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七夕习俗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0
标题:
七夕习俗贴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各地习俗导言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此时已近入立秋时节,硕果累累,草木飘香,明月姣洁,气候多凉爽。
据资料记载,“七夕节”又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传说,横贯南北的银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年的这个夜晚,织女与牛郎就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因而,七夕夜坐看牛郎织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成为了我国民间的(准确的说,应当是女性的重要节日)一个很重要的习俗。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瓜田梨下以避嫌”的民语或许就是因此而来的吧。
同时还有一首歌谣:
巧娘娘,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
花儿开,树儿摆,我把巧娘迎下来。
牵牛郎,写文章。笔墨纸砚都拿上。
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铰菊花。
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铰梅花。
我给巧娘献蜜桃,巧娘教我来绣描。
我给巧娘献红枣。巧娘教我把衣铰。
我给巧娘献辣子,巧娘教我铰袜子。
一碗茶,两碗荼,我跟巧娘洗白牙。
一碗水,两碗水,我跟巧娘洗白腿。
一碗雪,两碗雪,我跟巧娘洗白脚。
一页瓦,两页瓦.我跟巧娘打着耍。
一块砖,两块砖,我把巧娘送上天。
又据资料记载,七夕乞巧,起源于我国的汉代,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是东晋葛洪著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著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农历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以看出,从书中所描述的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看,当时的“七夕乞巧节”是热闹非凡的,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1
标题: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 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 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 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1
标题: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2
标题: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 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 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2
标题:
湖南——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3
标题: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 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 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 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 祭祀织女。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3
标题: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3
标题: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3
标题: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4
标题: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吃巧巧饭乞巧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4
标题:
浙江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杭州、宁波、温州等地-----面粉制“巧果”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4
标题: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
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5
标题:
日本人的七夕节
每逢七夕,日本人就在树上或竹子上挂上五颜六色的“短册”,以示庆祝七夕的到来。
节日渊源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的七夕节是由百济(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小国)人传入日本的。作为七夕节的仪式——乞巧奠也是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宫廷的。日本人除了对个别细节作了本土化的改良之外,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习俗基本被日本代代相传下来。直到近代,日本人才把过七夕节的时间由中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7月7日,不过依然有些地方将日期定在农历七月七。
神话演变:在日本,传说玉皇大帝将织女下嫁给牛郎,两人结婚后如胶似漆。渐渐地,心系情郎的织女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差了,玉帝非常生气,为了惩罚这对夫妇,玉帝便将织女和牛郎分别放到天河的两侧,规定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才准见一次面。有时候七月初七碰巧天河的河水涨了,牛郎和织女过不去对岸时,善良的喜鹊就会飞来搭成一条天桥,让这对夫妇得以相会。
浪漫风俗:值得一提仙台市的七夕祭是沿用中国农历计算的,令人倍感亲切。仙台的七夕祭有一个特色,它在正式的七夕祭之前还会有一场大型的烟花祭,届时仙台市役所会组织一场大型的烟花汇演,庆祝七夕的到来。日本人每逢七夕祭就必定会挂上五颜六色的“短册”,以示庆祝七夕祭的到来。最初的短册是用红、青、黄、白、浅黄的彩色纸和长条诗笺制作成的,用五色线条挂在树上或竹子上。到了江户时代,短册被加上了装饰的檐头,然后用竹子竖起来。这种挂“短册”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京都七夕祭则在公历7月举行,是日本国内三大祭之一。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古都,京都的学术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古文化也传承保留得相当完好。京都七夕祭的活动十分丰富,有相扑节会、七夕立花会(插花会)、御洗手祭、恋爱成就祭和乞巧奠。所谓立花会,是指室町幕府时代,将军和公卿朝臣为庆祝七夕祭而举办的法乐会,法乐会以表演插花艺术为主,故名为“立花会”。所谓御洗手祭,是指菅原道真(平安时代的公卿、学者)在京都北满宫为七夕吟唱了著名的和歌。据说当时的道真在神明之前供奉了某位故人生前喜爱的墨砚、水罐和角盆,在吟唱完毕后用水罐和角盆洗手。道真当时的随意动作却被日本人作为一种仪式保留下来,在京都七夕祭上给别人洗手,寓意着替对方洗去霉运;所谓恋爱成就祭其实就是年轻男女用恋爱成就祭上的竹子写上(或刻上)自己暗恋的人的姓名,然后把竹子供奉给神明,祈求得到心中思念的另一半。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5
标题:
韩国七夕
节日渊源 崔南善的《朝鲜常识》中记载着,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神话演变: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牛郎肩挑扁担,而韩国没有使用扁担的传统,因此传说中的牛郎是赶着牛车与织女相会的。如果七夕夜下起毛毛细雨,韩国民间称其为“洗车雨”,传说是牛郎在与心上人相会前仔细清洗牛车时洒下的天界之水;如果第二天早上下雨,则被称为“泪洒雨”,传说是牛郎与织女依依惜别的泪水所化。
浪漫风俗: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过一会儿,如果桌上摆的饮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网的话,就认为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或者她们会在酱缸台上面摆放着井华水(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迹就相信有灵验了。
韩国的七夕风俗跟中国的有一些不同。韩国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风俗,这是一种让巫婆祈求子女安然无恙的仪式。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因为过了这天冷风开始吹来,因此面条和麦煎饼是一定要摆在桌上,最后尝试用麦做成的食品。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16
标题:
七夕情人节祝福短信集锦
你是我床前的小灯,伴我每一夜入眠;你是我枕边的书,牵引每一段梦境;你是我醒来时的呼吸,
虽然这个情人节我不能和你一起度过,但是我会用我对你的爱去浇灌这火红的玫瑰花,用那晚的明月为你送去,祝你情人节快乐!
天给了我一次爱你的机会!会有多久我不敢想.即使一天或许一年,不管会多长久,我都会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祝你情人节快乐!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为什么你笑的这么甜?因为我给你送了祝福!情人节快乐,宝贝!
从前有个小女孩对着星空许下愿望:希望长大后可以拥有一份一生一世的爱情。今天这个女孩长大了,她希望你就是她一生一世的爱情!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为什么你笑的这么甜?因为我给你发了短信息。情人节快乐,宝贝!
亲爱的,我的心为你而不知所以,我的爱因为有你而精彩,我只想对你说:只要你愿意,我会用一生的爱来呵护你!
我的世界从此多了一个你,有时天晴,有时下雨,阴天时候,我会告诉你,我爱你,胜过彩虹的美丽。
是你让我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心绪叫作“思念”,还有一种感觉叫作“爱”!
我每一天活着的感觉。水晶之恋,情人节快乐 一枚水晶之恋,映出世界的美丽: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鸟的歌唱,神妙的春信,还有,美丽的恋人。情人节快乐。
天天想你几万次,猜测在你心中的位置,天天送出几千次,爱你的句子,化成讯息布满这城市。水晶之恋,爱你一生不变!情人节快乐。
今天是七夕!好想和你一起手捧一杯香茗,促膝谈心,于更深人静之时,听雨打芭蕉、燕子呢喃、牛郎星与织女星在鹊桥上的喁喁私语。。。。。。 今天是七夕!好想和你一起手捧一杯香茗,促膝谈心,于更深人静之时,听雨打芭蕉、燕子呢喃、牛郎星与织女星在鹊桥上的喁喁私语。。。。。。
快走吧,一起到葡萄架下去听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又是一年的七夕,没有我的日子你好吗?
七月七日鹊桥仙,金风玉露恨苦短,朝朝暮暮常相伴,不羡牛郎羡鸳鸯!
牛郎想请织女吃晚饭,不知织女有没有空?
看见鹊桥上接吻的那一对了吗?那就是今晚的我们。
我是鹊桥旁那颗美丽的流星,只为有你一次真爱的回应,我痴痴地等待着你……久久不愿离去……
我多希望你我之间有一道鹊桥,将你我连在一起,此生此世,永世不渝!
织女等得心焦,牛郎咋还没到?发个短信去叫,快快走上鹊桥!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20
标题:
以上贴来自哈福论坛的“2009七夕节(乞巧节)”贴
以上贴来自哈福论坛的“2009七夕节(乞巧节)”贴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8-26 21:16
“七夕”节趣味风俗知多少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08-26 09:11:42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8月25日专电(记者周润健)8月26日是农历七月初七。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佳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姑娘、妇女重视和喜欢的日子。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
夕夜晚,年轻的妇女、姑娘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等。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8-26 21:17
“七夕乞巧”古时有四种方法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08-26 09:05:52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8月25日专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8月26日,七夕佳节,又称“乞巧节”。民俗专家介绍说,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投针验巧”
“喜蛛应巧”“穿针乞巧”和“巧菜”四种方法。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十分流行的七夕节习俗。具体方法是在
乞巧节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放在露天下过夜,再放在太阳下暴晒半天。到中午时分,将绣花针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
“喜蛛应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即在月光下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谁乞到的巧越多,也意味着谁将来能成为巧手女。
所谓“巧菜”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这日,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摘下来,轻轻地放入水盆里,让“巧菜”漂浮在水面上,她们一边投“巧菜”,一边唱古老的歌谣。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