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取消赵本山二人转传承人资格的根据何在?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6-30 00:37     标题: 取消赵本山二人转传承人资格的根据何在?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6月24日   

评论

取消赵本山二人转传承人资格的根据何在?

■肖鹰



  新华网消息称,尽管赵本山是东北二人转的国家级传承人之一,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如果赵本山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二人转,将有可能被“摘牌”,被取消传承人的资格。

  取消赵本山二人转传承人的根据何在?归根到底,一言以蔽之,作为国家认定的二人转传承人,不履行二人转传承人的使命!

  二人转传承人的使命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人转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履行这个使命,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二人转传承人应当传承什么?既要传承二人转艺术的基本而独特的表演形式,又要转承二人转艺术的传统内容。二人转艺术的基本独特的表演形式存在于:(1)男女两个演员分扮一旦一丑两个行当,以“分包赶角”、“跳进跳出”的表演形态塑造人物;(2)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独特的唱腔(“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二人转艺术的传统内容汇聚在流传下来的300余个剧目中,尤其结晶在“四梁四柱”和《双锁山》、《华容道》、《回杯记》、《关公赔情》、《冯奎卖妻》、《八戒拱地》、《杨八姐游春》等20余个经典剧目中。

  赵本山虽然出身二人转演员,但自从表演《摔三弦》成名后,20多年来至今,就不再表演二人转;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商人,赵本山经营的刘老根大舞台娱乐商演,也不表演二人转,而是表演低俗的愚乐二人秀。无论是在赵本山本人的演出中,还是在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中,观众都看不到真正的二人转文化遗产:(1)形式上,赵本山团队的常规表演是低俗的模仿秀和逗乐搞笑;(2)内容上,赵本山团队从不演出一个完整的二人转的经典剧目。

  无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创新!二人转传承人应当如何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这就是说,以传承为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必须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限的。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二人转艺术,而不是改变二人转艺术;创新的限度就是保证二人转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涵被传承下去。现在,赵本山一方面打着“绿色二人转”的旗号,经营“灰色二人秀”商演;一方面打着“创新”的旗号,从内容到形式都抛弃了二人转的文化遗产!这样的“创新”,不是对二人转的逐灭,又是什么呢?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根本的着眼点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是要推陈出新。以中国的古典史诗歌史为例,从诗经开始,经楚辞、魏晋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就是一部推陈出新的诗歌发展史。在这部发展史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丰富高扬。然而,赵本山在经营刘老根大舞台娱乐商演中,无视二人转近300年的发展成就,无视二人转300余个剧目中的艺术结晶,一味宣称二人转是 “野生的艺术”,“二人转的表演是没有限制的”。赵本山的公开言论,不仅蓄意抹杀二人转的历史成就,而且着力推行“走低”(低文化、低演艺、低格调)的二人秀商演路线――愚乐观众的商演路线。我们承认,传统二人转,也存在低俗内容。但是,正确的态度,不是传承二人转的低俗内容,而是取其精华传承。就此,赵本山借二人转传统中的“低俗”内容为自己的愚乐商演的低俗化张目,也是背弃了二人转传承人应当的使命!

  赵本山打着二人转旗号,不表演二人转,而经营二人秀商演;不传承二人转的精华,专挑二人转的糟粕为其低俗商演张目。赵本山戴着二人转传承人桂冠,如此作为,确当取消二人转传承人资格。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6-30 00:56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6月10日   

警惕“二人秀”逐灭“二人转”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谈赵本山的“文化革命”
■受访者:肖鹰 ■采访者:本报特约记者 郝近瑶



[attach]3445[/attach]



二人转剧照(筱兰芝、徐文臣《大西厢》)



  今年上半年,小沈阳现象因其辐射面大和持续时间长,而成为最受关注的文化现象。著名作家王蒙今年曾在《读书》上发表《赵本山的文化革命》一文,声称赵本山在央视上成功推出小沈阳,是“他悄悄进行了一点点农民文化革命,使得我们的主流文艺更加宽敞自然开放亲民 ”。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家肖鹰,半年以来持续关注小沈阳现象,并且因此进行了对二人转的专题研究。近日,记者就从小沈阳现象解读“赵本山的文化革命”,对肖鹰教授作了独家专访。

小沈阳是怎么红的?

  读书报:作为一名学院学者,你关注今年走红娱乐表演市场的小沈阳,着眼点是什么呢?

  肖鹰:我关注的不是小沈阳这个人,而是最典型地体现出当前中国文化转型中的多种症候的“小沈阳现象 ”。认真讲,小沈阳在今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表演,并未引起我的关注,他不过就是小品王赵本山带到节目中的一个扮相和表演都透出媚俗气的学徒演员。他的表演是有笑点,但这些笑点很大程度来自于赵本山的“捧场”。然而,今年春晚之后,小沈阳却出乎我意料地火起来了,火得令人目瞪口呆!我意识到,小沈阳的火,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症候,值得深入探讨。

  读书报:赵本山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这样的表示:小沈阳是靠了他这张老脸红起来的,他这张老脸,搁了谁都会红起来!小沈阳真是赵本山“硬捧红的”吗?

  肖鹰:这个问题可用小沈阳本人今年火起来后的公开表示来做肯定的回答:“没有师傅赵本山,就没有我的今天。”其实,赵本山硬捧小沈阳的事实,是大众都明了的。我认为,赵本山硬捧小沈阳,采取了三个基本步骤:第一,以与央视合作近20年的“小品王”身份作抵押,把小沈阳硬捧上央视春晚舞台;第二,为小沈阳量身定做小品《不差钱》、而且在表演中甘于作捧场的“绿叶”,把小沈阳的浑身解数(流行歌曲模仿秀和背诵串口式的“幽默”台词)展示给全国观众,把“小沈阳”打入观众心中;第三,在小沈阳的一夜春晚之后,以小品王的“个人魅力”借助权力媒介并联动最具势力的媒介人物、大腕明星,多轮轰炸式的为小沈阳造势,把“小沈阳”打造为一个流行娱乐消费符号。

  读书报:在你看来,赵本山成功打造小沈阳这个娱乐消费符号,根本原因在于他所掌握的权力媒介资源?权力媒介的超人力量才是打造小沈阳神话的根本力量?

  肖鹰:是的!小沈阳作为一个娱乐演员,除了具有较好的高音嗓子外,演技平淡单一,实无过人之处。长春和平大戏院总经理徐凯泉说:“东北到处都是小沈阳,不稀奇。”事实上,直到2008年前,小沈阳在东北地区都没有真正红火过。据知情人士称,当时东北娱乐商演笑星魏三录制一个影碟酬金是16万元,小沈阳仅2000元。小沈阳一上央视春晚,就身价升天,火到神话的地步。赵本山坦率地告诉媒体,小沈阳上央视春晚,是他与央视合作20年,最大的成功,最大的收获!这确是近三年来费尽心计要把小沈阳捧上央视春晚、如愿以偿之后的赵本山的肺腑之言!

  我曾说,中央电视台为赵本山把娱乐消费符号“小沈阳”推向全国,标志着主流意识形态向娱乐文化产业的妥协。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个妥协,央视的媒介权力和娱乐文化产业实现了无缝对接。这种对接以式微主流意识形态为代价,换取了央视在娱乐文化产业中的新媒介权力。今年5月2日,刘老根大舞台首家北京分店开张,十数位央视权威形象人物“集体”亲临捧场。一个并无特殊社会贡献的民间娱乐商演产业享受国家权力媒介人物给予的如此高端的力挺,不仅在中国空前,在世界也绝对未有!

  赵本山评价小沈阳上央视春晚是“一下子从一块烂铁变为金刀了”。小沈阳在央视春晚演出后在后台当即跪谢师傅赵本山;如果小沈阳有赵本山的经营智慧的话,他就应该首先跪谢中央电视台。

小沈阳的表演低俗吗?

  读书报:你怎样定位小沈阳的表演呢?你年初曾表示:小沈阳的表演不是低俗,而是具有媚俗趋向的通俗表演。经过了半年,你还这样认为吗?

  肖鹰:不,我现在认为,小沈阳的表演就是低俗,甚至时有恶俗!我二月时称小沈阳的表演只是“媚俗 ”,依据的是他在今年央视春晚中的表演。在这场表演中,尽管小沈阳的表演技巧平淡单一,风格上一味媚俗,但还是比较干净的。但是,在近半年的“笑转 2009全国巡演”中,他的表演完全撕掉了在《不差钱》中那个虽然媚俗但尚干净的“小沈阳”面具,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流行在东北娱乐商演市场的“二人秀” 演员的平庸、拙劣和低俗的“本色”。在已完成的数十场巡演中,他一再重复的基本表演内容就是:在说白(说口)中恶意糟蹋他人和演员自我的人格,在与女性搭档的表演中先是对口互相糟蹋,然后是表演在东北流行多年的恶搞佛教历史人物唐僧的“大话西游”。这个所谓小品,实际上只是男女演员分扮唐僧和女儿国国王,以极其猥亵的对话和身体语言在台上展示女人的淫荡和恶霸,而男人则被表现为猥琐和无能。小沈阳表演的“大话西游”,连最基本的人格意识都没有,更不会在最低限度上尊重佛教信仰者的宗教信念。

小沈阳该评劳模吗?

  读书报:沈阳市今年为走红全国的小沈阳评了劳模,并且回应社会质疑时声称这是适应了新时代的劳模观念的;小沈阳评劳模的理由,是他给全国观众带来了笑声。你认为小沈阳评劳模适当吗?此举会带来鼓舞青年一代勤奋向上的意志吗?

  肖鹰:小沈阳该不该评劳模?不能只看他的表演产生的“笑果”,还要看这些“笑果”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现在我们衡量物质经济生产,也不是只看产值,还要看其社会效益,评价文化演出,为什么反而只看“笑果”呢?据6月2日《新疆都市报》报道,观看小沈阳5月31日在乌鲁木齐市的演出后,一位带着孩子观看的母亲具名告诉记者:“真不应该带孩子来看,内容不健康,而且很多桥段都不适合孩子。”类似的批评报道几乎在小沈阳巡演后的各个地方的媒体上都会出现!我在网上观看过小沈阳今年在太原、德州、深圳演出的完整视频,它们表明,小沈阳在全国巡演中的表演,演技拙劣,内容低俗,正如这位母亲观众所说是“少儿不宜”的。试问,在大型公开演出中表演少儿不宜的内容的小沈阳,有资格评劳模吗?

  新时代的劳模观念是什么?小沈阳从事的表演属于文化事业,文化事业的劳模是以无文化自居、靠在舞台上卖力气博掌声、笑声?小沈阳不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而且至今一种乐器都不会,练习唱歌就是模仿卡拉OK演唱;他已近而立之年,声称充实自己的办法就是多看小人书,而寻找表演资源的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搜索流行笑话。小沈阳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说:“谁说我没文化?恩那,我自个说的呗。但现在我觉得:能给大家带去快乐的,就是文化!二人转是文化,就是那个快乐文化。”在今天,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也需要学习,被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正值青年时代的文化劳模小沈阳却津津乐道自己没文化,自甘愚昧,并且以此为明星卖点。沈阳市以“新时代的劳模观念”辩护小沈阳评劳模的正当性,真是不可思议!

小沈阳们表演的是“二人转”还是“二人秀”?

  读书报:你日前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表示,小沈阳领衔的刘老根大舞台商演,表演的不是“绿色二人转”,而是“灰色二人秀”。你还进一步提出,现在流行在东北城市娱乐演出市场的所谓“民间二人转”,实质上也只是“灰色二人秀”。你做出这种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肖鹰:二人转是什么?二人转研究权威专家,如王兆一、王肯、田子馥三位先生,在论述二人转时,都一致强调二人转是“活的艺术”。但是,二人转不只是“活”的民间艺术,经历了近300年的发展,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态和审美特色。简单讲,二人转的基本形式是一男一女配合表演的“双玩艺儿”。它的表演特征是:第一,男女两演员分别彩扮“丑”和“旦”形象,而不做具体人物扮相——中性扮;第二,中性扮的男女演员在一出剧目中变换着表演多个人物角色,并且自由出入剧情,在演员、解说和观众身份之间灵活转换——“分包赶角”、“跳入(人物)跳出(人物)”;第三,二人转是“唱说扮舞”(四功)综合的表演艺术,但以唱为首要。二人转的唱腔独特而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二人传的特色,既表现在 “跳入跳出”的表演形态中,也结晶在它独特的唱腔及其表演中的灵活编配中。第四,在审美特色上,二人转追求一种独属于东北黑土地的“俗”,这种“俗”,是本色而鲜亮的,其根底是东北传统的刚健而诙谐的生命品格。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认为传统二人转“好比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美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的玫瑰花”,则非常精妙地描绘出二人转的“俗”的审美韵致!

  读书报:你所定义的“二人秀”又具有什么特点呢?据我所知,今天流行的“二人秀”演员都来自东北农村,而且也都学习二人转出身。难道他们的表演真不具备二人转属性吗?

  肖鹰:“二人秀”只有两点与“二人转”相同:第一,演员是东北农民出身;第二,以男女配戏(一副架子)为基本表演形式。除此之外,“二人秀”与“二人转”不仅没有相同处,而且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精神,都是相反的。第一,“二人秀”的表演是“说学逗唱”,以说为主,把舞丢了,把“扮”换成了“学”,实际上是把二人转的“跳进跳出”的表演艺术变成了以滑稽逗乐为目的的模仿秀。第二,在表现内容上,“二人秀”普遍通过模仿拼凑表现对怪异、残疾和智障者的嘲弄、戏耍,甚至凌辱,表演者为了博取观众的笑声、掌声,不仅亵渎高雅文化,而且肆意践踏我们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父子夫妻的关系,是“二人秀”表演中最通常的恶搞和践踏对象。第三,“二人秀”在审美趣味上,追求低俗,甚至恶俗,几乎所有表现对象,在其表演中都要被丑化和恶俗化。“二人秀”的表演,丝毫没有彰显东北传统的刚健而诙谐的生命品格的意图,相反,是不遗余力地去表现当代都市中的油滑、恶诈、怪异、悭悋的市井俗气。

  读书报:2001年以后,赵本山打出“绿色二人转”旗号,以“收徒 ”的方式把包括小沈阳在内的35名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娱乐商演艺员收集到“刘老根大舞台”表演阵营之中。今年以来,伴随着小沈阳的走红,赵本山展开了以进入北京开始,向全国扩张“刘老根大舞台”娱乐商演基地的产业大进军。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是否不同于其他娱乐业的商演呢?

  肖鹰: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与东北其他打着“二人转”旗号的娱乐商演,不仅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表演形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它们都不是“绿色二人转”,而是“灰色二人秀”。“二人秀”的三大特点,在小沈阳及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今年5 月6日,我观看了沈阳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这里是赵本山娱乐商演的旗舰店,它的演出无疑是“刘老根大舞台”连锁演出的标准。但在它晚上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我看到的是与二人转毫无关系的低俗的杂耍、逗乐;性的猥亵表演和对残疾、智障、特型人体的恶搞,同样是这场演出的重头戏。《南方日报》记者根据小沈阳领衔的“笑转2009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巡演”概括出的赵家班“绿色二人转”三大怪“掌声需要讨出来,演员没事互相踩,低级俗套往外卖”,是扼要地揭示了它的“二人秀”特性。所以说,赵本山打着“绿色二人转”的旗号,经营的是“灰色二人秀”。

小沈阳走红能带动二人转复兴吗?

  读书报:我注意到,赵本山通过媒体推举小沈阳,赋予他的身份不是娱乐演员,而是二人转演员,而且部分媒体也配合发出这样的舆论导向,小沈阳领衔的赵家班的红火,就是二人转的繁荣。在6月3日的上海“解放日报文化讲坛”上,赵本山把小沈阳上央视春晚称为“在长期的300年二人转在历史上都没有翻这么一个大身”的重大事件。小沈阳或赵本山的娱乐商演走红真的能带动二人转的复兴吗?

  肖鹰:在央视春晚上,小沈阳表演的是小品;在刘老根大舞台,他表演的是二人秀。这怎么能是说是二人转300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翻身呢?事实上,早在1982年,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就录播过真正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韩子平和董玮演出的《回杯记》,这比赵本山1990年春晚首次上央视,还要早8年呢。因此,真要写二人转在中央电视台的“翻身记”,恐怕应当从韩子平、董玮开始吧?

  小沈阳上央视春晚一夜蹿红,带动的是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吸金”的二人秀商业巡演,怎么能带动二人转的复兴呢?我了解到的事实正好相反,“二人秀”的红火带来的是对“二人转”的残酷驱逐,使之彻底丧失生存基础而处于绝灭的临界状态。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今天你在东北看不到真正的二人转,只能看到小沈阳所代表的“二人秀”。吉林省二人转民间艺术团,在20世纪80-90年代非常兴盛,不仅创排了《大西厢》、《回杯记》等一大批经典二人转剧目,而且推出了韩子平、秦志平、董玮、郑淑云和闫书评等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是真正保护和传承二人转文化遗产的核心基地,但是近年来却因为缺少运转经费而处于瘫痪状态。准确讲,二人转正如同一个丧失了生存环境的物种一样,正在当今东北的黑土地上无声地消逝。

  读书报:2006年二人转被确定为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被驱逐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吗?而且,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不就是形成“到东北看二人转”的新文化生态吗?

  肖鹰:获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并没有改变二人转被二人秀驱逐的局面!相反,赵本山在东北地区推动以“绿色二人转”为旗号的刘老根大舞台娱乐商演,在加剧东北娱乐商演的市场竞争的同时,加剧了二人转被驱逐而濒临绝灭的趋势。现在媒体上用赵家班的“二人秀”的红火来鼓吹“二人转”的繁荣,无疑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舆论导向。这种错误导向,在强化追捧赵家班“二人秀”的同时,加速了二人转在舆论的遮蔽下无声无息的绝灭。

  至于“到东北看二人转”的文化战略,在我看来其立意并不在于保护“二人转”文化遗产,而是为东北地区开拓文化产业市场。正是基于短视的产业眼光,为了简单适合外地游客的娱乐需要,现在全东北流行的娱乐演出,就是打着“二人转”旗号表演低俗的“二人秀”。这就是二人转面临的“新文化生态 ”,一个使它被二人秀逐灭的文化生态。

  要真正的保护二人转,就必须通过立法保证二人转的名义不被非法使用和盗用。必须把作为文化遗产的二人转与娱乐商演的二人秀区别开来。

如何评价赵本山的“文化革命”?

  读书报:你怎样看待王蒙先生的“赵本山的文化革命”说?

  肖鹰:王蒙称赞赵本山的“文化革命”,直接针对的是赵本山在今年央视春晚上表演了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小品《不差钱》和推出了另类的小沈阳。如果在20年前,赵本山有此创举,我不仅会赞同王蒙先生的说法,并且还要称赞他的思想也是革命性的。但是,因为迟了20年,我在赵本山此举看到的不是他对主流意识形态“悄悄进行了一点点农民文化革命”,而是他利用20年来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积蓄的无人能及的“小品王” 资本进行的商业运作。这个商业运作的成功,固然让我们看到主流意识形态对娱乐消费文化产业的妥协,但是并没有任何文化革命的意义可以发掘出来。

  读书报:今年以来,赵本山在不遗余力为“小沈阳”造势的同时,有三个方面的言论特别令人关注:第一,针对于魏明伦批评小品《不差钱》“不差钱,差道德”,赵本山打出了“主题就是快乐,快乐就是主题”的口号,反对小品艺术承担道德教化功能;第二,针对公众舆论批评小沈阳和赵家班“二人秀”表演的低俗、拙劣,赵本山打出“二人转就是大俗的艺术,‘雅’就是二人转的死亡”的口号;第三,针对媒体、观众和学者对小沈阳们的“二人秀”的批评立场,赵本山打出“二人转就是野生的艺术”,反对艺术批评。应当怎样看待赵本山的艺术态度呢?

  肖鹰:在近300年的历史发展中,二人转经历了从民众自娱自乐到专业表演的转换,而且正是表演的专业化,才为二人转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前提,也正因此,二人转才有资格作为民间艺术屹立于中国传统艺术之林。20世纪是二人转最富成就的一百年,而二人转在这一百年中的发展是与程喜发、李青山、刘土德、栾继成、徐文臣、韩子平、秦志平、董玮、闫书评等近百位著名的专业演员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面对如此史实,赵本山怎能一口咬定专业化道路就是二人转的死亡之路,“雅”就是二人转的死亡呢?同样,赵本山是靠19个央视春晚小品挣得“小品王”地位的。但这些小品(也许除了《不差钱》)都是为主流意识形态规定的时政主题服务的。我认为,赵本山小品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东北乡土化语言狂欢。这就是说,赵本山的小品不是以快乐为主题的,而是用快乐承载主题。赵本山是用小品艺术服务特殊主题而获得了巨大收益的人,现在,他反过来反对小品承担社会教化功能,反对小品艺术的文化承载,实在是负义之举。

  读书报:那么,为什么赵本山要打出“快乐就是主题”的口号呢?为什么他要反对二人转艺术向“雅”的方向发展呢?

  肖鹰:我认为,赵本山不是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而是作为一个善用计谋的娱乐商演产业经营者,蓄意把 “雅”和“俗”对立起来。换句话说,赵本山的这些言论和他实际的经营行为是一致的,即他以自己有限的文化视野把“走低”(低文化、低演艺、低格调)作为经营娱乐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但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运动轨迹来看,我认为小沈阳这一代二人转演员的文化命运构成,也导致赵本山不得不选择“走低”。

  赵本山的演出团队主体是包括小沈阳在内的赵本山现有的35个徒弟,他们的共同的经历是:来自农村,为了生活出路曾学习二人转,学习阶段结束后,放弃二人转表演,游走在东北都市的各娱乐演出场所,以男女配对(多为夫妻配)靠血汗表演卖笑挣钱。他们作为彻底的赤贫的漂泊城市的乡村青年,在无根状态中沦为双重意义的无文化的表演者:他们既丧失了乡土文化根源支持,又不能获得新兴的当代都市文明滋养。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说:“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土是他们的命根子。”已故著名二人转老艺人李青山曾说:“瞎作的艺人,是没有根底的艺人。 ”为什么当前的“二人秀”只能以低俗的表演取悦观众、获取市场?我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无根状态决定了低俗表演是他们所能提供娱乐市场的唯一产品。

  读书报:按照你的分析,赵本山推行“走低”的娱乐商演产业,也是限于人员构成的先天缺陷,而行不得已之策?

  肖鹰:我认为不能得出这个结论。考察二人转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传统二人转艺人,普遍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也非常低。但是,如李青山和程喜发等老艺人,他们在从艺生涯中,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毕生都不放过点滴学习机会。他们能为二人转艺术做出重大贡献、将二人转提升到经典艺术的品位,与他们自觉提升文化教养,丰富文化知识分不开。与此相反,在国民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于刘老根大舞台演员的超低文化构成,赵本山不仅没有看做一种缺陷,反而视做特殊资本。在赵本山的公开言论中,从未表示有提升这个团队文化水平的打算,反而公开宣称管理徒弟的秘诀就是“诱之以利”,利益得到了满足,徒弟们就会俯首卖命。赵本山把二人秀演员在台上卖力气的程度作为夸耀的特别资本,试问赵本山,文艺表演是靠在台上卖力气争高低吗?

  然而,作为本山传媒的统治者,赵本山今年花50万把自己送进了香港长江商学院的“CEO”课堂,这说明,对于赵本山,掌握先进文化,只是文化产业统治者的需要,而麾下的演艺人员的前途就是听命于师傅去卖力气!无疑,小沈阳就是这样一个令赵本山最满意的“听话”的爱徒!小沈阳在台上贩卖无知低俗,赵本山在台下鼓吹无文化的“野生的艺术”,如此师徒联袂忽悠,并且依仗权力媒介的强势传播,刘老根大舞台就发动了以“本山传媒吸金”为主题的 2009全国愚乐总动员!

  分析到这里,我可以得出结论:王蒙先生所谓“赵本山的文化革命”,实质是赵本山借助权力媒介(央视)的巨大导向力强势推行他的“走低”(低文化、低演艺、低格调)的娱乐商演产业。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9-1 01:23

王蒙宝刀未老!顶一下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