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复活还是记录:抢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面临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8-9 12:36
标题:
复活还是记录:抢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面临选择
《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7日
复活还是记录:抢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面临选择
□ 李怀岩 赵颖 章利新
最新研究显示,在我国纳西族中的摩梭人,小于20岁的年轻人要么摩梭语发音“变味”,要么就根本不会讲。因摩梭语没有文字,文化传承靠口耳相传,摩梭语即将成为中国正在消失的语言之一。
在最近举办的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的濒危语言专题会上,云南省民族文化专家拉他咪·达石和法国语言学家阿莱克斯·米可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虽然生长于云南丽江市泸沽湖畔的大于60岁的摩梭人能够流利地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对原有民族语言的传承。
据了解,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120种以上的语言,其中使用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语言占了一半,有的甚至更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2月份将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西南边境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
复活还是仅仅记录,成为我国政府和学者们在如何抢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问题上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有专家指出,故事、神话、寓言、诗歌、戏剧等各类文艺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蕴藏着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知识。语言的衰亡对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或民族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主任普学旺说,20年间我们收集保管了3万多册古籍,“这些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掌握民族语言的老人不断去世,抢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为抢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我国在教学和使用上尽量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据了解,我国实行民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校已有1万多所,这些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开展双语教学;使用民族语文进行教学的各类扫盲班、培训班共有2500多所。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和仕勇说,近些年来,语言专家通过对纳西东巴文的研究,在原有1000多个古文字的基础上新造了一些东巴文字,并通过在古城区所有小学开展双语教育,使部分纳西族新生代又重新掌握了这门语言,使东巴文成功“复活”。
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琚元说,抢救濒危文字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前人的智慧和成果。彝族文化经典《毕摩经》经收集、整理和编译后,医学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利用该典籍中的医药部分,通过现代临床研究,推出养颜、治疗咽炎、心血管疾病等的初具品牌的特效民族医药。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民族语言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要复活一种语言的专家们过分强调了语言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权利。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李自然说,从古到今一直存在语言被淘汰的现象,语言不断突破部落、族群,形成更大区域乃至国家语言。
身为会讲摩梭语的摩梭人之一,拉他咪·达石说:“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就像出行方式——可以选择飞机、火车、自行车,甚至走路,哪种方便用哪种。虽然自己会为母语的濒危感到痛惜,但是,少数民族群众没有厮守某一种语言的义务。”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潘守永认为,主张复活濒危语言的学者只是一厢情愿,对老百姓而言,他们有权利选择最低成本的交流语言,国内外专家也没有权利批评他们不传承自己的语言。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