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七夕节信息贴·观点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7-18 22:09     标题: 七夕节信息贴·观点

民俗专家:七夕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

发布时间: 2008-8-6 09:10:12    被阅览数:20 次
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很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也表示,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对民族传统乞巧节的片面认识。七夕又称“乞巧节”,在中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巧节、技巧节、智慧节,这与悲剧性的、内容简单的西方情人节是不能等同的。(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


来源:新华网      编辑:汀滢

[ 本帖最后由 张勃 于 2009-7-18 22:12 编辑 ]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8-11 20:09

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研讨会召开

时间:2009-08-11 04:0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本报8月10日讯 (记者朱慧)今天下午,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研讨会在并举行,来自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社科院、省文化厅、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及晋中市、和顺县的有关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的提升,为其产业延伸和发展建言献策。和顺县2006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 “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该县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围绕和顺牛郎织女文化品牌这几年产生的新问题,与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据悉,中国和顺第三届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已经准备就绪,本月下旬“七夕节”期间,和顺将喜迎游客。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8-11 20:11

首届“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沂源举办

2009年08月10日18:23


  首届“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沂源举办

  2008年8月6日,一场以“爱情源地手牵手,美满幸福伴终生”为主题的爱情盛典--首届中国(沂源)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省沂源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和上万名游客齐聚牛郎织女之乡共度美好时光。

这是沂源县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到来之际推出的一大爱情盛宴。

  据了解,首届中国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期间,举行了“鹊桥相会•七夕有约”相亲大会、情定沂河•2008浪漫神话集体婚礼、浪漫七夕情歌对唱、 “天河配”吕剧演出、欢乐银河情侣水上漂流、“牛郎织女”个性化邮票发行式等异彩纷呈的活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受西方文化影响,洋节盛行,我国传统文化遭受冷落。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牛郎织女之乡的沂源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特举办首届中国(沂源)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旨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给北京奥运会增添了神奇祥瑞,奥运会使情侣节备受瞩目,国内20多家知名媒体聚焦沂源,用镜头和笔纪录下沂源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魅力。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8-11 20:12

七夕节“牛郎织女”故事出自山东沂源

搜狐 2009年08月10日18:07


 七夕节“牛郎织女”故事出自山东沂源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几乎无人知道。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具体阅读下面考证内容分析,让你不得不信,甚至都猜想“牛郎织女”确有其人,也许可能是“牛郎织女”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其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晰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为什么叫叶籽银杏呢,就是它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更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也许这是老树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做的一个见证吧。

  牛郎织女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和谐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8-11 20:17

[attach]3635[/attach]

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
http://news.sohu.com/s2009/qixiqinglvjie/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8-12 13:51

广州的乞巧节

2009-08-05 14:33 来源: 大洋网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8-12 13:56

鹊桥坎山:打造空港后花园

2009年8月10日 7:27 www.xsnet.cn 萧山网  


  鹊桥坎山:打造空港后花园

  ——“天宝地藏、鹊桥坎山”系列报道之一

  

  灯火坎山。 全光泉 傅展学 摄

  坎山,这个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的地方,如今正越来越散发出新的魅力。

  由民俗发展的现代工艺,由古刹带来的旅游前景,由空港优势带来的商贸机遇……坎山,古朴又新潮,经典又创新。

  坎山的一边,矗立着千年古刹地藏寺,传说珍藏着天上的奇珍异宝;坎山的另一边,是现代化的空港,一架架飞机正翱翔天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坎山的“祭星乞巧”民俗活动,为牛郎织女的相会而祈祷,为期盼幸福家庭和巧妇持家而祈祷。在坎山漫长的农耕历史中,“祭星乞巧”延续至今,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打下烙印。

  坎山带着“鹊桥”这一美好愿景,正要跃然天际,聚众成桥。

  千年古刹与“祭星乞巧”的自然统一

  坎山是农耕时代完美的理想家园,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祭星乞巧”民俗活动从未间断。

  “祭星乞巧”的民俗活动包括妇孺仰望双星、姑娘们在月下穿针引线、比赛挑花等,借此向巧手的织女致敬并乞求心灵手巧。坎山镇最热闹的“祭星乞巧”活动在千年古刹地藏寺举行,每当农历七月初六夜到初七,寺里彻夜举行“祭星七巧”民俗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姑娘赛巧,青年男女借机约会。

  这所地藏寺在1073年由宋代高僧建造,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两所地藏寺中的其中一所。

  2008年,我省首次确立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坎山“祭星乞巧”节被列入其中。著名民俗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吕洪年在调查考证后赞道:“关于七夕节的民俗有很多,坎山的七夕节民俗文化,传承保留得最好。”日前,“坎山七夕祭星乞巧”这个项目已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七夕给坎山带来的美好愿景,更被赋予了现代意义。花边,就是集中体现了妇女们心灵手巧的载体,而坎山正是萧山花边的发祥地。上世纪初,坎山已是浙江丝茧、棉花集散地,商贾云集。这里的妇女们擅长植棉织布、养蚕缫丝。1919年,上海商人徐方卿看中这块生财之地,率领4 名工人从上海来坎山,首批组织24名女工学习挑织花边。1923年,坎山第一家花边厂——“沪越花边厂”应运而生,标志着坎山成为萧山花边的发祥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坎山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们几乎都会挑花,挑花所得成为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当时的小伙子找对象,也会以姑娘精不精通挑花为标准。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协调并进

  坎山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更被寄予了经济发展的厚望。如今的坎山,以厚积薄发的气势,展现出一座现代化乡镇的风采和实力。2008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超百亿,获得全国千强乡镇、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区经济发展优胜镇等荣誉,形成了电气电缆、机械五金、纺织印染、建筑建材等四大支柱行业。

  这是一方适合创业的热土,坎山工业园区是这座现代化新镇的发展新平台。占地4.2平方公里的坎山工业功能区块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成为全镇招商引资主阵地。近年来,坎山镇着力打造发展软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落户坎山。该镇制定了班子成员项目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开展“企业服务月”服务,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政府在创业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通过镇政府的协调和帮助,公司解决了发展用地问题,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现在,坎山的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员工们工作也更加安心了。”据杭州瑞丰汉艺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万里介绍,这个以花边起家的企业正在生产两类产品,一类是机械制造花边,依托空港优势走进千家万户,一类是手工挑花制品,作为一种工艺品销售。

  令人惊喜的是,现代化并没有削弱传统文化的延续。坎山镇的下街,有一家经营了45年的花边收发站,这是萧山现存的惟一一所花边收发站。它坚持以手工挑花为主打产品,大多出口海外,其中一款花边,曾在国际上获得金奖。为保护好这个独特的地方手艺,坎山镇规划建立“花边博物馆”,借此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并继承坎山的这一传统手艺。

  空港商贸与文化旅游的创意结合

  坎山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区又一经济重镇,而机场二期扩建将给坎山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依托空港和机场二期扩建的功能辐射,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把坎山建成空港型商贸新镇。”坎山镇以这样的发展思路,积极与大杭州的跨江、沿江发展战略和瓜沥组团发展规划相对接,利用机场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机遇和机场出口的地理优势,在资源配置上向服务业倾斜,拉动坎山的金融、物流、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优良”,坎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空港后花园”,它的潜力,已被广泛看好,它的魅力,已初步显现。

  坎山镇将“祭星乞巧”传统与现代旅游业搭桥,让文化得以传播,商机得以交流。去年8月,2008中国(萧山)七夕文化节在坎山开幕,吸引了许多市民共聚佳节,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齐聚地藏寺坐夜祭星乞巧,焚香祈愿。该镇将把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佳节继续办下去,将“地藏祭星”打造成为一张旅游文化的金名片。以地藏寺为中心景点,周边还将陆续建起“牛女景观点”、“鹊桥相会景点”、“七夕文化创意中心”等景点。坎山的传统商贸街“十里老街”也将逐步修缮,为上述景点配备特色商贸和餐饮服务。

  依托空港,“祭星乞巧”这个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正散发着新时代的气息,古朴而现代的坎山,正向我们展示一幅绚烂的画卷。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22     标题: 七夕节引发的中国特色的情爱现象思考

七夕节来临之际,关于牛郎与织女的话题不断,在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日益受到洋节日的冲击下,现代许多年轻人也逐渐重视起来中国的情人节,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无论外国2.14情人节还是中国七夕情人节尽管都在宣扬一种爱情观,可是里面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却有千差万别,2.14情人节和中国七夕情人节分别代表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国家人们的爱情观家庭观,在现代爱情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尤其应该有所选择,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过中国七夕节也和过洋情人节一样。

而本人在此关注,研究中外情人节背后的独特情爱现象也为大家的取舍做一个参考!甚至为社会以及政府部门建立健全中国情人节的为广大群众所认同的先进健康文化内涵提供决策依据。

     谈起来七夕节大家都知道其来历是怎样的,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中,由于织女触犯了无故下凡并且与民间凡人私自结合的天条被王母娘娘阻隔于天河两侧。结果牛郎织女这一对有情眷属只有每逢农历七月初踏上鹊桥才能够聚会一次。故而在民间,每到“七夕”当晚,人们都要坐看牵牛织女星,在结满瓜果的棚架下,聆听他们相会时的窃窃私语,以“乞求”获得美满的婚姻和爱情。

显然,政治是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症结,中国的爱情观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封建***和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教化中,古代的年轻男女是根本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封建家长制下的婚姻必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中国的传统爱情包括四大爱情传说几乎无一不受到被拆散的命运,被打上悲剧的命运,如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四大民间传说里的主人翁牛郎与织女,孟姜女与万喜良,梁山泊与祝英台,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老百姓,然而奇怪的是中国老百姓却将牛郎与织女故事神话了,一个“乞”字道出了千千万万古代老百姓对完美爱情婚姻生活的强烈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封建家长制下的爱情婚姻只有祈求的份,但从来幸福生活就不是谁会恩赐给予人民的,爱情婚姻的美好也一样。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主权得到显著增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婚姻实现自主,自由恋爱,数不胜数的人走上了勇敢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生活的道路,尤其是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被松绑,而且在爱情婚姻上也更加人性化,甚至性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大,不过要达到爱之以理,情之有节的科学健康的现代爱情婚姻观对于中国人依然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难怪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情有独钟。看看我国传统诸如“郎才女貌”美满爱情婚姻便是一种狭隘的典型爱情观,那种只在乎社会稳定与男女尊卑等级制度需要的爱情经典并非完美的爱情婚姻,其中大多数完美爱情婚姻中的女子都做了男人以及道德楷模的牺牲品,十年前,一个女子带夫出嫁被社会传为美谈,媒体一番炒作大书特书典型,却根本不顾那位被原妻带嫁的残废男人的个人感受,结果受不了自己原来老婆和别人同处一个家庭的尴尬,自杀身亡。这种没有人性的所谓爱情神话以及道德楷模在我们中国人眼里见得多了,记得一个大姐曾经告诉我,当前中国社会上恩爱夫妻极其少,更加多的只是出于孩子与家庭的考虑忍辱负重,在婚姻的围城里苦苦挣扎,一时间所有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神话都在我心中土崩瓦解,考察中国婚姻家庭的设计,夫妻性的需要根本就被忽略,因此中国人家庭性生活质量每况愈下,老婆就是唯一的情人,情人就是唯一的老婆。99%以上的家庭一方面承担着社会责任一方面苟延残喘着毫无生息的婚姻生活,简直就是为性而性,无法为爱而性。少数权要富人掌握社会的资源包括性资源亦然。

不同的是,西方人先进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富庶的国家为罗曼蒂克的爱情观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以及制度保障,由于人人都在社会高福利的保障之下,孩子老人甚至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无时无刻不受到政府的保障,故而西方所有人包括小孩老人等特殊人群都不象中国人那样必须依赖家庭生存,从而性爱也可以超脱于物质以及道德的藩篱之外自由发展,家庭之外也允许有情人,实在不行也可以随时结束痛苦的婚姻,这才是人类情爱的最高境界!虽然西方情人节的传说起源与受到封建家长制压迫的中国七夕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性质如出一辙,都是无声地控诉了***下的人为悲剧,讴歌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发出了维护一切社会公民情爱权力和自由性爱尊严的呼声。据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Claudius)。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离暴君的宫殿不远的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有个修士叫瓦伦丁,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不满,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她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很多人口耳相传纷纷来到这里,在瓦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当消息传进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暴君的赦免,但都徒劳而返。瓦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St. Praxedes)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为了纪念这位为帮助大家实现爱情而牺牲的烈士,于是每年2月14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情人节!所以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冲破封建家长***的干预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成为一个古往今来不断把情爱权力合法化,公开化与法制化的潮流,人类社会每向前进一步都推动人们爱情婚姻观念的解放,给予每一个现代人享受到性爱带来的愉悦的感受!

目前中国的情人节正如某些专家所言文化内涵不明朗,节日特色的市场培育以及节目活动设计得不够完善,封建***的道德阴影依然存在的现象,这和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现状的局限有很大关系,自然,我国七夕节要逾越西方情人节丰富的人文内涵赢得年轻人的回味可能困难很大,从政府文化部门倒学者专家以及有识之士都知道要保护传统民俗,七夕节也上了世界遗产名录,但不可否认我国七夕节包含的与民族现状相适应的文化内涵以及爱情婚姻观有其合理的地方,更加有其需要淘汰的落后地方,甚至本人认为非要来一次大的性爱婚姻革命方能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将传统企求的被动爱情守候变为理直气壮的主动出击的现代爱情行动必要。科学健康的情爱基础无可争议是建立在平等,博爱与自由的社会上的,没有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现代先进情爱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得享性爱鱼水之情的梦想必将诞生于完全进入民主法治化进程并且富强的国家子民中,七夕节引发的中国特色的情爱现象思考留下了无尽空间,接下来我们是仅仅满足于保留一个土生土长情人节的皮囊还是与时俱进,回归人性,建立健全其文化内涵,倡导性爱文明新风,将七夕节真正打造成对社会对老百姓都有益的品牌民俗文化节日,这些工作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

转自http://kshfjj.q.banzhu.net/topic-5498-4.html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13 21:24     标题: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十大猜想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

牛郎织女果真是由天上的两颗星星演变而来吗?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牛郎这个人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遍了各类有关牛郎织女的书籍,并对誉为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发源地的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综合考证,发现关于“牛郎织女”有众多的神奇之处。据此,现作以下十大猜想,以请广大网友共鉴。
1、 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据考证,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拥有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地下“沂河”更是与天上“银河”绝妙谐音,可为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在古老文献中,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由此来见,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2、牛郎织女可能是文学大师的爱情诗作。“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这些文学大师们因为“织女”、“牵牛”而写的浪漫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的就变成了今天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3、牛郎织女可能是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编撰的故事。爱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多少有一些贵族小姐爱下贫穷但却纯朴善良农民的几率。上层贵族们为了警告自己的女儿们,不要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于是编出这样凄惨的爱情故事,提醒贵族小姐们,如果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就会承受一年才能见一面的悲惨境况。
4、牛郎织女可能是穷书生的文学意淫。对于穷书生来说,因为无钱无势,几乎不可能娶到漂亮的贵族小姐,只能通过写书编故事来意淫,把自己当成牛郎,以意淫的形式来娶漂亮的仙女姐姐。穷书生意淫之际,不忘文学艺术一把,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让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和冲击,从而口口相传,越传越广。
5、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们的梦想好事。相对于穷书生来说,牛郎们虽然不会写书,但却可以在牛背上作白日梦。每天在牛背上看天空,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娶天仙MM的美梦。当然,牛郎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会轻意娶到,于是编撰了天帝制止但允许一年一次相会,总也算是一个陶醉一生的黄粱美梦。
6、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在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全部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记载,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由此推断,也许牛郎织女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一个牛郎爱上贵族小姐或者织纱家族之女,因为女方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坚决不同意,但“织女”爱意已定,在不得己情况下,为了爱情投了沂河自尽。为了纪念自己的爱人,牛郎在沂河对岸为织女修了一个织女洞。从此,历代将故事相传,且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7、牛郎织女可能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叫“织女洞”,并修了馆祠,据考证,修于唐代。洞的附近有很多石碑,所刻内容均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以诗描述:“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或用碑文记载:“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从另一个角度猜想,也许“牛郎织女”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是“织女”爱上“牛郎”后,父母不同意,织女为表忠贞爱情,毅然出家,在“织女洞”修行。之前可能不叫“织女洞”,因为织女家是纺织大户,而且织得一手好布,于是“织女洞”修行后人在织女归寂之后,为纪念织女而重新命名,并以织女得道升天而将织女的爱情故事神化。至于,对岸的牛郎官庄村,也许是牛郎为怀念织女,而主动搬到对面而住。
8、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庄村祖先与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也许牛郎官庄村真有一个牛郎,而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织女洞有一个擅长织布的修道之人叫“织女”,牛郎织女是发生在二人身上的凄美爱情故事。因为“织女”是出家修道之人,不能结婚,于是二个只能默默相爱。两人分别住在沂河两岸,每天只能从远处相望,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初七烧香大会才能面见一次。虽然每年只能一次相见,但爱情在两人心中一生永驻。牛郎一生未娶,织女一直相爱。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于是后人将故事神化,将沂河变天河,将织女变天女。
9、牛郎织女可能是星相学家为了传播牛郎星和织女星而编撰的故事。在古代,对于天上的星星,基本上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对于早期的星相学家,向大家传播星相文化非常困难。为了让大家容易记住牛郎星和织女星,于是星相学家根据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特点,编撰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间接记录下七月初七的特殊星相特点。试想,如果天上的星星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信星相学一定在社会中得以广泛普及,“牛郎织女”故事对当今的航天普及存有极有效的借鉴价值。
10、牛郎可能为地球人,织女可能为外星人。牛郎织女景区不只有神奇的织女泉和织女台(天孙台),还有一棵极罕见的叶籽银杏和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地质奇观。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它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更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角度不整合面是指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华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这些自然、地质奇观,很多都是常人难以解释的。从更远点的角度来猜想,古代人心目的神仙,现在来说就是外星人,也许织女是当年光临地球的外星人,并与地球上的牛郎相恋。但由于这破坏了外星人的规则,而被带回原来的星球,并允许只能一年见一次,直至牛郎生命结束。因为当时织女乘坐的飞船,是由丝线保护,或者有丝线的感觉,所以对于牛郎等地球人来说,就把其形象的唤作“织女”。牛郎后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于是在沂河对岸修了一个织女洞,而牛郎后人就世代永远住在河边的牛郎官庄村。沂源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如此美丽胜境,可谓神仙难舍之地,不知是否真是“牛郎织女”的爱情发源地?相信没有牛郎织女,一定还会产生更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果猜想有一条正中,倒真是希望“织女”是那来自织女星的外星仙女姐姐,也不枉“牛郎织女”故事在地球上为其传承了几千年。
转自http://kshfjj.q.banzhu.net/topic-5498-4.html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1 20:44     标题: 牛郎织女故乡山东沂源办七夕情侣节

中国网  2009-08-20  
 

  新华报业网讯   2009年8月23日至26日,一场以“寻源千年爱情真谛,情定牛郎织女故乡”为主题的爱情盛典——“第二届中国七夕情侣节”将在被誉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的山东沂源举办,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和上万名游客将齐聚牛郎织女之乡共度美好浪漫时光,这是沂源县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即将来临之际向全国奉献推出的一大爱情盛宴。

  据了解,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期间,将在世界上首个推出“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和“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并组织举办“情定沂源”浪漫集体婚礼、“最动人爱情故事”征文颁奖、浪漫七夕情歌对唱、“七夕寻缘”相亲交友大会、经贸洽谈会、乞巧工艺展、吕剧《牛郎织女传说》演出、国际旅游小姐山东赛区冠军总决赛牛郎织女单项赛、绿兰莎狂欢之夜、“七?七”庙会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其中,“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收录的3000余种、20多万枚爱情邮票,是由著名的童话作家、诗人、收藏家——林一苇先生珍藏捐赠,以支持牛郎织女故乡沂源县组织举办的“中国七夕情侣节”,共同弘扬和传承“七夕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受西方文化影响,洋节盛行,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遭受冷落。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牛郎织女之乡的沂源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特别于北京奥运之年策划推出“首届中国七夕情侣节”,并将长期举办下去,每年举办一届,旨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积极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促进夫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今年举办的“中国七夕情侣节”是第二届,相信随着每年一度“中国七夕情侣节”的成功举办,必将成功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情侣节日,并走向世界。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1 20:50     标题: 乞巧节周日开幕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8-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刘显仁

23日~28日 珠村七夕广场

  本报讯 (记者刘显仁通讯员田禾、杨静)天河区将在珠吉公路旁建国内首个乞巧文化主题公园。昨日记者从天河区获悉,200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将于8月23日至28日(即农历七月初四至初九)在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举行,欢迎市民前去参观祈福。

  据介绍,乞巧苑,占地面积23亩,设立金凤亭、雨露亭、乞巧亭等主题活动场所,并制作牛郎织女的雕像。本届乞巧女儿形象大赛决赛将于8月27日举行。


  开幕活动安排

  9时:开幕仪式,七夕典礼仪式

  9时~21时:乞巧苑主题活动、游人沿“七夕路”参观景点“摆七娘”

  11时~11时30分:“拜七娘”仪式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8-24 20:51

乞巧节:改良“七仙祭礼” 女子成年礼重现(图)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4日 15: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乞巧节开幕式上,12名年轻女子别上发笄行成年礼。




一头白发的乞巧婆婆在拜“七仙”。




手工艺品“荔枝”栩栩如生。


  乞巧节开幕 引来八方“汉装客”

  粤人重七夕,灯火到天明。广州一年一度的乞巧盛会———200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昨天早上在“中国乞巧第一村”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开幕,重现古时女子成年礼、村内7个地点同“摆七娘”等场景,让过万游客赶到现场观摩,数十位汉服爱好者更自发从各地前来“赶会”。首次在公众面前重现的汉代“女子成年礼”最受游客欢迎。

  三代巧姐 同台比巧

  巧姐手持高香、巧女手捧瓜果,250多名身穿“古装”的市民在古礼乐声中鱼贯入场,少女如仙女降临人间起舞。典礼上,珠村21位老、中、青三代巧姐再现旧时妇女们穿针比巧、金针度人的场面延续去年热闹,年龄最大那位,已超过80岁。


  “年年仪式差不多,不过今年的规模最大,来参观的游客都多了很多,连我们都要出来做嘢啦!”村民潘姨表示,昨日的盛大开幕式吸引超过万名游客。

  拜“七仙”改良动作

  致祭文、三叩首……以珠村乡民代表、天河区中学生为表演主体来再现古时祭拜“七仙”的盛况,这场“七仙祭礼”其实已经过“改良”。村中多名八旬以上的村民回忆抗日战争前尚存的祭礼场面,当年“拜七仙”一般只有50多人,村中巧姐巧女在祠堂绕行一周,动作及过程都较为生硬及简单。

  此次典礼为了更具观赏性,珠村除了将参与典礼表演的人数增加至250多名,“那些生硬的动作都已经修改,巧女绕行改为仙女舞,想将仙女下凡表现得更加飘逸。”

  女子成年礼 最受瞩目

  虽然叩首礼声势浩大,但现场最受瞩目的还是乞巧节举办5年以来首次在公众面前重现的汉代“女子成年礼”。同穿古服,珠村长辈潘慧君给12名年轻女子别上发笄,象征她们“已告别孩提时代”。

  “拜———兴———!”女子随声鞠躬、平身,传统味十足的仪式其实是一场由天河职中女学生参与的演出,即将高三的小招觉得很荣幸,“亲身参与传统成年礼,使自己对传统乞巧加深了解。”

  “每走一步、袖子怎么摆动,都有讲究。”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珠村民俗专家潘剑明是仪式主持,他透露,此次演出专门请来“汉礼”专家按历史传统还原场面。

  着汉服的还不只是参加成年礼的女子们,一位从海珠区坐了2个小时车到珠村的“80后”男子,也是身穿深蓝色长衫汉服,他看完整场还不时举起手中相机拍照。

  据悉,昨天在的“汉装客”多是广汉会(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的成员。“穿着汉服出门,沿路已经有街坊不断在看。”自称“柚子茶”的女子称,尽管感觉别扭,但还是很希望穿着传统汉服来“应节”。而为自己亲手做了一套汉服的李小姐则专门一早从中山赶来,带着晚辈于村中处处流连。

  最老“巧姐”:

  莫让女儿节 成了婆婆节

  今年88岁的黄彩余是珠村巧姐的“四大元老”之一。昨日,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短衫,端坐在“以良潘”祠堂里面,热情利索地欢迎着我们。1998年的时候,她和村里其他三位老“巧姐”发起了七夕乞巧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谈到当年,老人非常兴奋。

  黄彩余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会做手工艺品过七夕乞巧了,15岁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整整62年都没有过乞巧节。1998年的时候,孙子也成年了,黄彩余终于闲了下来,于是她和其他三位同龄巧姐一拍即合,决定恢复这一传统节日,过七夕,摆七娘。从此,广州又见乞巧。因此黄彩余和其他三位老“巧姐”谢慧琼、周文联和陈宝好也被称为珠村乞巧的“四大元老”。黄彩余最擅长的是做各种人物,穆桂英、七仙女、花木兰、牛郎织女等好多种人物她都做过,其中一套还被收藏进了博物馆。她的儿媳妇也是一位“巧姐”,而孙女则是一位“玉女”———也就是行祭拜仪式的女子。一家三代乞巧,在村中传为美谈。

  黄彩余也提到,她很想教小朋友学手艺,可是现在的小朋友都很忙,忙着读书、玩电脑,基本上没什么心思学乞巧手艺。不过,她对手艺的传承还是很乐观的,她指着旁边正在忙着的中年巧姐们说,她们是2006年加入“巧姐”队伍的,基本每年都有退休了的阿姨加入到她们之中,乞巧节在今天已经不是“女儿节”,成了“婆婆节”了。

  -乞巧节在羊城

  黄埔:热心的 还是老巧姐

  除了天河珠村,黄埔不少村仍保持着乞巧传统,但老巧姐担心后继无人。

  在茅岗、横沙、庙头、双岗等几个村子,有一批热心的老巧姐每年都忙着张罗“摆七娘”。每逢节日将近,巧姐们都你50,我100地慷慨解囊,凑钱买制作贡品所需要的钢线,纱网,颜料等等,聚集在自己的祠堂里,大家一起开开心心。而在南海神庙,还有大型的乞巧工艺展演。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对黄埔乞巧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心:乞巧节的核心———巧姐的年龄普遍都在60岁左右,最老的已有88岁高龄。茅岗巧姐周姨感叹,她们祠堂已经多年没有新巧姐加入了,新一代的人都对乞巧手工艺不感兴趣。

  番禺:今年见不到“大七娘”

  2008年,广州民间文艺家主席曾应枫来到番禺化龙镇潭山村,完全被篮球场一般大的“大七娘”所震撼了,五条23米长,1.2米宽的长桌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乞巧工艺品,六国大封相、三怪娶妻、杨家将等微缩戏台栩栩如生,加上各种戏中人物,还有做观众的小人,十场大戏同时在人们面前上演。然而今年当记者满怀期待地来到潭山村的时候,街头却冷冷清清。

  潭山村村委许书记表示,该村乞巧节一般是组织全村所有巧姐参与,但由于办一场大七娘花费过高,村子的财政消耗不起,这样的乞巧盛会三年才能看到一次。

  -活动预告

  闭幕式当晚

  港澳台少女争“第一巧姐”

  自有广州乞巧节便有“乞巧女儿形象大赛”,第五届比赛今年首次吸引来台湾姑娘参与比赛。本届珠村有一位村女进入总决赛,将于乞巧节闭幕式当晚(8月27日晚8时),在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与来自港、澳、台及内地的共15名少女一起,同台竞技争当“第一巧姐”。

  统筹:本报记者 郭媛

  摄影:本报记者 谭伟山 郭媛 见习记者 徐若云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00     标题: 中国情人节义乌遇冷 近九成老外不过七夕节

2009年08月24日 1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义乌8月24日电(记者 张茵 实习生 朱丽珍)流水聆听相思语,折柳相送待七夕。后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也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但是,相比西方情人节的走俏,中国情人节却在浙江义乌遇冷,不仅大约有九成老外不过七夕节,甚至连本土年轻人也淡视这个传统的节日。


  罗伯特来自美国,身边的翻译陈月娥告诉记者,罗伯特已经在义乌工作了四年,会讲“蹩脚”的汉语,并且自称对中国文化“略知一二”,但对于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罗伯特却表示“不准备过”。“身边的中国朋友告诉我,过几天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但是大家好像都没有什么活动;认识的一些其他国家的朋友,也没有要过七夕节的,没有什么氛围。”

  不过罗伯特表示,身边仍不乏对中国情人节感兴趣的外国人。“毕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身边有个巴基斯坦的朋友,对中国文化很着迷,他好像已经预定了鲜花要送给女朋友。但是,像这样的外国人,我想应该只有一层左右吧。”

  不仅大多数老外对中国情人节“不感冒”,近几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义乌街头的一些本土年轻人,大部分人也表示,并没有为七夕安排特别的节目。

  “虽然知道星期三是七夕,但因为不是周末,不可能有时间安排活动,”在义乌一家玩具工厂工作的陈先生表示,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和他们一样,选择平淡地渡过中国情人节,“其实在一起每天都是情人节,不必刻意去走形式。”

  对于本土情人节遇冷现象,部分市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是“罪魁祸首”。虽然在义乌做外贸生意的朱先生也不过七夕节,但对此他却有不同的看法:“节日不放假,没什么时间来庆祝也是遇冷的原因之一。”王先生认为,西方的情人节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这与2月14日一般是春节前后,大家比较空闲不无关系。(完)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01     标题: 第二届中国七夕情侣节沂源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08:07  淄博新闻网
  日报讯 8月23日,以“寻源千年爱情真谛、情定牛郎织女故乡”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在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景区隆重开幕,省旅游局副局长祝利民,市领导赵启全、郭利民、段立武、王法亮出席开幕式。

  段立武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辞。她指出,近年来,沂源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打造“牛郎织女传说”民俗爱情文化品牌为重点,狠抓资源挖掘、传承和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连续举办两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这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淄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沂源县努力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金名片”,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由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演绎出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沂源县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被专家称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之乡”。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沂源县策划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对于挑战西方情人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淼 任鸣 左效强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03     标题: 青岛众商场影楼齐上阵 铆足劲掘金浪漫七夕

      来源:青岛早报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苦捱过两个多月的促销“空窗期”,对青岛各路商家来说,原先并不起眼的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早在距离农历七月初七(即本周三)的半个多月前,青岛各大百货商场、婚纱店、鲜花店等就开始积极备战,铆足了劲想从“七夕经济”中大赚一笔。
    珠宝首饰唱重头戏

    珠宝首饰是商家掘金“七夕”的重头戏:阳光百货的珠宝节,麦凯乐的“浪漫七夕、珠宝献礼”活动,百盛部分珠宝品牌“满500元返500元券”活动,三石钻饰搞起了买钻饰送香水、送杯子的活动……

    “我们的活动是从本月12日开始的,定制钻饰的情侣特别多。”三石钻饰总经理王瑞宾介绍说,钻饰等珠宝和七夕情人节的主题非常贴近,而三石的钻饰价格比较低,1400元就能买到钻戒,在情人节买一枚这样的钻戒,配上定制的戒托、刻字,送给情人非常合适。麦凯乐的车女士也表示,“金九银十”是婚庆旺季,而七夕节恰巧在8月底,这时开始促销珠宝,不仅能引来很多情侣购买,还能为一些准夫妻挑选结婚钻戒做准备,“是提前抢市场的一种战略方式。”

    婚纱摄影送情侣装

    珠宝商想从“七夕经济”中掘金,婚纱影楼也没闲着。 记者发现,不少婚纱影楼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推出七夕促销活动了。

    罗曼庭婚纱影楼总经理冯霞告诉记者,以往影楼都主推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但近两年来,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消费者还专门前来打听有关七夕活动的情况。今年七夕又恰巧出现在6月、7月两个多月的无促销节点之后,所以影楼也搞起七夕促销活动,七夕当天订结婚照送一套情侣照、一套情侣装。冯霞表示,今年七夕正好是8月底,现在订婚照的准新人们不但可以预订明年的婚照,还可以拍到今年的秋景,算是婚纱行业在一年中比较大的一场促销活动。

    网购礼物新奇又便宜

    “在网上买礼品,既省去了车马费,又能拿到比实体店便宜一半的价格,最重要的是,网上的礼品特别新奇,适合作为浪漫的七夕礼物。”在东部一栋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小马告诉记者,经过多天的搜寻,他在网上七夕情人节专区选购了一款香水和一对LOGBO电子情侣玩偶作为情人节礼物。小马说,这两样礼物花了他500多元,但如果在店里买一样就要500多。

    记者了解到,随着七夕情人节的到来,网上手机数码、美妆、服饰等相关商品的销量持续走高,网购情人节礼物正引发销售热潮。(记者 王婷)(完)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05     标题: 《炫舞吧》七夕情人7宗最惹人喜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16:14  新浪游戏
  西方的情人节是2月14日,那中国自己的情人节就是七夕,相传这是牛郎与织女每年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为了迎接这一传统节日,《炫舞吧》特推出七夕特别活动,活动时间为8月26日停机维护后至9月2日停机维护前。在活动截止时间内,情侣模式中指定歌曲的单曲纪录保持者将获得奖励,而凡在“成就排行”、总排行、单曲中上榜的情侣模式的上榜玩家都有机会参与抽奖。

  参与活动的情侣模式包括情侣4k模式、情侣节奏模式、情侣高级节奏模式,参加活动的歌曲有《キミシニタモウコトナカレ》、《恋爱梦游中》、《没有如果》、《Nobody》、《公主恋爱手册》、《明日がくるなら》、《一样的夏天》。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07     标题: 26日七夕:最具浪漫色彩节日 别忘乞巧和拜月

2009年08月24日 17:48:0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8月24日电(记者周润健)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有关专家解释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又称“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时。

    人们心目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七夕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又叫“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除了乞巧外,七夕这一天,民间还流传有拜月的习俗。女孩子们在这个充满浪漫的节日晚上,仰望天空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除了乞求针织女红技法娴熟之外,更是要乞求姻缘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孩会在七夕这天晚上,趁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时至今日,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完美的姻缘,仍是女孩子们的梦想。

    在古时,七夕夜,拜月前要先沐浴,浴毕换上盛装,姐妹几个人聚集户外,设小几案,上置简单的时令水果,焚香袅袅,轻衫飘飞,静默地对月倾诉心愿。

    民俗专家表示,直到今日,七夕节仍是我国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为年轻人所喜爱,但遗憾的是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七夕夜,有心的公众不妨尝试一下这些习俗,不为应景,就为感受一下这个传统节日的魅力。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10     标题: 红豆情人节在传承中光大

红豆情人节在传承中光大
2009年08月24日16:06  
“愚公”也能“移山”,不再是鸡肋的七夕

  在离七夕•红豆情人节还有几天的时间,在网上百度一下2009七夕情人节的关键词,0.035秒出来58.8万条相关内容,Google上出来310万条,各大商场、饭店的海报、报纸、电视的相关宣传随处可见,而9年前,当红豆集团率先举起七夕•红豆情人节大旗的时候,除了向社会一遍又一遍解释为何举办七夕•红豆情人节、七夕的来源等等,还要面对不少的疑虑和担心。现在事实证明,七夕节不再是鸡肋,它已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1996年,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忧心地发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被人们淡忘,包括来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他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要把企业发展好,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是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丢掉,因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大,必须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于是经过多年筹措,从2001年开始,周耀庭每年打造七夕•红豆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周耀庭的这一举动在引起社会广泛拥护和赞誉的同时,一些好心人也不乏担心:恢复一个传统节日何其艰巨,何况这是国家的事情,一个企业家做这样的事无异于愚公移山,周耀庭表示,他就是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五个五年计划来弘扬这个传统节日。

  在形式上,红豆始终坚持弘扬传统文化这条主线,通过诗歌朗诵会、情人节民俗论坛、20万大奖寻找当代王维、感动中国的爱情故事征集、晚会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结合时代的发展,给这个原属于农耕文明的七夕节注入了现代的、时尚的因素。周耀庭还拿出了当年创业的热情,每个活动他都参加,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解释着七夕的历史、恢复七夕的重要意义等。节日本身的吸引力加上周耀庭的执着,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

  今年七夕红豆•相思节活动也丰富多彩,有三地路演、七夕《爱的盛典》晚会等。晚会由红豆集团与江苏卫视合作,将用美奂的艺术形态和语汇把无限的大爱引领,把伟大深髓的中华文化与爱国之情真诚揭示,把红豆集团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紧密相连,在8月26日(七夕)播出,大家一起度过浪漫的七夕。晚会的支撑点是“2+3+6”。“2”为两个原创节目,即红豆男装舞蹈与表现红豆杉传奇的语言类节目;“3”为进行三次兼具新闻风格端庄大气的爱心仪式:“爱的牵手”、“爱的奉献”、“爱的传播”,分别将“海岩剧开机宣传、红豆男装爱心行为、红豆杉广告语揭晓发布”等内容进行艺术化的体现;“6”为六组当红明星的精彩表演 —— 孙燕姿、任贤齐、李冰冰、阿雅、阿朵、许志安等,形成大腕云集、火爆现场的格局。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民营企业家如此痴迷于恢复一个传统节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倡导的过程中,除了一些个人、单位主动加入到倡导者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名人也加入到恢复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队伍中来。

  著名诗人、原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在参加完第一届红豆情人节时,欣然题下:七月初七日,红豆相思节。其后,他和夫人柯岩又多次参加红豆情人节的活动。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参加红豆情人节活动时,说周耀庭的举动是“用红豆抵抗玫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称:“周耀庭是理想主义者,非常注重民族文化,他把红豆作为载体,宣传这种情,红豆的做法才叫企业文化,是升华到最高层次的企业文化。”而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和红豆联合举办七夕•红豆情人节活动。2003年,冯骥才率先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着手普查中国民间文化家底。他和周耀庭可谓是“惺惺相惜”。红豆是有形的情,情是无形的红豆。在弘扬七夕•红豆情人节的众多身影中还有诗人丁芒、央视名嘴白岩松、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著名词作家闫肃、央视名主持周涛、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著名小品大师赵本山等等。

  2003年以后,中国过七夕中国情人节的城市、个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单位主动找红豆,联合起来举办七夕活动。继去年红豆集团与吉林团省委联合打造第八届红豆情人节,通过晚会,未婚青年的交友、丰富游戏等活动,倡导青年人树立健康的情感观,使这个节日南北呼应,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两个单位再次牵手,双方通过各自丰富多彩的七夕活动,为浪漫的中国情人节奉上最精美的大餐。

  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虽然在全球一体化的洪流中,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变化的应只是生活方式,民族的灵魂不应该改变。周耀庭他们做的不只是文化保护,而是一种很强的民族精神。正如冯骥才说“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失去我们文化的灵魂,如何消除现在普遍存在的文化涣散感和浮躁感,是我们的责任。”

  节日载体与商业化

  任何节日的传承,都需要载体,就像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元宵节吃元宵。那么七夕节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应该以什么为载体呢?还是传承原来农耕时代的载体——女孩乞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和高度发展的商业文明,人们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节日载体因“老化”而不足以吸引人参与。因此节日的载体需要不断创新,赋予其现代活力,才有可能吸引全民参与,彰显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七夕•红豆情人节在倡导的过程中,红豆就考虑到这一点,在9年的系列活动中举办了两次民俗论坛,每次论坛,专家都把拿什么作为七夕的载体,作为重要议题来讨论。大多数专家认为,既然是情人节就要选择一个好的信物作为载体,而红豆蕴涵着相思和美好的祝福,适合恋人、朋友、亲人间的相互馈赠。2005年,红豆情人节还专门举办了全国信物征集大赛,最终得票前三名的分别是红豆、香囊、中国结。载体有了,一个节日就有了流传下去的灵魂。

  随着对七夕节认同的增加,商家凭着敏锐嗅觉,嗅出了情人节的巨大商机。他们在七夕前一个月就开始预热,商场服饰打折,饭店推出情侣套餐,婚介组织了大型相亲活动,网上的活动更是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商家的举动间接也使七夕节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因此不要讳言节日的商业炒做,因为在城市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商家获利的行为无可厚非,而普通民众在商家的活动中,享受到了参与、娱乐的快乐,两全其美。

  假日的商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有待发掘。七夕节除了情人间相互馈赠表示相思、爱意的红豆,还有什么能让更多人广泛参与,乐于参与,还需要各界认真的商榷和探索。

  回顾来路,在值与不值的争议中,红豆集团用9年的不懈努力,9年的艰辛付出,使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渐渐复苏。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如何保护这绝对是个大课题,就是单单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节日,也决非易事。不能因为不容易就放弃,因为留住美好的传统和精神财富,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七夕的光大,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



  七夕共享《爱的盛典》

  8月21日,在饱蘸中华文化、富含民族相思情谊的七夕即将来临之际,由红豆集团与江苏卫视再次打造的“七夕”文艺盛会,在无锡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并于8月26日晚7点36分在江苏卫视播出。晚会将延续“爱的盛典”,传递人间真情,把第九届七夕红豆情人节推向高潮。

  七夕晚会将用美奂的艺术形态和语汇把无限的大爱引领,把红豆理念在新形势下再度进行科学的诠释,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把伟大深髓的中华文化与爱国之情真诚揭示,把红豆集团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紧密相连。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在晚会现场实现“营造爱的氛围,突出情感仪式,彰显民族文化,力推大爱理念”之主题,以“2+3+6”作为晚会的内容支撑点,使爱的盛典高潮不断。“2”为两个原创节目,即红豆男装舞蹈与表现红豆杉传奇的语言类节目;“3”为进行三次兼具新闻风格端庄大气的爱心仪式:“爱的牵手”、“爱的奉献”、“爱的传播”,分别将“海岩剧开机宣传、红豆男装爱心行为、红豆杉广告语揭晓发布”等内容进行艺术化的体现;“6”为六组当红明星的精彩表演 —— 孙燕姿、任贤齐、李冰冰、阿雅、阿朵、许志安等,形成大腕云集、火爆现场的格局。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谢萍)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13     标题: 七夕情人礼物只选特别的

2009年08月24日 14:21 来源:华夏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之前只听长辈们说起过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了吧。故事听过也没太多感受。前几年,来自西方的“2·14情人节”已经热闹得不行,但是七夕还仅仅是一个传说。也不知道是从哪年开始,商家在七八月间都打出“七夕购物节”的标语,规模直追“2·14情人节”,“七夕”一下子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也和中秋、端午一样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节日了。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成双成对的情侣。这些现代的牛郎织女们,终于又多一个借口为亲爱的他(她)准备礼物、表达心意了。


  看着满街的“七夕热卖”的标牌,什么服装、鞋帽、食品、烟酒全跟“七夕”拉上关系。可是小记个人认为,如果在情人节送她鲜花,圣诞节送过钻戒,那么在七夕一定要选一件更有新意的礼物。不一定要昂贵,也不一定要是名牌。但是一定要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所以,本周我们要去北京最时尚、年轻的卖场———北京攻略去挑选七夕礼物。

  都说,想知道北京时下最时尚最前卫的装扮,就去北京攻略。因为那里不但卖的东西够时髦,就连年轻的店主MM们一个个也打扮得够前卫,甚至可以说她们一个个就是流行标本,个性鲜明,大胆热情。要想买奇特的、不同于大众商品的东东,这里一定值得你逛逛。我特意约了一对甜蜜情侣DD和XX一起来逛,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两位都选一件不俗的七夕礼物。

  推荐一:怪怪的玩偶和老公老婆彩蛋如果你的Honey活泼又可爱,那么就送他一个可爱的小东东吧。最好选择一对,真是可爱到一堆了。

  在北京攻略六层有许多卖小玩意的店,普通点的有KITTY猫和银首饰专店。但是我还是喜欢彩色怪怪小熊,选一对熊爸爸和熊妈妈吧。DD和XX更喜欢这种标着“老公”、“老婆”的彩蛋。虽然有点像模仿偶像剧,但是,浪漫得没话说。

  推荐二:为她买件新衣服北京攻略的六层、七层,大部分店铺卖的是时髦前卫的衣服,和大商场以及专卖店里的服装迥然不同。每一件都能吸引眼球。所以赶紧为他(她)挑选一件,以你的眼光来打扮她吧。DD喜欢XX穿着很女人味的衣服,所以一定要挑选一件红色的裙子;为DD挑选衣服还真不容易,可能是我们的眼光太挑剔了吧。还是为他买件小饰物好了。“想我的时候就戴上它吧”,送饰物的时候一定要说这样的对白。

  推荐三:永远的情侣装今年夏天情侣装流行得一塌糊涂,所以不用我多说了,七夕号称中国的情人节,情侣装总是要穿一穿的。不管怎么挑选,怎样搭配,还有什么情侣装比直接把他(她)的头像印在衣服上,并且旁边加一句“我永远爱你”更火热呢?!在北京攻略的六层就有专门印制情侣衫的小店。还有一家手绘小店,也是专门往衣服和鞋子上绘制图案,看起来比印的要精致,但是不能画上照片。除了情侣装,还有印着情侣图案的靠枕、袜子、杯子、手套。总之一切能往上印画的东东,你都可以给它找个“情侣”。和你的Honey用一样的东东,这就是最直接的爱情宣言。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14     标题: 台湾七夕情人节玫瑰价格比去年价跌2成

2009年08月24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4日电 26日就是七夕了,台湾区花店协会理事长陈清钰今天表示,今年情人节可用的1、2级玫瑰比去年价跌2成,每朵约新台币20到40元。若是比非情人节的平常时间,价格约涨1倍。

  据“中央社”报道,“农委会”农产品交易行情站今天显示,台北市场玫瑰(1到4级)1把(20朵)为148.2元,比去年七夕情人节(8月7日)前同一日(8月5日)133.2元,上涨15元、涨幅11.25%;今天到货量1万6901把,比去年同日1万6239把,增加662把、增幅4.08%。

  陈清钰说,能做成花束的必须是1、2级玫瑰,对比今天与去年情人节前同日1、2级玫瑰批发价,已经跌了2成。

  他举例指出,今年情人节玫瑰一朵零售价约20到40元,其中黛安娜一朵约20到30元,较高级的万年红、翡翠系列及山中传奇则是一朵30到40元。


  他说,若是比非情人节的平常时间,一朵玫瑰批发价约8元左右,零售市价则是10到20元,则情人节玫瑰价格约涨1倍。

  至于今年情人节前玫瑰卖况如何?他说,受到风灾灾情报道影响,卖况起伏不定,昨天及前天订单仅及去年同期的2/3,今天则出现增加,预计今天下午过后订单量会再增加。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15     标题:  杭州:古运河畔 汉服飘逸迎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8月26日)就要来临,俗称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人们把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因为这个美丽的的爱情故事,七夕节称作“中国的情人节”。

  8月22日晚,在古运河拱宸桥畔,56位来自杭州、宁波、苏州、上海的汉文化爱好者们,相聚一起,汉服飘逸,吟诗吹箫,把酒对歌,浪漫迎七夕。

  活动的组织者“寒音姐姐”告诉记者,参加活动的汉文化爱好者都是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们,我们当中有大学生、公司职员、社区工作者、教师等,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大家都会相会在一起,用特有的方式交友抒怀。青年时报记者 张治平 摄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18     标题: “保利盛夏文化季系列活动”:保利贵州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节日。作为保利盛夏文化季系列活动之一,以“穿越千年爱情,让爱感动生活”的保利七夕情人节活动近日在两大项目现场拉开帷幕,让广大业主体验到一个浪漫、古典的东方情人节。

8月22日晚、8月23日下午,保利贵州七夕东方情人节文化活动分别在保利云山国际和保利温泉新城举行。

8月22日晚,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保利云山国际灯火阑珊,四处透射出一股夏日的浪漫气息。前广场上,保利博纳发行的爱情电影一部部上映着,情侣们静静地坐在广场上看着电影。售楼大厅内人声鼎沸,大家在进行绣花、布艺、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民间艺术竞赛。现场的女宾将各自制作好的手工艺品进行现场展示,并邀请现场来宾为其投票,在活动结束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得五星级酒店情侣晚餐、温泉套票、情侣电影票奖励。

当晚,现场工作人员全着古装,向每个来宾鞠躬再现古礼,茶艺姑娘们身着汉服于现场表演茶道,并为来宾讲解品茶等相关礼仪及知识。

保利七夕节让业主亲身感受了一个古味十足的七夕情人节,参与者在这里收获的不单单是礼物,更有收获到“郎情妾意”的亲密感觉。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4 21:20     标题: 刻爱情石结同心锁 世界之窗推出七夕主题活动

http://www.rednet.cn  2009-8-24 11:42:23  红网  字体: 【大 中 小】  



  红网长沙8月24日讯(记者 张勇 实习生 张源)“七夕”情人节对于都市中的爱情男女来说充满了神话色彩。传说中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在这一天踏着鹊桥相会,年华似水,天河清浅。故事带给我们美好的想象,大多数的情侣们也在这一天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祈求自己爱情的幸福美满。8月26日当天,长沙世界之窗隆重打造中国情人节“山盟海誓,似水流年”,让天下有情人用最中国的方式把爱表达出来。
  
  活动主要包括手绘“情侣衫”、雕刻“爱情石”、永结“同心锁”、泼洒“浪漫水”、沙滩音乐会情侣专场五个环节,让这些精心为情侣们准备的最惊喜的爱情表达方式来见证情侣们的“海誓山盟”,让这段浓情蜜意爱的旅程记录情侣之间这最浪漫的“似水流年”。为了让情侣能更好的参与长沙城这次“山盟海誓似水流年”的七夕情人节,世界之窗特别推出了价值199元的情侣套票,每对购买情侣套票的游客,可以凭套票免费领取情侣衫、爱情石、同心锁,参与到公园举行的各项活动当中。而没有购买情侣套票的游客,如果对某项活动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现场购买道具进行参与。
  
  活动当天领到印有本次世界之窗七夕活动主题logo的“情侣衫”的情侣,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现场的专业绘画人员沟通或者自己动手,把他们想要表达的图案或者文字绘制在“情侣衫”上,穿着它来参与活动,让彼此的甜蜜在衣角飞扬。购买了套票的游客还可以领到一块由世界之窗为这次七夕特别策划购买的爱情石,并且在现场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把彼此的爱情誓言镌刻在这块“爱情石”上,然后自己DIY为爱情石涂上喜爱的颜色后,交由工作人员将把爱情石永远的固定在“情山”上,让每一个路过此地的游客都能成为你们爱情的见证。此外,情侣在长沙世界之窗提供的同心锁上刻下自己名字,把锁挂在爱情桥上,而钥匙将被扔进爱情湖中,让同心锁再也无法被打开,寓意永结同心、情比金坚。
  
  今年七夕情人节正值世界之窗“全民泼水节”期间,世界之窗将专门针对情侣打造专场“浪漫泼水”,届时,在4000平方米的水世界里,各色气球将铺满整个水上乐园,让您感觉走进了梦幻的气球王国;在芭蕉树、印尼船型屋、泰国雅达屋等极具夏日风情景色的包围下,在充满爱的泼水池里,一起挥洒幸福爱情水。活动期间还有一台专门为情侣的所设计的大型沙滩音乐会,演出期间,还有最趣味横生的情侣游戏,考验两个人的默契和配合,让两人的爱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并且还有机会赢取白金情侣对戒。
作者: 侯法花    时间: 2009-8-25 20:10     标题: 乞巧节上的“女子成年礼”

乞巧节上的“女子成年礼”
2009-08-24 15:13:02 来源: 南方都市报网络版  暂无网友评论
  昨日,在珠村七夕广场乞巧文化节的“女子成年礼”上,长辈给年轻女子别上象征“告别孩提时代”的发笄。   记者 谭伟山 实习生 林晓斌 摄

  粤人重七夕,灯火到天明。广州一年一度的乞巧盛会——200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昨天(23日)早上在“中国乞巧第一村”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开幕,重现古时女子成年礼、村内7个地点同“摆七娘”等场景,让过万游客赶到现场观摩,数十位汉服爱好者更自发从各地前来“赶会”。首次在公众面前重现的汉代“女子成年礼”最受游客欢迎。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08:25     标题: 七夕促销商家有点底气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6日07:33  燕赵晚报
  
  □本报记者 刘文静 秋凌 翟开矿

  今天就是号称“中国爱情节”的七夕了,准备怎么过?到哪里过?很多市民对此问题很茫然。热衷于追捧节日的商家倒是不肯放过这一商机,不同行业都举起了爱情的大旗,但是与2月份的情人节相比,眼下这份“中国式爱情”的商机被演绎得多少有点尴尬。

  ■商场齐唱七夕大戏

  主题是浪漫爱情

  内容是换季促销

  在省会各家商场,各种七夕的商品活动集中上场。不过稍一留意就会发现,除了部分化妆品、珠宝、内衣品牌的确推出了七夕情侣款等主题活动外,绝大部分的商品活动还是夏秋换季促销,即以七夕的名义,进行换季促销。

  昨日,各家商场都布置了七夕的氛围,一些柜台增添了鲜花、气球、粉红底色,从整体看相当于2月情人节的“微缩版”。比较贴近主题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化妆品、珠宝、内衣、手表等几个品类,这些品类商品的不同品牌都推出了针对情侣的活动,如新款情侣对戒、情侣项链都在展示、热卖中,针对情侣的小礼品也格外精致。手表品牌推出不少情侣手表特卖,一些内衣品牌也在以七夕的名义推介新款。

  “中国式爱情跟西方人的爱情还是有区别的,中国人的感情表达比较内敛含蓄,不像西方的情人节那么张扬,而且也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载体,所以在市场营销上,可运作的品类也就少多了。”一家商场的经理介绍。

  而更多铺天盖地的活动则是以七夕的名义进行换季促销。在商场“浪漫七夕”的条幅下面,皮鞋、女装、男装、运动、休闲等品类都在进行季末甩卖,夏款的甩卖基本上在5折以下,甩卖区成为市民淘宝的热闹场所;秋款的上市也格外引人注目,益友百货的周经理介绍说,现在秋品上市率已达到60%,虽然是新款,但很多商品也有折扣,正好借着七夕拉动一下销售。

  ■餐厅有点中西反串

  中餐厅不“感冒”

  西餐厅反倒重情调

  相对于商场的“大声吆喝”,省会餐饮企业显得热力不足。昨日,记者采访了省会一些规模较大的酒店,发现针对七夕搞活动的很少。“我们提前研究了,可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搞什么活动好,最后只好算了。”位于体育大街一家酒店的负责人苦笑着说。

  与这位负责人说的一样,各大酒店普遍反映因为“七夕节”缺少一个具有自己特征的商品和形式,因此酒店的促销活动很难开展,活动做大了又担心浪费人力物力而获得不了回报。大多数餐饮界人士认为,无论从受重视程度还是营销方面,“七夕节”都不敌“西方情人节”。

  相比中式餐饮,到是沾了洋味儿的西餐厅更重视这一节日,推出了一些派对活动和情侣套餐。一家西餐厅的老板表示,他们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因此开展活动也是为了迎合这部分人追求浪漫时尚的需求。

  ■旅游越来越“鸡肋”

  景区推出浪漫之旅

  旅行社却不接招

  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七夕不当不正处于周三,使得旅行社对今年的七夕旅游普遍看淡,虽然一些景区也推出了浪漫活动,但旅行社没有接招。石家庄旅游市场基本上没有任何与七夕相关的旅游线路。

  从现在起至8月30日,平山巨龟苑景区将举办第一届鸳鸯情侣文化节,其间蜻蜓点水鸳鸯赛浪漫风流、坐婚船打彩球乐找新郎、牵婚绳拜福寿鸳鸯成双等一系列民俗婚庆游活动,将让游客体验中国民俗婚庆的原始情趣;此外,鹿泉抱犊寨、邢台天河山七夕期间也将举行一系列浪漫情侣游活动,对新婚或已婚情侣予以门票优惠。

  不过,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最重要的流通环节(旅行社提供车辆交通),并没有在七夕节和景区的活动联动,最终造成七夕旅游市场的“漫不经心”。

  在河北天马旅行社总经理王亚峰眼中,七夕旅游就像是一块‘鸡肋’,商机有,但很难把握。王亚锋说,七夕旅游完全是机会市场,谁都知道这是一块蛋糕,但这块蛋糕怎么咬,现在旅行社都没谱。河北国旅副总经理刘双锁也认为,今年七夕是周三,既不是周末,也不是国家法定假日,因此旅行社客源市场不能确定,这也是所有旅行社基本没有推出七夕旅游专线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市民对七夕游也并不看好。市民吴先生对记者说:“七夕是个很私人的节日,一大帮人出游,节日气氛都被破坏了。我宁愿和女朋友骑着单车去乡下,吃着巧克力、闻着玫瑰花香,坐在葡萄架下看银河。”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石家庄本地旅行社冷对七夕市场,一方面说明这一市场空间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地市场的旅游产品还属于初级产品,单纯地游览景区景点占了大多数。如果能将更多的摄影、婚庆、派对等文化元素综合进来,七夕旅游市场一定能做成全年中最浪漫温馨的点缀产品。

  与看淡七夕商机的其它商家相比,花店的生意却很兴隆。本报记者 郄磊摄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8-26 21:19

有情人“七夕”过节哪不妥? 该不该恪守传统?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08-26 10:09: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8月25日,“七夕”即将来临,苏州民间艺人郑仙云夫妇展销其赶制的以双喜临门、鸳鸯戏荷、蝶恋花等浪漫爱情为主题的民俗传统剪纸。 王建中 摄

  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争议。但对于商家炒作“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专家学者深感不安,纷纷表示反对,至今未平。一时间,“中国情人节”之“元宵说”、“三月三说”和“春天说”都亮相。

  是否把“七夕”当“情人节”过,专家说了能算?西方文化语境里,“情人节”是有情人的爱情纪念日,不是像瓦伦丁那样的罗马圣教徒才有资格过 “2?14”。那么,“中国情人节”又何必在乎已婚还是未婚,在乎赏花灯、郊外踏青还是一年一度鹊桥相会,何必用传说中或者古代传统中的爱情套路来禁锢今天的爱情表达?专家“咬文嚼字”,扎故纸堆,恪守“七夕”传说,囿于中国传统,反对“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是否妥当呢?

  “七夕”不是“情人节”?请专家找个“中国瓦伦丁”

  专家普遍认为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七夕”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是已婚夫妇,他们之间的那种“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和婚前情人或恋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七夕”应该是“中国爱情节”而不是“中国情人节”。倘若定为“情人节”,则是不自觉地将“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对立起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也曾指出,七夕节的含义不仅仅包括男女爱情,它还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如果因为“洋节”在中国受到追捧便酸溜溜地抬出个“中国情人节”来,只会使传统文化成为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

  可见,对“情人”二字的理解以及“七夕节”的传统内涵成为专家排斥“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关键所在。如果要硬套“西方情人节”来源的两个版本,“中国情人节”确实子虚乌有。中国一没有违背君主意愿为情侣主持婚礼的瓦伦丁修士,二没有在死刑前与典狱长女儿相爱的瓦伦丁修士。

  在西方,瓦伦丁殉难的纪念日成为“情人节”,这是表达对真爱的渴望、追求和珍惜。未婚的、已婚的、求婚的都可以选择“2?14”作为自己和心上人之间互通心声的特殊日子。在中国,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何尝不是牵动万千有情人的动人爱情?相识、相知、相恋和相思等爱情情绪都在“七夕”相会那一天迸发。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有何不妥?

  中国爱情节日:“七夕”非惟一,却是最优选择

  如果“七夕”不是“中国情人节”,那究竟哪一天合适呢?专家给出了三种答案。

  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从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推断“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海师范大学翁敏华教授建议“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三月三”,正值春光无限,“长安水边多丽人”。男女相会、河畔嬉戏、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保留至今。

  另有民俗专家在2007年山东沂源举行的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情人节不在秋天,在春天,像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春天节日中,除了与农事、祭祀有关的节日外,都可以是爱情节日。

  可见,“七夕”不是唯一可供选择的“中国爱情纪念日”。除了以上专家的建议,像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等都可以衍生出“爱情纪念日”。不过,中国没有类似基督教的千年宗教延续,中国人对于爱情的表达自古就很含蓄内敛,若要择一具有代表性的爱情纪念日,非“七夕”莫属。

  何必把“中国情人节”当靶?文化传递岂能挡?

  在诸多声音批评中国商家炒作“中国情人节”的时候,有些事实被屏蔽了:中国接受了西方的圣诞节、母亲节、感恩节,中国也通过“法定假日”或者“纪念活动”强调了清明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即使是完全没有西学修养的母亲,在“母亲节”那天收到孩子的祝福,收到一束美丽的康乃馨,都会幸福溢于言表。专家为何单单攻击“中国情人节”?

  在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七夕”已不再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更多的承载是“温馨”。不管对夕阳老人、忙嫁娶的大龄未婚男女还是90后的青春恋人来说,“七夕”都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七夕”临近,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堡集敬老院79岁的韩荣星老人买来鲜花送给99岁的妻子郑其娥老人,庆祝两人相濡以沫共同走过3年时光。对于“天梯老人”、“金婚老人”、“古稀老人”和“单身老人”来说,“七夕”成为一种期盼,成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

  对于大龄未婚男女来说,“七夕”鹊桥会成为寻觅“另一半”的好场所。线上线下的“鹊桥会”纷纷启动,天南地北,喜鹊们喳喳想要“双双拱鹊桥”。8月23日,56对民族情侣在重庆江津携手同攀“爱情天梯”,品尝古镇千米长宴,共许爱的誓言,迎接“七夕东方情人节”。

  90后青春恋人更是奢侈过“七夕”。据“人民网”报道,国内知名购物网站“腾讯拍拍网”日前推出了“甜蜜七夕”超值特价抢购活动,一款 “仅售999元”的半克拉正品结婚美钻受到崇尚“不潮不花钱”的90后网络新贵的疯狂追棒。不过,一个网友表示,抢钻戒的目的是为了帮爸爸“抢一颗拿来送给妈妈当七夕情人节礼物”,让父母也浪漫奢侈一回。

  一年12个情人节 表达爱情比日子更重要

  正如有的网友说的那样,“七夕”是不是“中国的情人节”,专家说了不算。说中国商家利欲熏心也好,说中国人崇洋媚外也好,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纪念是人类共同的心声。

  事实上,一年12个月,每个月14号都可以是“情人节”。一月“日记情人节”互赠日记,三月“白色情人节”回赠礼物,四月单身贵族过 “黑色情人节”,五月“玫瑰情人节”户外踏青,六月“亲吻情人节”一吻定情,七月“银色情人节”带意中人见父母,八月“绿色情人节”应该有森林之旅,九月 “音乐情人节”社交找心上人,十月“葡萄酒情人节”共享诗意的秋天,十一月“橙色情人节”喝柳橙汁解压,十二月“拥抱情人节”见证情意如昔。

  “西方的情人节”是祝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亦然。多年前,曾有人大代表提议将包括七夕在内的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虽然无涉 “情人节”,但是近年来网友呼声高涨,认为政府将“七夕情人节”定为“法定假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安定家庭和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真诚。不管这种愿望是否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的“双情人节”——过“2?14”和“七夕”只会同步发展。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21:56     标题: 通讯:“七夕经济”的“中西”搏弈

2009年08月26日 2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海八月二十六日电 题:“七夕经济”的“中西”搏弈

           中新社记者 冯抒敏

  街头巷尾热销的玫瑰花和巧克力,映衬着年轻情侣们的如花笑魇。若不是情侣们身着清凉的夏装,此情此景让人误以为身处二月十四日。农历七月初七,这个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中国情人节”,在广西北海市经历一场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经济”搏弈。

  “七夕”前一周,中国著名旅游城市北海的一些西餐厅、咖啡馆、酒吧先后推出情侣套餐或七夕派对,期待“中国式浪漫”能将自己的盆钵装满;不少花店、商场的玫瑰、巧克力、珠宝首饰等摩登物件促销亦大打“七夕”牌,诱惑都市“牛郎”买下献给心爱的“织女”……与之相比,许多本应突显这一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式餐馆以及传统中式服饰、手工艺品商家却显得十分低调。


  在北海市新新力购物商场的一家十字绣手工坊,年轻的女店主独自一人闲坐店内核对销售数据。看到其他商家的卖力促销,她才幡然醒悟:原来今日是七夕。这名女店主表示,从今早开摊以来,才卖出两件十字绣,“今日恐怕也很难卖出多少了。”就在这家手工坊的楼下,有一家主推“七夕情侣饰品”的店面,往来顾客络绎不绝。

  “七夕”又称乞巧节。在中国古代,少女们在这一天晚上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如今,这一中国最浪漫的传统佳节,在玫瑰和巧克力的簇拥下,却成为商家和消费者演绎西式浪漫的舞台。

  “在我看来,如今的‘七夕’只不过是让情侣们多过一次西方情人节罢了。”二十五岁的小卢说。这位在南宁市一家网站从事编辑工作的年轻女孩对七夕毫不感冒。她认为,在西方情人节上神气活现的玫瑰和巧克力,不应成为“七夕”的文化符号和特色代言。

  “我本想买一把精致的木梳作为礼物送给女朋友,可是转了大半个北海也没找着合适的。”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小陈说。他表示,在古代,梳子代表相思和爱情,这样的礼物切合中国人含蓄的性格。遗憾的是,木梳、同心结、香包等极具传统特色的定情信物在市场上难觅踪迹,而不少成人用品店却抓住机会大打浪漫隐喻。

  有商家表示,“七夕”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却缺乏有效的文化消费引导,“在商言商,我们自然要把握和迎合顾客的消费习惯。”此间专家呼吁,应当推陈出新,把“七夕”文化包装得更具吸引力,提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认知度。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21:58     标题: 传统节日究竟怎么过?——透视七夕节的"冷"和"热"

2009年08月26日 19:24: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26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七夕节,如今已被一些商家包装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这一天,部分商家忙于促销,不少年轻人借七夕的名义聚餐、出游,甚至相亲。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身边的七夕气氛还不浓”。

    众说纷纭之下,传统节日究竟怎么过?这个“冷”“热”参半的七夕节,给人不少启示。

    商家、民间社团“热对”七夕节

    26日,当人们登录“淘宝网”,会发现与七夕相关的网上小商品有26万件之多。中国内地几大知名婚介、交友网站也各显神通,早早组织相亲会、交友会、聚餐会,参与者缴费一般在数百元人民币。

    在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上海南京路上,七夕促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商家打出“买一份礼物,拴住心上人”的广告,诱惑一些男士老老实实“掏腰包”。也有商家瞄准暑期旅游最后一波热潮,将商品与旅游产品一起“搭售”。外滩附近新开张的一些餐厅则纷纷推出“七夕景观晚餐”。

    当然,七夕不只是商家的“专利”。身着汉服、乞巧拜星、对月吟诗、比赛女红、释放孔明灯等是一些“七夕粉丝”的最爱。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的一些民间社团,连日来忙得不亦乐乎。尽管个别的七夕聚会活动只有一些热心人士参与,但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大多认为“这样的气氛很不错”。


百姓众说纷纭“旁观”七夕

    无论是否准备为七夕节“埋单”,由于商家促销与媒体报道,上海市民在26日这一天还是特别关注这个传统节日。

    上海电台交通频率一清早就发起有关“七夕”话题的讨论,不断有听众打进电话众说纷纭。大部分人主张:“中国人要过中国节。但过节也不一定都要与‘花大钱’联系在一起,可以在节俭中享受浪漫。”还有听众提出,索性把七夕节变成中国人的“夫妻节”,“讲究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对部分大学生而言,“七夕”的到来显得很平淡。“要不是女朋友提醒,我差点忘了这事,因为身边没有一点七夕的味道。”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朴希俊同学说。“我还是觉得西方情人节更有氛围、更有激情,还可以送玫瑰和巧克力。七夕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时尚,和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杨阳同学说。

    在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对商家“炒作”七夕感到厌倦。网民“葵花”说:“七夕被‘炒热’,只是多一个商机,多一个消费理由而已。”

    “小众化”传统节日尚待“转型”

    七夕来临,为何有“热”有“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认为,尽管“七夕”从汉代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活动形式和精神内涵却在日渐消失和萎缩,传统节日亟待进行“现代转型”。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介绍说,在传统节日中,七夕其实是比较“小众化”的一个节日,主要参与者是女性,男性参与很少。

    “传统意义上,七夕的两大主题‘乞巧’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都有些沉重,如今七夕的传统内涵已经很淡薄,人们更强调爱情的浪漫,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这虽然符合现代人的心理,但还远远不够。”蔡丰明认为,不能简单将七夕定位为“中国的情人节”,而应该从多重文化意义进行开拓,融合民间智慧,在节日里推崇我国的优良品德,如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向往等价值观。

    “随着社会发展,民俗文化也应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七夕文化’传承和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宣传、商业的促推等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创造性地赋予节日新内涵,才能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魅力。”郑土有说。(参与采写的有许晓青、张建松、卢雨晨、沈吟)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21:59     标题: 省城西宁七夕情人节“有点冷”

2009年08月26日17:1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七夕之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因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流传下来的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今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记者昨日走访西宁市市区一些商场、花店发现,商家们大多不太看好这个节日,相比较西方情人节,源于本土的这个中国情人节似乎显得有些冷清,不见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也看不到艳丽的玫瑰、浓情巧克力,空气里也嗅不到一丝浪漫的气息。

  花店生意平淡

  西方的情人节,最好卖的就是花卉,玫瑰、百合都是情侣的首选,不过这一热潮并未在七夕节中体现。“每年七夕节的生意都不如西方情人节好,前来买花的并不多,销量和平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西方情人节早已在市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七夕节虽是东方情人节,但市民的消费观念短期内难以转变。”一位在西宁市交通巷从事鲜花批零生意近十年的花商告诉记者。

  据了解,受节日影响,玫瑰、百合等应节鲜花的拿货价格已悄然上调,这一涨势已迅速反应到零售市场,在西宁市西门口经营花店的张小姐表示,这几天,花卉的批发价已经涨了,以20枝一把的红玫瑰为例,22日的批发价为3元一把,昨天就涨到了8元。花商们也相应地将零售价从8元调至15元。商场打折抢风头

  记者发现,西宁市各大商场和超市针对七夕开展的主题促销活动少之又少,只有珠宝、饰品、化妆品等商品的七夕促销都已开始,一些新推出的“情侣款”和折扣活动受到情侣的欢迎。“我们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中秋和国庆的促销上。七夕节,我们的活动组织的比较少。”大十字百货公关部一位负责人坦言。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一年过一次情人节就可以了,没必要过两次。而且,七夕节这个节日太古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太过凄凉,情人节应该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现在街头没有这样的过节气氛,自然也就提不起多大兴趣。

  在西宁市王府井百货、大十字百货商场、纺织品百货大楼等多家商场转了一圈,记者没能看到与七夕相关的促销活动,反倒是热热闹闹的“夏季清仓”成为了商场的主旋律,七夕节的痕迹却是难以寻觅。

  记者采访到的一对情侣表示,现在正是夏装大减价的时候,倒不如抓紧时间逛逛商场更实惠。

  婚礼无人选七夕

  准新娘夏小姐早在一年前无意间翻看日历,她发现自己今年的生日正好和七夕是同一天。夏小姐和男友一拍即合,将登记结婚的日子定在了这个浪漫的节日。当把喜帖发到亲朋好友的手中时,大家都会说:怎么不找个休息日。而酒宴承办者也反映,选择在七夕办婚宴的人寥寥无几。

  记者从西宁市的两家酒店了解到,没有新人选择在七夕节当天结婚。在西宁市城西区一家酒店,一份供预订婚宴者参考的“2009牛年结婚吉日选择”上,“2009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赫然在列,工作人员说: “那天是星期三,有多少人愿意在无法完全配合亲朋好友休息时间的情况下办婚宴呢?”

  商机待挖掘

  七夕市场为何逊色于西方情人节?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崔永红研究员表示,2月份的情人节在中国春节前后,正处于市场旺季,市场效果更为明显,而且西方情人节已成为世界性的节日,内涵丰富,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力,商家可轻易找到市场切入点,而七夕节近几年一直在炒概念,市场不够成熟,所以对销售的拉动有限。中国传统节日多是和时令、节气联系在一起,很少跟经济挂钩,即使商家想进行市场运作,也很难找到切入点。(作者:张小娟)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22:01     标题: 兰州七夕节:“牛郎和织女”在沉默中“栖息”了

2009年08月26日 17: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网兰州8月26日电 (朱世强)今天是七夕,按理说,街道上应该是琳琅满目的鲜花、恩爱的情侣以及各种各样的七夕促销活动,但记者走访兰州的商业街张掖路后发现,今年兰州的七夕节在无声的沉默中“栖息”了。

  记者细数发现,街上没有卖花姑娘,只有那么几家“七夕促销商店”也是“门可罗雀”,匆匆走过的情侣也不是特定七夕下特意秀爱的情侣。

  “像2月14日情人节的时候,我和自己的爱人一般会选择吃饭,买花。情人节(西方)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日子、特定的习惯,下意识地会在那天有所举动,而七夕就跟平常没什么两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在杨氏婚纱摄影工作的孙女士说。

  位于张掖路蒙娜丽莎婚纱摄影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虽然七夕前后的生意和情人节(西方)差不多,但情人节照情侣照的比较多,而七夕又是和国庆紧挨着,所以现在照相的都是国庆结婚的情侣,而不是特意为七夕而来的。


  当记者问及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的一对学生情侣时,女生恍然大悟地说,知道七夕这个节日,但不知道今天是七夕节。

  一名王姓市民解释说,人们不能像记西方情人节一样记住七夕的日子,是因为七夕在阴历,每年的阳历日子都在变化,没有固定的时间,这样就会慢慢淡忘七夕。

  中国戏剧文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肖美鹿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七夕来源于中国四大传说,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女性美,很多人不知道七夕、端午、屈原等中国传统的文化是非常可悲的,韩国人申报中国的文化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警醒和深思的,媒体、学校应该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少关注一些当代毫无文化根基的东西,从小学、中学、大学、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中国自己的文化,这样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发扬壮大。完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8-26 22:02

“七夕”:中国的“女儿节”  

2009年08月26日 19:25: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8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2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过去年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姑娘们不仅向上苍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还祈福、祈寿,祈愿婚姻美满、全家平安。

    “七夕”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其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晚上进行各种乞巧活动。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同,各有趣味。

    据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陈建宪介绍,现代社会里“七夕”被赋予了更多的爱情含义。在秦代,“七夕”是娶妻的忌日。织女、牛郎,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被银河阻隔没能成婚,七月初七便成了民间婚嫁的禁忌时间。到了汉代,“七夕”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在故事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牛郎织女的悲剧传说改换成了两人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娶妻禁日变成了男女相聚的吉日。

    “七夕”的饮食风俗,各地也有所不同。一般都称为“吃巧食”,其中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还有许多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称为“送巧人”。

    现在,古时“七夕”的不少传统习俗活动已经弱化或消失,而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却一直被人们铭记,流传了下来。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22:02     标题: 七夕情人节引爆消费热潮,椰城男女享受浪漫

文章来源:海南视窗 | 时间:2009年08月26日
  花店的生日要比平时好几倍,26日下午,店员忙得不可开交。

人民网海南视窗8月26日讯(实习生付超报道)


8月26日,记者经过龙昆北路时,发现几家花店门前人来人往,几位年轻人正在挑选鲜花。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的节日,被称为"东方情人节",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年轻一族的追捧。虽然七夕节期间,红玫瑰的价格涨到了5元一支,比平时贵出3元,但花店的生意依然十分火爆,而记者也惊奇的发现,在购花的行列中也增添了一些中年人。



给女朋友选束玫瑰花


手持一束红玫瑰的王先生说:"以前没想到过这些节日,现在一晃已经和我妻子度过20多个年头了,趁着七夕节,我们也浪漫一把。"


记者也看到,在超市食品柜台前也站着几位挑选巧克力的男生,正在认真挑选的小王说:"过七夕也不知道该买什么,索性就来挑一盒巧克力送给女朋友,相信她也会喜欢。"随后他看中了一款心形的巧克力,并来到柜台前请服务人员进行包装。



小礼品店的生日也不错


一些小型礼品店也抓住机会进行礼品促销活动,一家礼品店的营业员表示:"今天我们店全场8折,而来店里买东西的大多数是男生,往往经过推荐后就会买好打包,收入也比平时高出很多。"


对于情侣来说,七夕节的晚餐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海口市多家西餐厅也做起了文章,退出"情侣套餐"、"七夕套餐",据龙昆南路的金色布拉格餐厅负责人介绍:"早在昨天开始就已经有人预定餐厅的座位,估计到今天晚上餐厅已经没有空闲座位了。"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作者:付超

编辑:小郭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8-26 22:04

七夕是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  

2009年08月25日 16:07: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8月25日专电(记者周润健)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当天的夜晚俗称“七夕”,是传说中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美好时刻。在民间,便形成了一个完全属于妇女的佳节,称之为“乞巧节”,它是中国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据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以及美满姻缘,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代王建有诗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民俗专家表示,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

    “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古代七夕,乞求巧艺,乞求美满姻缘,乞求子嗣,表现了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和追求。民俗专家表示,乞巧节是一个极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特殊节日。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22:04     标题: “中国式情人节”仍在寻找“爱情符号”

2009年08月26日 19:35:5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房宁 卢杨 王悦) 2009年的“中国式情人节”似乎与往年有些不同。除了鲜花和巧克力,寻觅浪漫的人们有了新的节日选择,首次在七夕节迎来了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爱情电影《爱有来生》。

中国首部七夕节电影——《爱有来生》26日在北京举行首映。影片发行方星美影业的叶小姐说:“我们有意将七夕作为电影首映日,希望借这部片子带动爱情影片的热潮。”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情侣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制作方打出“中国古装版《人鬼情未了》”对电影进行宣传,而并没有将它联系七夕节的传统主角“牛郎和织女”。

   来看首映式的杨雪说:“说到七夕,就知道牛郎织女。国家也没有把七夕定为法定休假日,所以经常会忘记这个阴历的节日。”

   她说,如今像这部电影一样,很多商家总能提前打出“七夕节”的宣传招牌,让人们记起这个“中国式情人节”。但是七夕节的过法和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是一样的。“顶多就是男友会买花,然后两人一起购物吃饭,不知道还应该怎么过。”

   现代的七夕节弥漫着浓重的商业气息。中国各大城市的大商城纷纷以“七夕”的名义打折促销,并以鲜花和巧克力营造出西式的浓情蜜意。

   北京王府井的新东安商场树立起一个五米高的卡通熊,并现场派发情侣公仔小熊,制造温馨的节日气氛。

   商场推广部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也曾想过以“牛郎织女”的形象体现传统七夕的气氛,但是商家不赞同,说七夕节期间主要想突出爱情温馨浪漫的主题,而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则过于悲情,不太契合为顾客营造节日喜庆气氛的想法。

   她说:“七夕节的市场还不成熟,仅在近两年来才热起来。如果今后节日气氛成熟了,我们也会考虑设计卡通版的牛郎织女形象,像春节时一样在商场布置出传统的节日氛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专家们解释,传统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是妇女们在七夕夜进行各种乞巧活动,因为人们心目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建议,青年人在七夕夜晚可以到郊外观星空,寻找被银河相隔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他说:“最好是在天黑后两小时左右,找一处不受城镇灯光影响的安全地方观测。此时的星空受月光的影响比较小。晚间9时前后,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

   七夕节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得到政府的弘扬和保护。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热情也逐渐升温。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8-26 22:07     标题: 七夕“情人节”送什么 寻找传统文化过节成趋势

2009年08月26日16:29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作者:胡晓晶

  本报讯 (记者 胡晓晶)明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又叫“女儿节”。“七夕怎么过”“情人间送什么”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据搜狐和中国网联合举行的“七夕情侣节”大型网络调查显示:国人并不想把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等同,重视七夕并寻找传统文化过法正成为一种趋势。

  【怎么过】调查显示,以往和自己的情人过七夕的不足五成,但今年他们对如何过七夕颇有期待——

  ■23.81%的人想在七夕和爱人共进“烛光晚餐”;

  ■15.64%的人想和爱人一起看牛郎、织女星;

  ■15.5%的人希望一起旅行;

  ■13.44%的人希望和爱人一起参加七夕文化活动。

  【送什么】调查显示,男人在七夕想送女人礼物,选“自己亲手做礼物”的占到22.82%,“爱心”手工活成为“七夕节”送给女人的首选,而排在其后的则依次为“红豆、木梳等传统示爱物”“玫瑰花、巧克力等现代示爱物”“内衣服饰”等。另外,女人如果想在七夕送男人礼物,选“自己亲手做礼物”的更是高达29.03%,而排在其后的则依次为“内衣服饰”“一起吃喝玩乐”“红豆、木梳等传统示爱物”等。

(责任编辑:高瑞)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8-26 23:25

中国情人节?七夕女儿节?

潘鲁生


    又到了每年的七夕日,大部分年青人认为七夕是今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近年又有商家为了赢利目的操作“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概念,但我觉得他们大多已曲解了它的真正含义: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应该说是中国的女儿节。

    而为什么“乞巧”会和牛郞织女发生联系呢?原因是一般汉族地区都把织女看作是纺织业的祖师或机神,以织布谋生的人家(出售布匹者)都在墙上贴着织女神像,有的则竖牌位,上书“织女神位”四字逢年节加以供奉。招收小徒弟的,入门拜师,也是先拜机神,再拜土地,三拜师傅。每年七夕节,各地妇女都要举行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乞巧”比赛活动。

    过去七月七日的晚上,穿着新衣的少女们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一起祭拜天上的七姐姐,她们边拜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分好手段。”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烛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山东胶东地区的乞巧是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为一束,称为“七姐姐”,再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

    入夜,姑娘们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七夕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女儿节,类似“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准确地说,七夕应该是一个未婚女性的节日。鲁南地区至今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农历正月初七点种种下葫芦,每个月逢七再浇一次水,七月七,不超过12岁的小女孩在自家院子的葫芦架下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义来解释这一习俗,就涉及到几个关键词:正月初七是人日;葫芦与生育繁衍有着互为指代的关系;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而他们悲剧性的结局更激发了人们对于他们恩爱甜蜜生活的回忆;在古代,“12岁”代表着成年礼,意味着一个人进入了生理的成熟期,他(她)将学习承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从此被允许与异性交往。这些信息传达给我们一种认识,七夕也成为女孩子性启蒙或性教育的一种隐约的形式。

    而且各地未婚女孩在七夕这天(或几天内)神神秘秘地祭拜织女神像(七姑娘),最重要的恐怕也不是乞巧,而是在隐晦地祈愿织女保佑自己能够嫁到一个如牛郎一般疼爱自己的丈夫。


来源: 潘鲁生新浪博客 2008-08-06 20:56:19
作者: 侯法花    时间: 2009-8-28 21:06     标题: 七夕节“出花园”:潮汕成人礼独特

[粤东] 七夕节“出花园”:潮汕成人礼独特
今天是七夕节,潮汕传统上15岁的孩子要经历一系列仪式,如今这种习俗已被时代淡化

    又到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在这个以浪漫、智巧著称的日子里,潮汕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出花园”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她)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出花园”是潮汕人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不论男或女,到了15岁(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要筹办孩子“出花园”。

    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郭马风说,“出花园”习俗在潮汕地区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但在形式上总体是大同小异的。“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东、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中午进餐时,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熏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8-30 23:23

民俗学家:把乞巧节当情人节可能使婚外情泛滥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7日 15:11 来源:羊城晚报 


    8月26日是传统佳节“乞巧节”“七夕节”,这一天商家用爱反馈消费者,市民用爱心牵系台湾灾区同胞,杭州街头处处充满爱。 中新社发 引炜 摄


  民俗学家:莫把乞巧节当作情人节

  否则可能会使婚外情更泛滥,败坏社会风气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该不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昨天在广东目前唯一镇级“乞巧之乡”东莞市望牛墩镇进行的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下简称“民协”)、东莞市文明办等主办的乞巧节研讨会上,专家们进行了激辩。

  广东省民协顾问、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民俗学家叶春生首先在会上提出,乞巧节的核心在于“巧”字,媒体不应该把它当作中国的情人节来宣传。目前婚外情、“包二奶”等情况已较严重,如果再将乞巧节当作情人节宣扬,很可能会使婚外找情人的现象更加泛滥,败坏社会风气。


  省民协副主席、深圳市民协主席杨宏海说,乞巧节本身含有乞巧、乞情、乞福三个内涵,不要把最具浪漫色彩的东西去掉了。古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均表明“情人”并非专指婚外情。我们为什么要让西方的情人节独霸天下,为什么不能让七夕节占一席之地呢?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文广中心主任李维倩建议,用乞巧节包含的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来教育青少年,这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皆有意义。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胡毅峰个人赞成乞巧节加入情人节的内容,并建议把“祝家庭幸福,爱情圆满”作为七夕节的祝贺语。

  但是会上有一位专家指出,有人说乞巧节作为情人节不吉利,因为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次面,是个爱情悲剧。

  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的回答令人振奋。他说,清华大学有个团队专门为国务院节假日的制定进行研究和建议,这个团队发现我国节假日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尚未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还有增加节假日的潜力。而目前我国重要的七大传统节日已有四个进入国家法定节日,这个团队打算向国务院建议把最能反映“天人合一”并显得独特的乞巧节纳入国家法定节日,放假时间为一天。不过向云驹认为,“情人节”是西方的概念,我们不一定非要用“情人节”不可。

  叶春生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补充说,牛郎与织女是夫妻关系,不是情人关系,故乞巧节不宜当作情人节。如果非要中国的情人节,我国不少民族都有恋爱的节日,可以挑一个作为情人节,元宵节或者也可考虑。

  记者洪启旺、王红虹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8-30 23:28

也许要恭喜我们没有“被七夕”?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7日 14:2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昨天是“七夕”,是牛郎织女长期分居短暂同居……哦,不对,是短暂相逢的日子。这对相隔N光年的夫妻代表了农业社会的爱情价值观:男人要勤劳,是不是大款不重要,女人要贤慧,即使是天上的白领也不能嫌弃农村户口,两情若是久长时,长期分居也不闹离婚。这么瓷实的爱情体现了传统美德,七夕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知昨天花店玫瑰卖了多少,也不知酒店的情侣套房销售如何。有记者满怀期待地跑到婚姻登记处,发现在这一天登记结婚的男女并不如预想的多,那我们就抬头仰望一下星空吧——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辈子也要有仰望星空的时候——空气污染指数虽然降低了,但是喧嚣的城市红尘万丈,我们看不到牛郎星,也看不到织女星。我们只能到网上搜一下,但是牛郎和织女到底距离有多少光年,居然有N个答案。我们生活在除了股指什么都不明确、除了数钱什么都含含糊糊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所有浪漫的事都和商家的炒作有关、和消费有关。我们辛辛苦苦地赚钱,然后浑浑噩噩地消费玫瑰、消费巧克力、消费烛光晚餐、消费东南亚或欧洲游……工业社会不需要节日,需要的只是消费。

  七夕抑或乞巧节过不过,怎么过都不重要,中国的情人节能不能抗得过洋人的情人节也不重要。过节,特别是过传统节日,是有许多既定的程式的,是需要我们人人动手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缺乏快乐的心态,已经不会兴致勃勃地、一丝不苟地履行这些程式。不能亲自参与,没有亲手去做,很多传统节日也就索然无味了。年糕不自己做,月饼不自己打,一切都到超市刷卡解决,春联也不会自己写,刷卡的时候旁边有银行赠送的印刷得很精美的春联,至于会不会和对门“撞联”已经不重要了。七夕乞巧节,女孩们大概也不会在月光下比赛穿针引钱,她们并不乞求有一双巧手,知道哪家美甲店有打折就行了。

  我们貌似有很多节日,自产的,进口的,如果把联合国隔三差五定的“某某日”算上,我们几乎可以天天过节。但是,不管是什么节,只要电视台没有对应的大型文艺晚会,没有商家在街头鼓噪,我们没有“被过节”,很多节我们连想都不会想到。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日也在爆炸,我们被爆炸后的灰烬所覆盖。从正面看,我们的文化更多元,我们的选择更丰富,我们甚至可以集体无意识地凑趣——记者在七夕节没有找到新婚登记的高潮,却发现2009年9月9日,仅广州就有数千对情侣计划在这一天登记结婚——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已经不会过节甚至不需要节日了。

  随便找个日子找个由头乐一下,这也许是我们正常的生活方式。

  □锐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1:46

学者:称七夕为“情人节”实在牵强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7日 09:43 来源:大河报


  七夕原本是一个与星辰有关的时点,自从汉代融入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就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情感的一个,但现今把它叫做“中国的情人节”,本人以为实在有点牵强。

  据我所知,七夕中没有什么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节”的。试想:哪有拖儿带女会情人的?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演进,中国传统节日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日本就是一个很会衍生节日文化的国度。他们抓住七夕传说故事中牛郎织女有一双儿女的情节,在家庭亲情、亲子关系上大做文章。其实,如此突出少儿的七夕,我国两宋时期就已有之。南宋笔记《梦粱录》卷四“七夕”条,说这一日“倾城儿童女子,无论贫富,皆着新衣”,而且“手执新荷叶,效摩合罗之状”。摩合罗,是当时孩子们的七夕玩具,一种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国后来渐渐丢失了这么好的一个节日意蕴,除了浙江有个沿海小岛、台湾一些地方还把七夕过成“小人节”外,绝大部分地方恐怕都不知道有这回事了。

  当然,我们可以学习日本七夕的一些做法,也可以传续宋代的一些七夕活动,或者推广浙江石塘的“小人节”经验。除此以外,各地也可以有自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节,不必非与“情人节”扯上关系。(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翁敏华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1:52

传统节日的嫁接:七夕能否称为“中国情人节”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5日 09:25 来源:文汇报 


  传统节日的衍生、嫁接与新创

  ——从七夕能否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说起

  七夕原本是一个关乎星辰的时点。自从捏合出牛郎和织女,七夕节就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承载了厚实的天伦之致,成为中国节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这一个”了。传统节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创,就像一棵大树的分叉和长枝叶一样,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当然也不会拒绝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对纹路、通脉络

  明天又逢农历七夕。报纸上又有关于它的说辞,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如同“贺岁片”一样,今年七夕节据说也有“情人节原创电影”上演,并将以此为“序幕”,展开“中国首届情人节嘉年华”系列活动:“月光宝盒现场活动”、“爱情手势墙行为艺术”、“‘爱我就……’博客表白大赛”,等等。也许会不错。但其实,把七夕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实在有点牵强附会。把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七夕节摊开、收拢、分析、概括、演绎、归纳,没有什么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节”的。名之为“爱情节”、“家庭节”什么的还差强人意。试想:人们哪有拖儿带女谈恋爱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情人节”是三月三。

  传统节日自其发端就一边衍生着、一边新创着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演进。两千年来,中国传统节日自其发端之后,就是一边衍生着、一边新创着走过来的,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端午原是个防病防灾的日子,却因大诗人屈原增添了纪念层面的意义,增添了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情、齐心协力救助生命的悲壮;因了陶渊明酷爱重阳,因了他酷爱的菊的勾连,重阳节衍生了“颂陶”的文化意蕴,歌颂他“人淡如菊”的精神境界,“重阳无酒”也成了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形象写真。近年来,重阳节又衍生为“敬老节”,因为“重阳”在字面上有“再度阳光”的意思,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民俗节日,“敬老节”在尊老爱老、倡导孝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夕原本是一个关乎星辰的时点。自汉代开始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正是从星宿名称衍变而来。自从捏合出牛郎和织女,七夕节就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承载了厚实的天伦之致,成为中国节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这一个”了。

  岁岁七夕,今又七夕。今天的七夕节又是怎样一种境况呢?2006年,七夕节与其他5个节日一同,被列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2007年决定、2008年实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里,七夕节却并不放假。于是,七夕节就有些尴尬,也不太被人们所重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放假了,放假后这些节日怎么过?这是一个问题;七夕、重阳没有放假,不放假的传统节日又怎么过?是又一个问题。

  各地可以有自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节

  日本是一个很会衍生和创新节日文化的国度。他们抓住七夕传说故事里牛郎织女有一双儿女的情节,在家庭亲情、亲子关系上头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编为新的童话,七夕节的衍生产品有漫画书、动漫影视等,语出强调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与两个孩子的关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乐园又在七夕节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织女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其实,如此突出少儿的七夕,我国两宋时期就已然。南宋笔记《梦粱录》卷四“七夕”条,说这一日“倾城儿童女子,无论贫富,皆着新衣”,而且“手执新荷叶,效摩合罗之状”。摩合罗,是当时孩子们的七夕玩具,一种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国后来渐渐丢失了这么好的一个节日意蕴,除了浙江有个沿海小岛、台湾一些地方还把七夕过成“小人节”外,绝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知道有这回事了。

  诸节皆热闹起来了,七夕怎么办?

  传统节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创,就像一棵大树的分叉和长枝叶一样,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

  当然,我们可以学习日本七夕的一些做法,亦即传续宋代的一些七夕活动,或谓推广浙江石塘的“小人节”经验,也把少儿的主题凸显出来。除此以外,我觉得各地可以有自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节。上海嘉定有一座牛郎庙,对河的江苏太仓有一座织女庙,两地可以联手搞活动,把那些健康朴素的节庆仪式、节日精神恢复起来,围绕着节日的民间艺术更需要保护和传承。

  在上海,还可以把对黄道婆的纪念,与七夕节捏合起来。黄道婆及其乌泥泾棉纺织技术,现在已经是上海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了。黄道婆是江南乃至中国千千万万个“织女”的代表。可惜的是,不但她的事迹不详,而且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所以,要想为她安排一些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周而复始的时间节点。七夕节是最好的时点。“织女”是可以大力运用的文化元素。七夕,乞巧,学习和发扬黄道婆的创新精神,为我们的时代所用,保持中华民族“巧手民族”的优点不使失传。

  传统节日就像参天大树,不会拒绝若干“嫁接”

  最近数十年节日的状况是:一方面,传统节日正慢慢被人淡忘,另一方面,又凭空“生”出颇多的“节日”来,一个地方有什么土特产,就可以为它度身定做一个“节日”,比如“风筝节”、“豆腐节”等等;待到市场经济一介入,更加泛滥,甚至到了不严肃的地步。整治这些多如牛毛的所谓“节日”,可以有两个做法:如是纯商业性的、毫无意义的,取消便是了;如是有一定意义和影响的,则可以归并到传统节日里来。如“风筝节”、“桃花节”之类,可以根据日期的接近归并到清明节里;而最近正在热议的“知青文化节”,我看可以放在七夕节。

  机缘巧合,两年前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广场”奠基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七。所以我建议:我们终于有了纪念知青这一群体的空间上的保证,但还要有时间上的保证才行,这时间保证,就是今天的七夕节。当年,我们是“牛郎”,我们是“织女”,像牛郎一样苦干,像织女一样巧干,苦干加巧干,正是我们当年的口号;今天,当我们重返第二故乡,则像极了走“鹊桥”,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今天和明天之间,牵线搭桥,做着沟通和联络的工作。知青们,不老的知青们,把这七夕的文化元素,体现得题无剩义。知青文化节放在七夕节过,也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参与。

  传统节日就像参天大树,分叉长叶、枝繁叶茂的同时,当然也不会拒绝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对纹路、通脉络。

  翁敏华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6 05:47

将七夕设定为情人节违背中国文化精神



  七夕的来历与及民俗文化,已多有人述之。而七夕与爱情无关,也有人论及,我就不必一一赘言。晚近以来,西方节日文化的疯狂扩张,譬如“圣诞节”、“情人节”,因与商业文化媾合挟势而来,凭藉多种大众心理因素,迎得了大部分青壮年的欢迎,严重挤压中国节日文化的生存空间。不少人受此刺激,提出打造中国“情人节”,不仅赢得了民族主义者的鼓掌,也满足商人与青壮年的需求,经过学者们鼓噪与媒体的造势,基本确定在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这一天。

  但是,这一选择不合天道与人情,违背中国文化精神。它是受外来文化刺激,盲从时俗,被迫回应,因出于对外来文化的区别,加之 “香蕉化”而数典忘祖,误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日期上有意选择夏秋之际的七夕。一言以蔽之,将七夕设定为情人节是邯郸学步。某些学者们在诠释这一节日的文化意义之时,不仅治学不严谨,还本末倒置,重视“技术”而忽视背后的“天道”,不合中国文化精神。如果没有“天道”的支持,那么文化的意义就无法建构起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无法对“七夕”这一情人节赋予合乎天道的文化诠释,彰显中国文化精神,那么人们迟早会废弃它而重新选择一个新的节日来取而代之,以正常地发挥其文化功用与价值。

  2006年,我曾向林桂榛先生、陈乔见先生请教中国节日文化的问题。两位学兄当时的意见是立脚不随流俗转,保持传统节日的原貌。至今,我也是坚守如此的观点。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其根本是生殖崇拜。在民俗文化中,大部分节日往往会表现出它独特的部分——男女爱情。因为一有公众聚会或者节日,就会为男女见面提供机会,所以会有男女爱情的出现。譬如上元灯会夜晚赏灯,恰好是情侣约会的良辰吉时。欧阳修、辛弃疾都有写爱情的诗词。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明前后踏青,也成为偷情的大好机会。吴文英《定风波》:“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回首东风销鬓影,重省,十年心事夜船灯。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两岸落花残酒醒,烟冷,人家垂柳未清明。”

  在端午节这天,民众赛龙舟去了,而苏东坡则与偷情去了。苏东坡《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从目前可寓目的文献材料来看,如果仅仅凭据几首描述爱情的诗词就判定七夕是“情人节”的话,那么大部分传统节日都依样画瓢可以厘判为“情人节”。当然,这种论证方法不严谨,不能采用。我认为,论证某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及其意义、价值,必须采用历史上的民众普遍上是怎么过该节日的材料作为证据。某几个人恰好在某个节日遭遇爱情,并且留下了描写爱情的诗文,但我们不能将其当做论证某个节日是情人节的证据。

  七夕本是妇女闺怨的节日,有诗词与民俗文化及神话传说等为证。“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忧伤!七月七日晚上,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摆设精美小巧的各式家具、用具。女人们表现出来的心灵手巧、聪明才智,赢得男人们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尊重,也藉此化解平日的积怨。《诗》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与“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一说,以当时的节气与星象来考察,那个时候的七月,已经转凉,瓜果成熟,开始飞梭织布,与织女星主纺绩、瓜果的神职相合。而瓜果与生殖崇拜相联,象征子孙蕃昌。

  据民间传说,织女是天上仙女,出身高贵,而牛郎则是人间穷人,出身卑微。但织女爱牛郎,不惜放下身段来凡间生活,但最终受到上天惩罚,被迫与牛郎分离,只能在七月七日夜在鹊桥相聚。这个女尊男卑的爱情故事,是对现实生活中男尊女卑的反动,是妇女闺怨的表达。这一主题因借助于天文星象与时令节气及特殊数字等文化符号,表达得非常充分,与秋天的肃杀、悲愁的氛围相一致。

  先秦时期,人们牵牛、织女两星犯冲不吉,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也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的记载。七月,织女昏见上天中。八月,牵牛昏见上中天。可见,在夏、秋之交,两星恰好先后双双升上中天,隔河相望。人们由此以为两星都能在鹊桥相会,那么夫妻之间的矛盾又算什么呢?

  民俗学家也认为,七月七并非民间的吉祥日子,尤其不利婚嫁。七夕在七月七日,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两节相近,也不宜先安排七夕的爱情,之后紧接着就是鬼节来祭祖。

  中国天道观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从传统文化与目前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化看来,与“情人节”主题与内容相似的传统节日都安排在春天。从来没有一个这样主题的节日会安排在夏天、秋天、冬天的。

  “春”,《说文解字》解释为草木破土而生,表示孕育与生命开始。《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思是“春”为天地开辟之端,养育生命的开始,一切从此开始。据明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广东方言称禽、鱼的“卵子”为“春”。也可见,“春”是生命孕育之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配位东西南北四方,据甲骨文、《山海经》、《尚书》等文献记载,春天是安排男女与动物都交配繁衍后代的季节,与天道相合。《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孳尾。”意思是在春天,男女性爱繁衍子孙,鸟兽交尾孕育后代。

  正是因为有天道的支持,“春”可以指代男女情欲,譬如《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春方,即春药。春兴,即情欲。春线,即浸过兴奋药剂的线。

  先秦时期,人们依照天道与节气,将男女自由性爱的节日安排在春天。周礼规定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性交,不受限制。《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是月也,奔者不禁。”先秦时期,流行修筑春台进行男女自由性交的祭祀。春台又称作高台。 先秦文献对社台用作男女交媾许多记载。《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台桑”即桑台,为协韵,特别颠倒句序。此句讲大禹与涂山女野合于“台桑”。 民间举行的集体自由交媾的祭祀,民众蜂拥而来,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热闹,有参与交媾的,有旁观的,《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登春台”是男女自由性交。

  综上所述,将七夕设定为情人节,不符天道与人情,不合中国文化精神,也无法诠释这一节日背后的人文价值。如果硬是要安排一个中国情人节满足世俗的需求,这一节日的日期应当选定在春天,最好是在农历的二月或者三月,譬如春分、花朝、春社、上巳等,皆具有可选择性,都合乎天道与人情,契合中国文化精神。

  黄守愚于湘水之畔阙一庐
  己丑七月初四处暑凌晨
  西元2009年8月23日

来源:黄守愚-搜狐博客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6 06:54

“七夕”:中国的“女儿节”  

2009年08月26日 19:25: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8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2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过去年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姑娘们不仅向上苍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还祈福、祈寿,祈愿婚姻美满、全家平安。

    “七夕”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其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晚上进行各种乞巧活动。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同,各有趣味。

    据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陈建宪介绍,现代社会里“七夕”被赋予了更多的爱情含义。在秦代,“七夕”是娶妻的忌日。织女、牛郎,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被银河阻隔没能成婚,七月初七便成了民间婚嫁的禁忌时间。到了汉代,“七夕”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在故事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牛郎织女的悲剧传说改换成了两人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娶妻禁日变成了男女相聚的吉日。

    “七夕”的饮食风俗,各地也有所不同。一般都称为“吃巧食”,其中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还有许多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称为“送巧人”。

    现在,古时“七夕”的不少传统习俗活动已经弱化或消失,而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却一直被人们铭记,流传了下来。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9-7 10:38

女儿节

◎朱伟

  又近七夕,在商家忙于“情人节”促销的背景上,忽然发现有关“女儿节”的声音多起来。对这个节名的期望,追溯起来,可能多少来自冰心当年的那种感觉——85年前,1924年的七夕,冰心在一封写给她弟弟的信中说,“七月七,是女儿节,只这名字已有无限的温柔!凉夜风静,秋星灿烂,庭中陈设着小几瓜果,遍延女伴,轻悄谈笑,仰看双星缓缓渡桥。小孩子满握着煮熟的蚕豆,大家互赠,小手相握,谓之‘结缘’”。那时的冰心文字,真有一种素淡中撩人的干净。她总结这个温柔的由头,七夕的内涵应是“结缘”——“‘缘’之一字,十分难译,有天意,有人情,有生死流转,有地久天长。”

  从表面体会,“女儿”确实是个温馨称呼,也确实能与“乞巧”的表面词义结合起来。旧时七夕一项重要民俗,就是在午时阳光下,将针投以水盆,以水中针影,辨女子是否智巧。但追究历史,女儿节的说法,明清时才有,且说法混乱。明朝崇祯年间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录东直门外的“春场”时说,农历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鲜艳地装饰小闺女,以石榴花插在鬓角,名为女儿节。这是为迎接盛夏。写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在农历九月九日的“花糕”中,还是引《帝京景物略》说,重阳节,父母要迎女儿回家吃糕,称为女儿节。这是重阳节的一部分,专体现舐犊之情。只有苏州文人顾禄在道光年间刻印的《清嘉录》中,记录苏州民俗,引用《吴县志》的记载才说,七夕有乞巧会,儿女辈皆参与,称为女儿节。

  女儿这个词,在文化传承中,总觉得有特殊的意味。也许因为它最早被用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就定了某种基调。这首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开头的长诗,叙述小吏焦仲卿妻被不讲理的焦仲卿母遗弃所构成的悲剧。其中焦仲卿妻向焦仲卿母告别时,这样用女儿这个词:“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遣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前两句卑谦说,自己从小缺少家教,愧对你家和你儿;后两句说,你给儿媳很多钱和布,儿媳却辜负你期望,如今还家去,只能靠你自己持家操劳了。这首古诗后,南朝宋鲍照的《北风行》加重了这称呼的悲凉气息:“北风凉,雨雪(下得很大),京洛女儿多妍妆。遥艳帷中自悲伤,沉吟不语若有忘。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一首怅望郎君不归的伤悲诗,苦灯寒影,诗中最值得琢磨是“遥艳”——遥是远,向着远方是飘荡,所以是摇。这首诗使京洛女儿变成一种象征,所以有王维的《洛阳女儿行》。王维这首诗开头是,“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随后表面是跟踪这个女儿的富贵过程:丈夫骑着以美玉为笼头的青白马,侍女端着盛鲤鱼脍的金盘来迎娶。婚后坐在画阁朱楼里看桃红柳绿,走出罗帷就坐上以多种香料熏染的香车,再以雉尾扇迎回珠宝装饰的帷帐。丈夫富贵奢华,堪比西晋与王恺斗富的石崇。他亲自教舞蹈,不惜赐珊瑚;通宵欢娱,点着只有富贵人家才用的九微灯,灭灯后火星如萤火直扑花窗。城中相识都是繁华中人,日夜游乐,戏罢顾不得习曲,盛妆后坐在熏香里。通篇娇贵到最后,结尾是,“谁怜越女颜如花,贫贱江头自浣纱”,形成强烈的对比。越女就是西施,浣纱是洗衣。

  以这样的背景,星空寥寂,也就再没有温柔的感觉了。七夕之所以能联系到女儿节,还因为乞巧这个词。怎么理解这个词呢?乞是祈求,巧是工巧,《周礼·考工记》中早就说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这四者,才可以为良。这个词本应念作“乞工”,工也是功。工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女工当然可理解为纺织、刺绣、缝纫这些技艺,但细想,这些技艺是作为女人本就需要具备的,其实不该祈求。那么,祈求的是什么呢?回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宗懔在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做到吏部尚书,此书大约成于此前后。它具体记载,这天晚上家家女子要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铜为针,陈瓜果在庭院中乞巧。关键是,这时“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长脚的小蜘蛛,也称“喜母”,它爬到瓜上,就被认为天意与人事相应,这明显是为求子。从求子的角度,祈求的也就肯定是生育之功了。

  再追究彩缕与七孔针。彩缕就是彩色丝线,七孔针是什么?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里已经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彩女是汉代宫女的一种,七孔代表人体七窍的意思是明确的,别忘了“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生也”。开襟的意思也是清楚的,对女子而言,这显然是一种仪式。结缕是什么呢?它本是一种蔓生小草,结缕蔓生,如缕如结。穿针与结缕,当然也可理解为缘分,但其目的非为爱情,而为生育。有关结缕的意象,我很喜欢韦庄那首《定西番》:“芳草丛生结缕,花艳艳,雨蒙蒙,晓庭中。塞远久无音间,愁消镜里红,紫燕黄鹏犹至,恨无穷。”红颜春老,它更接近我对女儿这个词的联想。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30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