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苍南:搜集整理民间文学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8-10-19 18:11 标题: 苍南:搜集整理民间文学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
--------------------------------------------------------------------------------
苍南新闻网(2008年10月16日 22:03)
经济的发展带来崭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的进步催生了地域的融合,但也使曾经在苍南大地口耳相传的故事和歌谣渐疏于耳际。始于1987年的苍南民间文学“三集成”,终于让一朵朵濒临灭绝的苍南民间文学之花幸得采撷,从此她们被刻印在芳香的纸上,得以永世流传。
苍南山水灵秀,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民间文学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然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人深刻地感受到民间文学正在慢慢地消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说、故事和歌谣逐渐被淡忘。1986年,一纸文件下达苍南,要求收集整理民间文学。苍南文化界随即掀起一股深入田间地头采风的热潮。1987年1月,县里专门成立了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化馆负责整理编辑,500多名群众文化干部和民间文学爱好者参与大普查。
然而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中央到省里都有一系列有关语言和风格的规定。县委宣传部请来我国民间文学研究专家邱国鹰给文化员们上课。接受了新知识的文化员称这次活动为“抢救民间文学大行动”,大家深入山区,自背铺盖,自带干粮,跋山涉水去采集。
搜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讲述的人。文化员在当地都比较熟悉民情,找人不是难事。但有一部分民间艺人和民间故事家思想顾虑比较重,一看到文化员们拿着纸、笔和录音机的架势就不愿意讲。因为198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11年,他们认为讲、唱的这些东西都是过去留下来的,怕到时候挨批斗。不愿意讲怎么办?文化员们想方设法做思想工作,经常到他们家里坐坐,与他们聊天,和他们交朋友。渐渐地,农民们才放下包袱。
在搜集整理过程中,文化员们碰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方言如何用汉字去表述。苍南是个方言大县,全县共有五种方言,互相都听不懂。有些东西连普查人员也讲不出来,于是他们先用拼音代,然后把拼音代的内容和意思告诉老一辈的文化界人士,共同讨论应该用什么。到了后期,为提高质量,各个区文化站还专门把文化员集中到一起,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家互相看稿、互相指导。
除了当地文化员,许多民间文艺爱好者也主动参与到这次搜集整理活动中,他们有的自己就会讲上百个故事。
1988年,前期搜集工作终于完成,全县共搜集到民间故事2300多篇,歌谣900多首,谚语8300多条,共计200多万字,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这在全省都是少有的。同年,集结出书,分为故事卷与歌谣谚语卷两册。有许多优秀作品还被编入民间文学集成的国家卷和省卷中。在散发着墨香的书本里,我们窥见了苍南历代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等遗迹。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