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0 09:16     标题: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书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ISBN:        7-100-02779-9/H·703
作者:         [德]威廉·冯·洪堡特
译者:        姚小平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定价:        ¥31.00
版印次:        1-4
原出版社:柏林倍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  序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这个名字属于好几个领域。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他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他又是一个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新型大学的创建人,因此常为西方教育史家提到。他有时出现在西方美学史、文艺理论的著作中,被描绘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为他继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康德(Immanuel Kant)之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从事过“人的研究”,比较过民族、文化的异同。最后,在语言学史著者的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便是语言学家洪堡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我们的这篇译序,要向读者讲述这样几件事:第一,洪堡特的一生;第二,洪堡特早期的主要学术兴趣;第三,洪堡特有关语言的研究和著述;第四,洪堡特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最后,要交代一下洪堡特此书的版本。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 马来民族各部落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状况
第二章 导论的对象
第三章 对人类发展过程的总的考察
第四章 特殊精神力量的影响:文明、文化和教养(Bildung)
第五章 个人和民族的协同作用
第六章 对语言作更详尽的考察
第七章 语言的形式
第八章 语言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第九章 语言的语音系统
  分节音的特性
  语音变化
  语音与概念的配合
  一般关系的指称
  语音形式
  语音系统的技术
第十章 内在语言形式
第十一章 语音与内在语言形式的联系
第十二章 对语言运作的详细分析
  词的相似性和词形
第十三章 词的孤立、屈折和粘着
第十四章 对词的统一性的进一步考察
  语言的复综型系统(Einverltibungs system)
  词的统一性的表达手段
  (1)停顿
  (2)字母变化
  (3)重音
第十五章 语言的复综型系统
  句子的划分
第十六章 语言的语音形式与语法需求的一致关系
第十七章 语言之间的主要区别:以语言构造原则的
  纯正程度为评判标准
第十八章 各种语言的特性
第十九章 诗歌和散文
第二十章 语言成功地相互生成的能力
  语言中自发的设定行为
  (1)动词
  (2)连词
  (3)关系代词
  对发展中的屈折语言的考察
  源自拉丁语的语言
第二十一章 对以上研究的总结
第二十二章 偏离高度规律的形式的语言
内容索引
人名索引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