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灵动的符号:从符号学角度看蜀茶文化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8-14 09:06
标题:
灵动的符号:从符号学角度看蜀茶文化发展
灵动的符号:从符号学角度看蜀茶文化发展
--------------------------------------------------------------------------------
2008-12-18 10:23:00
易雪梅 毛利虹
一、蜀茶文化
饮茶习俗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茶馆、茶肆在蜀中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关于饮茶的确切记载是在西汉时期的古书中说道:“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又有一奴隶为主人“牵犬贩鹅,武都买茶”的义务,这说明当时川西一带至少已有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市出现。蜀人为什么爱喝茶呢?这还得从成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说起:首先,处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形如一个巨大的茶杯,一年四季受亚热带季风气侯的影响,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气候宜人,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四川是一个产茶大省。其次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东西方多属丘陵地带,西南方向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山区,古时人烟稀少,到处悬崖峭壁,成都大量的茶叶无法及时外销,使得蜀人不得不自产自销。其次由于成都温润的天气造就了成都人爱吃辣的习惯,而茶有清热解毒,清肺润喉,除腻去燥的功效,加之茶叶的廉价,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在农忙之余不忘饮上几口清香的茶汤解渴。因此在四川人的生活习惯里,“油盐柴米酱醋茶”中茶也成为家家必备的生活材料,有远到而来的客人,茶是最好的招待品,以示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有寿宴要喝寿茶、结婚要喝喜茶、帮派间利益纠纷要去茶馆里喝茶谈判以化干戈为玉帛,学生毕业要开师生茶话会……总之大事小事,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喝茶,可见茶与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密切。
二、老茶馆与现代茶楼的比较
今日的成都与旧时成都一样茶馆遍布了各大街小巷。作为现代大都市城市空间的组建功能,今天的成都茶楼显然已不只是民俗风情的载体,透过茶楼所显示的也不再只是成都男人的休闲、享受和绵软。从茶馆消费定位和环境选择来看,今日的成都茶馆可以分为老茶馆与现代茶楼。老茶馆一般以露天的院落或是以传统木石结构为主的低矮建筑为经营场所,以磨得发光的竹制高靠背椅和小方桌,在翠竹腊梅、鸟语花相的映衬下年轻一族也不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此体验提壶饮酤的恬静之美。现代茶楼则以楼为主要载体,之所以为“楼”,是因为现代茶楼的的场所一般处于高层或是钢筋混凝土的电梯大楼的三层以下范围里,外墙上闪着巨大的霓虹灯招牌,内部空间装修豪华,通过以现代高档的松软沙发、柔和的人工照明,轻柔的音乐体现其梦幻般的幽静环境。在主流茶楼中,主导消费群不是悠闲的平民阶层,而是西装革履的白领阶层。茶客里有很多表情严肃、行色匆匆、背影神秘的人,有很多聚散、约会、谈判、公务、讨论、躲避、交易在这里发生。
茶楼从茶馆中分离提取出来,它的本质跟茶馆一样承载着为人们提供交流放松场所的社会服务功能。它的分流直接导致了消费群体的有机分流。由于其展现出的现代主义特质使得消费主体自动分离成了两个群,即低消费群与高消费群。虽然空间服务性质一样,但是两个群体之间有着明显的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差异。茶馆的主流人群大多以悠闲的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几乎都见证了从茶馆到茶楼转变的整个过程,偶尔有年轻人或外国游客出现,这里的人们有的相互间无所顾及的谈论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的则宁愿一个人陶醉在报纸上的花边新闻,笑声、麻将声、叭叭的抽烟声、茶具间碰撞的清脆声混杂在一起。茶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高楼林立,楼外车流拥塞、人流如织,再加上高级精致的窗帘、幕布的围合环绕,你几乎看不到窗外的自然。它似乎是在唤起你对某一段经验的回忆又或许是给人一种抽象的时空错觉,让人有种日日笙歌、岁月停滞的感觉。这样的空间营造由此在自然的层面上实现了与自然时空的隔断和分离。
三、茶馆文化符号化的过程
蜀茶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蜀茶文化产生于蜀人治蜀的社会劳动,是人类专有的财富,是一种以茶为符号载体,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会文明的人为事物。几千年来,蜀人喝茶习惯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喜好,就好象成都闲暇生活的一张都市名片,以它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一方面感受千年古都的那份神秘,一方面体验成都茶馆生活的舒适与安逸。茶馆正在发展成为代表巴蜀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喝茶”这一行为本身并无意义可言,但是当人们将茶馆里的故事搬上舞台,如老舍的《茶馆》;写成文章如黄裳先生的《闲》;登上报刊杂志如《焦点》的“茶道千机”,茶馆文化便逐渐转变成一种符号,传递着一份信息,并被世人所接受。巴蜀文化的符号是一个宏大的符号系统,透过茶馆可以看到一切,既由“饮茶”为媒介关系物折射巴蜀文化为对象的关联物。
符号系统的实现基本都是从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变的过程。茶馆文化符号化的过程也是如此。成都现代茶楼在形式上与老茶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人们喝茶的愿望始终是一样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战胜了对茶汤的爱好,多少文人墨客都将茶馆当作他们的精神家园,因而茶楼在成都一直是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受到观光客的青睐。成都茶馆符号系统内有一种必然的结构:一方面是茶馆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地方主义色彩;另一面则是在全球现代化大一统的形式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被同化或者掩埋,而世界本应该就是个多彩的大空间,它应该包容地球上各个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符号功能正是在一些无形的媒介中,如网络世界、影像世界、电视传媒和讯息世界等的争相报道下实现了各要素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功能,使得二者一拍即合,为人们怀旧情感的继续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依托点。符号就是这样直观地或是含蓄地传达着符号背后隐含的人们熟知的信息。“泡茶馆”这样的词眼不再仅是地道成都人的表达方式,也是很多喜欢喝茶的外来现代人惯用的流行词语,它很容易把人带入一种庸懒的、松懈的、惬意的幻想当中。
易雪梅 毛利虹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来源:《新西部》2008.18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