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世纪大同的帝都风范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7 13:47
标题:
中世纪大同的帝都风范
中世纪大同的帝都风范
赵忠格
发布时间: 2009-07-27 07:39 光明日报
大同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距今200万至100万年的“泥河湾期”就有人类居住,境内遗址众多,内涵丰富,序列清楚,类型多样,堪称史前文明“博物馆”。
大同古多称谓,名称更改多达33次,有平顺、司州、万年、恒州、北都、北京、恒安、太平、云中、云内、云州、西京等等。沿用时间最长的是现名大同,从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至今达965年。其次是平城,也有756年。
在大同历史上“平城”和“大同”这两个名称沿用时间最长,也是当地最为辉煌时期,即谓:“北魏帝都,辽金陪都”时期。
大同具有人类学和人文学意义,是人类迁徙的必然。人类就像“大雁南飞”,中途需要歇脚一样,大同则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进的“歇脚地”。
大同曾经为都475年,占到整个建城史的五分之一。在北魏时期平城是一座堪与君士坦丁堡比肩的世界级大城市。平城城制恢宏,影响及于明清之北京并对东亚诸城产生影响。古时,平城作为国际城市,建成了世界各国物资的集散地和各族人民的聚居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灭佛运动就是发生在平城。
这里还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成果,拓跋珪在这里尊儒重教大兴汉学。《水经注》成就了郦道元,也给平城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好的印记。北魏时期,这里文坛更是气象万千,孕育了《洛阳伽蓝记》、《木兰辞》、《敕勒歌》等瑰丽篇章。这里更有堪称一流的书法、绘画、乐舞、雕刻艺术。
解析平城文化及其形成,主要是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历史背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真正形成平城文化框架内质和骨血主流的,还在于传统的游牧文化、早期农耕文化、自然宗教文化、北魏皇室文化、战争文化以及中原移民带来的汉文化的并融和整合。
图为大同的精美雕像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