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布的台前幕后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3 04:03     标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布的台前幕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布的台前幕后

本报记者  李春艳



“80后”学者所申报的选题质量,有评审专家表示担心,也有专家赞许
近年来社科基金项目向年轻学者倾斜,向西部倾斜
有评审专家建议社科基金项目,应引进社会评估机制




        6月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1720项课题获准立项资助。
        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公告自2008年12月30日发布以来,22个学科共受理申报22547项课题,比去年增加4194项,增长22.9%。经资格审查和匿名通讯评审,提供会议评审的课题有3637项,最后评出1720项,其中重点项目37项、一般项目1006项、青年项目677项,平均立项率为7.6%。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在京委托管理机构都有立项。

什么选题受关注

        据了解,今年相关学科的重要选题,多围绕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立项。重大理论研究方面的项目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十个结合”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关系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科学发展观研究》、《建国60年来统筹兼顾方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金融危机的收入分配效率研究》、《社会资本视阈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政治学研究》、《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路径、优良传统和当代价值研究》等;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项目有《二元经济下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中区域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及其就业促进机制研究》、《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制度机制与途径方法研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网络监督问题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建立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研究》等。
        这批项目重点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年的伟大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策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等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相关重要问题的研究,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前沿基础理论的研究。
        作为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告诉记者,此次立项的课题,评审专家们对那些在材料前期准备阶段工作做得比较充分的项目,是比较重视的。“能看出他们下了很大功夫,倾注了大量心血。”

评审过程严不严

        记者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评审立项工作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 “质量第一,宁缺毋滥”。评审专家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体现国家水准”的要求,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由于各学科组把关较严,今年计划立项指标1750项,实际只评出1720项,有10个学科没有用完指标;重点项目计划指标100项,实际只评出37项。二是严格规范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
        担任此次评审的专家们普遍认为,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过程是非常严谨公正的。国家设立基金项目,有助于鼓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更大的热情投身研究,为他们多出优秀成果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证,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社科基金项目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不断向西部倾斜,对西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更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选题质量高不高

        采访中,一些评审专家反映,近几年部分选题质量不是很高,整体有下降的趋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每年都在立项、评审,一个课题申请下来,起码两三年才能完成。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已经申请立项的课题,如果没有完成,就不能申请新课题,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课题每年都在申报、立项,但是全国优秀人才未必有那么多,而且优秀学者也未必历经三五年就能脱颖而出。所以选题质量的下降可能也在所难免。”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评审专家对记者说。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涌现出许多青年学者,他们纷纷加入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研究队伍中。但是,一些评审专家很担心部分“80后”学术新秀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认为有些青年学者由于比较年轻,学风比较浮躁,学术积淀稍显浅薄,所申报的选题质量会因此下降,导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质量难以保证。担任此次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先达告诉记者,不能把选题质量下降简单地归结为青年学者资历浅薄,青年学者踊跃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这是个“好现象”,应抱鼓励的态度。担任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六届评审专家的杨义则认为,青年项目要比一般项目好。“青年项目一般都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做的,经过前期三年的博士研究和名师的指点,往往准备得比较充分。”
        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认为,近几年选题质量下降与否,目前很难评说,只有项目最后结项,看到成果后才能定论。“项目质量的好坏关键得看其后期成果做得怎么样。”詹福瑞介绍说,这两年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还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在评审过程中又加了一道通讯评审,因此已经立项的课题在质量方面应该不成问题。
        詹福瑞说,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应该正面、积极地肯定国家为支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来说,国家投入的社科基金并不多,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努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后期管理怎么做

        国家社科基金的设立为学者专心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但是一些学者却告诉记者,有些学者拿到社科基金提供的科研经费后,未必都能拿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据了解,目前项目得到批准立项的学者,一般由其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作为项目的监管单位,监督其项目进展情况。但是这些单位也只能在经费使用、项目进程等方面进行宏观监督,由于项目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太广,要求这些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内容进行考核显然不大现实。
        在项目结项后,项目负责人将相关材料递交所在省的社科规划办,由省社科规划办负责邀请相关学科专家进行结项审查,审查结果再提交国家社科规划办,由国家社科规划办发布评审结果。“如果在各省的审查环节中出现一些人为干扰因素,那么项目质量就很难保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忧心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率不算高,获准立项的项目一般都能通过,但一些通过的项目并不是很好。因此,相关专家建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应严格审查各省社科规划办所邀请的专家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此外,该机构现在虽然每年从已结项的项目中评选出优秀成果并出版,作为项目的考核办法,但是对那些质量 “较次”的成果还是缺乏相关的监管措施。因此,其还应做好项目结项后的社会评估和监管工作,据其成果对国计民生、学术研究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作评价。
        詹福瑞提议,加强项目后期管理,监督申报者保质保量完成,也是保证项目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加大对后期资助项目的投入、扩大其范围,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为后期资助项目一般是在成果已经完成一大半的基础上申请的,其水平高低基本可知大概了,所以加大对这些项目的投入,保证学术成果质量将更见成效。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CASS网发布时间:2009-6-11 14:30:54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