拉动相关研究薄弱环节的开展,使查漏补缺的工作随之得以跟进,被淡忘的文学家族和作家得到掘发,从而使家族文学研究得到显著的推进。

  成因与类型

  从目前相关研究来看,家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普遍的现象,构成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甚至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如韩国也出现过类似的文学门阀。这种以群体、群落的方式出现的文学现象,显然并非偶然,那么中国历代家族文学兴盛的根本原因何在?答案自然应当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母体之中。如浓厚的封建宗法文化、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等与家族文学突出的状况具有密切的联系。

  东汉以来,文学家族大多具有比较明显的官宦、学术、文化背景,他们总是与学术文化家族、门阀士族、科举仕宦家族结合在一起,纯粹的文学家族很难找到。那么,在这些家族兼具的多重身份中,其主次关系怎样?文学与他们是孪生、伴生关系,还是寄生、衍生关系?这类复合体对文学发展的利弊如何?看来,对此的回答又不能一概而论,还须把握各代各家的异同。对于家族文学的形成应作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多向度的考察。

  鉴于古代文学家族为数众多,具体的文化生态千差万别,我们不妨在可以纳入文学家族的集合中,按照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突出特征对文学家族进行分类。试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类型,如学术型(如经学型、史学型、理学型)、文学型、艺术型、科举仕宦型、门阀士族型、皇族(宗室)型、土司型、少数民族型等。这些区别对于揭示文学家族的成因与家族文学的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族文学与其共同特征

  南朝谢氏、宋代晁氏和古代云南的多个文学家族在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存在不少共同之处,那么其他家族的文学创作是否也是如此?同族作家的创作还有哪些内在联系呢?我们对历代文学家族做整体性研究,显然想知道异代的家族文学之间有没有共同特征?目前看来,敬宗睦族的和谐家族情怀是许多家族文学共有的思想内涵。那么这种情感有无历史变迁?特别是有无反映家族内部矛盾、冲突的异动呢?如果存在变异,那么这些变异与家族制度的变化、文学发展的大势、变动的社会思潮有何联系?家族文学创作的文体变迁与文学史上的变迁是否保持一致?此外,文学创作与家族政治经济势力消长的关系历代有何异同?

  文学家族与女性文学、多民族汉语文学

  长期以来,女性文学与少数民族汉语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稀有、弱小的成分,这种格局后来是否发生明显的改观?连通有关家族文学的多项研究,我们看到在明清时期不仅参与文学创作的女性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激增,而且往往以家族作家群的形式涌现,显示了与文学世家的密切关系。就女性文学而言,明清时代女性创作已属常态,与向来寥若晨星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女性文学为什么在此际会发生显著变化?通过明代吴江叶氏家族女性文学的个案考察,我们看到在时代风会推移的同时,女性主体意识复苏是女性群体文学兴盛的内在动因。明清时代女性作家高频度地出现于文学世家,说明古代女性作家的成长与文学世家的关系较男性作家更为密切,甚或可以说这是“文学世家的产物”。就少数民族文学而言,到明清时期,家族作家群(群落)既出现在西南边陲云南高原的白族、纳西族、彝族和回族等诸多民族地区,也出现在偏僻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这比随着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元朝出现一批少数民族作家更能反映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的兴盛态势。女性家族作家群和多民族家族作家群的同时涌现,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述家族文学状况的统合关照,显然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文学总体进程的认识,领略中国文学的多彩魅力,同时也便于反观和考察女性文学、民族文学的阶段性特点和思想艺术特质(特别是它们区别于男性创作、汉族作家创作的共同特点),增强对中国妇女解放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进程、作用的认识。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CASS网发布时间:2009-9-1 15:07:54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9-12 09:12

  绘制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

  张剑





  近二十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家族文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不同历史阶段的家族文学研究,都有不少成果出现。在这些成果中,个案研究占绝大多数,且多集中于累世仕宦的士大夫家族。个案研究利于操作,却难勾勒出多样发展的社会面貌和内容丰富的家族文学实绩。史学界也面临类似困境,他们的解决方式是,有的将家族与社会人际网络联系起来,冀以个案呈现对当时社会面貌的整体认识;有的提倡走向基层社会,考虑宗族与地域的关联性等。文学界又该如何突围?杨义先生“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的呼吁和实践给人灵感和启发。如果能绘制出若干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家族文学必将呈现出动态、立体、多元的生动图景。当然,这里的“文化地图”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它并非指纯粹地理学意义上的图形工具,而是借鉴其将复杂庞大和无法看到的世界予以可视化的功能,运用语言文字、图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地描述出与文学家族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全部物质和精神形态。它可以由下至上,逐层绘制。

  第一层:家族血缘图。即结合家谱、正史、文集、笔记、方志等,分地域排比出文学家族表(或望族表)和姻亲关系图,使文学家族深入到人文地理层面。这个工作,潘光旦已有过成功范例,他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以嘉兴地区91个世家大族为例,描绘出各望族的血缘网络图,并从科第、婚姻等多个层面予以考察,为研究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结合做了奠基工作,可惜此类工作后继乏人。

  第二层:生态环境图。即描绘出文学家族所处的时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山川、风物、气候等),又包括人文环境(如时代思潮、政治风云、地域文化、文学传统以及对家族的历史定位和评价等)。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是,这种时空环境的描绘是围绕家族文学进行的,如同样是描绘地域文化,人文地理学可能更关注地域文化特点的形成过程,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则关注地域文化对家族成员文学素质的培育和对文学题材、风格的熏染,以及不同地域家族文学风格的差异等。

  第三层:家族活动图。主要描绘家族成员从事的不同活动及其影响,包括政治活动(如与政治中心的关系、不同政见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仕宦期间的政功、宦海风波的险恶等)、经济活动(如家族理财与生计安排等)、社会活动(如与师友、姻亲、同事、同乡等的人际往来及对当地事务的参与等)、日常活动(如物质方面的饮食男女、婚丧嫁娶;文化方面的伦理教化、家塾启蒙、科举考试、读书游艺、著书立说、文艺创作等)、族支迁徙活动等。

  其中族支迁徙活动在文化地图的绘制上尤显重要,聚族而居呈现保守和稳定的静态,族支迁徙则呈现积极和开放的动态,家族成员或迫于天灾人祸和生计困难,或为了家族更广阔的发展,或因官是乡,或爱彼处山水之美,最终背井离乡,在异域生根发芽,开结出支脉的花果。迁徙家族为当地静态的文化结构注入异质文化活力,在碰撞融合中激发了当地文化的生命潜质,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但是,家族活动图无疑是文学家族文化地图中内容最为复杂也最难绘制的部分。一般而言,人文地理学常见的绘图方式是以文学人物的籍贯来探讨文学现象流变,其优点在于简单易操作,缺陷也非常明显,即它只能静态反映各地域文学人物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文学人物的流动情况,而且,族支迁徙异地后,其郡望虽常冠以祖居地,但籍贯是以祖居地或是迁徙地为准,无疑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如宋代晁氏,如按郡望,有宋晁氏十代皆可称之澶州,其实是北宋晁氏部分中眷外,他们实际上早已有开封、济州以及江浙川蜀之分了。在绘制地图时必须考虑家族支派、大小宗、聚居、迁徙等因素的变化和不同,再考虑到文学家的集聚分散,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文化地图,才能真实反映出相关地区及家族的文学风貌。

  第四层:文学生产图。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本属于家族日常活动中的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对文学家族定性的重要性和自身的复杂性,有必要单独绘制。文学家族之所以区别于政治家族、军事家族、商贾家族,即在于其文学作品的不断产生,描绘时不仅要有关于家族文学作品产生时间和地点的统计,更重要的是关于其具体生成过程的描述。还有文学世家如何利用各种机制保持其文学优势,保证文学人才的涌现(如私塾、科举、家规、乡约等的激励以及先辈的期许);文学家族的氛围对家族杰出人物甚或文学天才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的创作与当时主流文学、民间文学的关系;家族文学与整个文学生态、文化传统的关系;文学家族成员怎样在句法、意象等技术层面继承家族文学的传统,进而展示家族的精神结构;文学家族成员如何通过文学来保持家族的荣誉、信心、理想;等等,也是我们绘制文学生产图时需要留意的。

  第五层:标志事物图。就像所有地图都会醒目绘出标志性建筑一样,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中必须要浓描出若干标志性事物作为评价基点,才能为以上四个层次地图中的事物较为准确和形象地定位。所谓标志性事物,即是对文学家族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如为文学家族奠基并形成祖宗家法的家族先人、在家族衰落时重新振起家业的中兴之秀、政治斗争中家族主要人物的成功和失败、导致家族迁徙的严重天灾人祸、确立家族在地方影响力的重要事件、与其他家族至关重要的联姻等等;对标志性事物的浓描,即在对此个案事物的研究中,将有关文学家族中所有的关键问题都尽量涉及,以点带面,小中见大,成为衡量和观照文学家族的有效坐标。

  鉴于目前文学家族的个案研究已经积累到一定的量,以上五个层次的文化地图有望部分或全部实现绘制。如是,则将大大改变过去文学史结构过于偏重时间维度,相对忽视地理维度和精神维度的弊端,从而形成一种时空合一、内外兼顾、主客同构、多维立体、知识和智慧共存的文学史新面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CASS网发布时间:2009-9-1 15:10:45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