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青岛前寨村流传千年切语 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印本页]
作者: apple 时间: 2008-10-15 20:31 标题: 青岛前寨村流传千年切语 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前寨村流传千年切语 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狐新闻 2008年10月13日10:48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早报讯 “我们村有些老人会说切语,是老辈传下来的,据说有几千年历史了”。昨天,家住莱西市店埠镇前寨村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村中有很多老年人都会这种语言,仅凭发音,没有拼音、也没有文字。经莱西市文化局考证这种语言叫“切语”,现面临失传。
目前,莱西市文化局打算将“切语”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中老人多会说“切语”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莱西店埠镇前寨村,在村头一平房前,有三名七八十岁的老人得知记者来意时,便饶有兴趣地说起了自己能听懂的“切语”,他们的谈话记者一句也听不懂。随后,他们用莱西话告诉记者,他们之间的谈话全是“切语”。他们透露,前寨村的切语流传已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率最高,那时村里人几乎都会使用,目前该村“切语”现象仍非常普遍,村中50岁左右的人多数会使用“切语”说话,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并且还非常喜欢用“切语”谈话。例如:“抬够”(头)、“叶捡”(眼)、“别急字”(鼻子)等等。
“切语”可上溯到汉朝
随后记者来到村委会主任家,据他说前寨村的古“切语”文化现象应该上溯到汉朝,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古人要识读汉字,只能用汉字注音,这就是古文字学中的“反切法”。在古汉语中,分别取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拼合成某个字的读音,如“妈”的读音,可以取“魔”字的声母“m”,和“法”字的韵母“a”拼合而成,使用反切法注音就是“魔法切”。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前寨村有王氏兄弟在京经商,收入颇丰,年终携一年收入离京回家过年,刚出京城就遇歹徒,危机关头,兄弟俩用“切语”密谋后,夺回财物并成功逃脱返乡。直到今天,前寨村民间筵席或集市交易,如有外来客人,谈到不宜为外人所知的内容,往往采用“切语”进行交谈,使外人一无所知。
切语能说但不能写
据村里的程老汉介绍,此语言他只能说,不能用文字书写,他大伯教他们的时候只是教他们说,并告诉他说这叫“切语”。记者随后又询问了其他会说此语言的多位老人,均表示只会说不会用文字的方式写。至于此语言到底能不能用文字书写,程老汉称:在他的记忆中也没有看见他的大伯用文字书写过,但是听他大伯说过,他大伯的一个朋友会用文字书写,只可惜他的大伯早已去世很久了,无法查据,会说不会写一直沿袭到现在。
千年“切语”即将失传
据会说此种语言的老人们普遍反映,他们的子女没有一个会说的,曾经也教过,但是都不愿意学。程老汉告诉记者说:前寨村的古“切语”文化现象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切语”在民间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具有较强的暗语保密功能。记者就此事联系了莱西市文化局程局长,程局长告诉记者,现在会讲切语的人局限在50岁以上的年龄段,现在也是部分能说但不会写,用不了多长时间,此语种将会消失。如果能够用文字方式记载的话,将会成为人类永久的文化遗产。目前,莱西市文化局正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前寨村的古“切语”文化现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国家和全社会进行保护。(通讯员 栾思奇 记者 刘海龙)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8-11-15 09:58
作为青岛人,我也知之甚少,汗颜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