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秋帖》等国之重宝亮相故宫博物院 [打印本页]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5 14:00 标题: 《中秋帖》等国之重宝亮相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等国之重宝亮相故宫博物院
2009年09月05日 0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四日电 题:中国文化短波
《中秋帖》等国之重宝亮相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上阳台贴》、《千里江山图》等一批“国宝级”书画珍品,三日集中亮相故宫博物院《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实乃难得一见之景。
武英殿书画馆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是故宫博物院的常设展览。共有九期,分三年展出。从九月三日至十一月一日的第六期,适逢国庆六十周年,因而主办方特意遴选晋代王献之的行书《中秋帖》卷、唐代李白的草书《上阳台贴》卷和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等稀世珍宝展出。
据故宫工作人员透露,“国宝”级别的书画作品每打开展出一次,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因而,此次为迎接国庆六十周年而露面的珍稀书画,下次何时能再展真容可谓遥遥无期。(应妮)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5 14:03 标题: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中秋帖》
作者:王献之 来源:拙风文化网
[attach]3801[/attach]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撰稿人:李艳霞)
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9-7 06:56
“三希”之《中秋帖》亮相故宫
宗和
东方早报 2009-9-7 1:36:29
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的书房,得名之故缘于所收藏的三件稀有书帖——传为王献之所书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备受乾隆珍爱。其中《中秋帖》卷曾于20世纪初流出故宫,1951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拨款,自香港购回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早报记者获悉,为迎接建国60周年,这一稀世珍宝在深藏故宫多年后日前罕见地对外展出。
此一展览是故宫自去年起在武英殿书画馆举办“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的展览,除《中秋帖》,还包括《上阳台帖》、《千里江山图》等一批“国宝级”书画珍品。
武英殿书画馆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始于去年2008年4月,共有九期,分三年展出。从9月至11月1日的第六期,适逢国庆60周年,因而主办方特意遴选的书画作品是多年未展的国之重宝。
《中秋帖》传为晋代王献之书,并有乾隆题签,亦有观点认为是宋代米芾的临本。此帖为纸本,前后有阙文。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
唐代李白的《草书上阳台帖》卷为李白手书四言诗一首,是这位唐代诗人的唯一传世墨宝。此帖诗歌豪放,字势雄浑,体现了李白的性格特征和盛唐时代书风。卷内有宋徽宗赵佶、元明清藏书名家及乾隆、嘉庆内府等鉴藏印章,承传有绪。该卷20世纪初流出故宫,新中国成立后由张伯驹赠予毛泽东,后者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该卷轴深藏宫中多年未展,即使故宫库房的工作人员也有十几年没见过真迹。此次开卷机会十分难得。《千里江山图》卷为画家传世孤本,据蔡京跋,作者绘此图时年仅18岁。该画是宋代青绿山水巨制。用笔精细,法度严谨。山石肌理、树木枯叶、河湖水纹乃至细小如豆的人物,无不惟妙惟肖。
据故宫工作人员透露,“国宝”级别的书画作品每打开展出一次,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因而,此次为迎接国庆60周年而露面的珍稀书画,下次何时能再展真容可谓遥遥无期。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1 22:03
"七夕"的强化与弱化
新民网 2009-08-27 09:33作者:韩颖 万润龙来源:东方网手
被强化的是“情人节”,注入的较多的是现代味和西洋味;被弱化的是传统习俗,逐渐淡忘的是民俗和文化。如今,萧山坎山的七夕习俗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彰显的是一种习俗文化的倡导和引导。
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下午起,笔者的手机就短信不断,内容几乎都与“情人”相关。“七夕情侣节”、“中国情人节”等概念经商家和一些民俗学家反复炒作,七夕的“情”味已经得到空前强化。
但笔者七夕之夜在杭州萧山区坎山镇看到的七夕却是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坎山镇有个千年古寺地藏寺,当地百姓在七夕之夜会自发地来到地藏寺宿山祈愿,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坎山百姓过七夕的另一内涵则是七夕赛巧文化:家家户户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杆,上面挂着花边,八仙桌上也放着精美的花边,桌子中间摆放着时令水果,藕断丝连的莲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结束后便是女孩们的赛巧活动。穿针引线,挑织花边,木槿花洗头,姑娘少妇现场比试,其乐融融。翻阅宋嘉泰《会稽志》,七夕有“立长竹竿于中庭,上设莲花,谓之巧竿,以酒果饼饵祭牛女”的记载。而明清以来,当地有妇女采红色凤仙花染指甲、以槿树叶汁洗发及氽巧果为饵等习俗。
被强化的是“情人节”,注入的较多的是现代味和西洋味;被弱化的是传统习俗,逐渐淡忘的是民俗和文化。如今,萧山坎山的七夕习俗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彰显的是一种习俗文化的倡导和引导。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