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曲艺发展:正视旧瓶颈 探索新课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ing 时间: 2009-8-7 16:06 标题: 曲艺发展:正视旧瓶颈 探索新课题
曲艺发展:正视旧瓶颈 探索新课题
作者:隗瑞艳
中新网 2009年08月03日 16: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陕北说书艺人尽情说唱
上海评弹演员活跃在舞台上
7月28日至30日,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与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09年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研究者、管理者、教育者及曲艺演员等近70人,围绕中国曲艺的当代特征、现代传媒下的曲艺、传统曲艺与创新思维、曲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积极探讨,特别是对当下曲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深入讨论。
传统曲种焕发生机
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作了《胸有全局 发展曲艺——中国曲艺发展状况综述》的主题报告。该报告显示,近两年来,一些曲艺专业团体每年演出已达到数百场乃至千场以上。如:苏州评弹团平均每年演出6000场,占苏州全市专业表演团体演出总量的60%以上;扬州曲艺团每年演出1200场左右,人均每年演出100多场;常州评弹团、常州滑稽剧团每年演出2000场左右;上海评弹团每年演出3000场以上;济南市曲艺团每年演出400场左右,小型灵活的演出年达千次之多;重庆市曲艺团每年演出200多场;只有17年历史的义乌市曲艺团每年专场演出也不少于200场……
除曲艺专业团体的商业化经营以外,各类基层曲艺小剧场、书场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北京,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中曲清音小剧场、德云社、挚友俱乐部、嘻哈包袱铺、宣南书馆、崇文快板沙龙等小剧场渐成京城一景;在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哈哈笑相声艺术团、名流茶馆、燕乐茶社等十几家曲艺社团聚集了相当的人气;在东北三省,“二人转”小剧场遍地开花。此外,武汉“天乐社”、济南“晨光茶社”、南京相声俱乐部、义乌“曲苑书场”等,也吸引了大批各年龄层的曲艺爱好者。在江浙沪两省一市,苏州评弹长篇书场有127家,其中江苏省68家,上海市50家,浙江省9家;不定期书场有15家,开篇书场20家,深受群众欢迎。
尽管当前曲艺面临着诸多冲击与困难,但我们仍然看到,在全国范围内,对曲艺传承保护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日益重视已经初见成效,许多曲种以其独有的民族性、大众性、通俗性和经典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说唱的一朵奇葩,是陕北的一张“活名片”,从事陕北说书的艺人多达上千人。在安塞县,除曲艺队这个专业团体外,各种民间自发组织的团队更多,这些团队人数多的有近20名,人数少的也有五六名,常年活跃在安塞县和陕北各县及周边省区的乡村,有的团队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在湖南祁东县有59支渔鼓演唱队,以演唱渔鼓为主要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从业人员有500多人,每队每年平均演唱400场以上,每年观众突破千万人次。浙江温州的鼓词艺人、山西襄垣鼓书艺人、甘肃的兰州鼓子和贤孝艺人均有百人之多。东北二人转发展迅猛,“刘老根大舞台”转遍全国,单以长春为例,该市有二人转小剧场七八个,仅在市区活动的保守估计就有40至50副架(80至100人)。河南民间艺人人数最为众多,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有近5000人。他们走村串乡,凡遇社日庙会、家逢寿诞、婚丧嫁娶等,为广大农民观众说演弹唱。
在广东,民间粤曲“私伙局”随处可见,在广东注册登记的民间曲艺社团有2300多个,占全省1.5万个社团的15.33%,非职业从业者有1万多人。仅佛山市顺德一个县级区,就有200多个粤曲乐社;在惠州博罗县石湾镇的马屋村小组,就有5个私伙局性质的曲艺社。
发展难题亟待解决
论坛上,与会者认为,曲艺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艺术形式一样,正经受着巨大冲击。队伍萎缩、人才稀缺、曲种锐减、经费不足、创作乏力等困扰曲艺发展的难题亟待解决。
曲艺人才的严重缺乏和断层已成为曲艺发展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当前,曲艺队伍的老化严重:实力雄厚的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40岁以下的相声演员仅有两对;重庆三峡曲艺团的平均年龄为47岁;西藏唯一的曲艺队成员的年龄在39岁到48岁之间,虽然目前有阿旺洛珠、拉巴次仁、桑杰、普布次仁等还活跃在舞台上,但是他们已后继无人;常州有不少40岁以下的曲艺新人,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演员还不多;从事陕北说书的很多艺人文化层次不高,虽然在大赛中涌现出资质不错的中青年,但最后从事陕北说书的少之又少……
生存状态较好的曲种也面临诸多困难。苏州评弹同样面临着演员收入减少、书场阵地大量萎缩的问题。苏州评弹的公益性书场演出收入相对较稳、较高,一般双档每天包场费在250元至300元,单档在200元左右。而营业性书场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萎缩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书目陈旧,票价低。苏州市一些书场票价仅为3至4元,其中包含了茶钱和演员的演出费,农村书场票价甚至更低,书场经营惨淡、难以为继。由于评弹消费对象多为老年人,若票价提高必然导致观众流失,因而形成了书场条件差、好演员不愿进场、观众流失、收入减少、书场条件再恶化的恶性循环。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认为,现在许多标榜为曲艺的节目实际上并不是曲艺;号称创新的曲艺不像曲艺;一些自诩为发掘和继承优秀传统绝艺的所谓曲艺表演,实际上属于沉渣泛起的艺术糟粕。就连早被前辈名家抛弃的“伦理哏”和“打哏”等相声表演的非艺术因素,也还在许多相声节目中频繁出现。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不仅表明曲艺的艺术发展还没有真正走向起码的自觉,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实践支撑,大有被逐渐扭曲和变形的危险。
著名文化学者苏叔阳甚至认为,中国曲艺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很有点像中国足球队的意思。他认为,曲艺在艺术上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但要追慕崇高,否则就成了傻笑。而快乐应该是让人愉快地活着,奋然而前行。
上海大学教授张祖健说,20世纪末,中国快速发展了20年后,文化生产领域比制造业更快进入后工业时代,曲艺生产出现多元化,曲艺媒介碎片化,曲艺欣赏长尾化,直接导致曲艺构成新业态。进入新世纪,曲艺进一步被解构,曲艺的文学技巧、表演招数、音乐曲牌、方言话语、存世作品,甚至是艺人个性等,都被解构成独立的艺术存在,成为独立运营的艺术要素。曲艺当务之急,是开展新曲艺业态研究。而新曲艺业态研究的重点,是曲艺的反哺机制。坦率地说,讽刺、叙述、歌颂、娱乐、杂耍等单一技巧解构运营的曲艺,并不能构成曲艺全面反哺行为。曲艺能否可持续正面反哺社会并获得艺术复兴,是曲艺理论亟待研究的课题。
姜昆说,当前曲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创作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化生态等诸多层面,同时又互相交错、盘根错节,可以说是一个需要全方位综合治理的复合型问题。探讨与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曲艺发展的条条框框与思维障碍,才能探索出能够促进曲艺生存与发展的良性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曲艺发展面临着非常棘手的艺术规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和落差。如何在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符合市场竞争规律,需要曲艺界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研究新的欣赏环境,改造旧的艺风;研究新的“语境”,加强作品表现力;创造曲艺欣赏氛围,引导欣赏取向,培养曲艺新的观众。
[ 本帖最后由 sing 于 2009-8-7 16:07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