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
从理论上讲, 民族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成员, 民族教育的功能是培养能通晓本民族历史、文化, 具有“不同文化接触”能力, 特别是具备普遍文化(注1) 社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道德素质的民族成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民族教育强调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我这里所指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现代性是以科学、理性为代表的统一性。在当今世界各国, 民族性都是少数的, 却是多样的, 现代性是普遍的, 却是统一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教育中, 也表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 而且常常以冲突的形式存在。从我国的情况看, 现实中的民族教育已经逐渐失去多样性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民族地区的现代性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化运动的产物, 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现代科学知识和素质的现代人。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不同文化群体进行整合,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不同于各个民族社区, 也不是各个民族社区的总合。它是一个标准化的可测量的社会, 所有的方面, 包括教育以及人的发展, 都是可用数据测量的。(注2) 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逐级而上, 职业生涯的流动, 都是通过标准化考试才能实现。在这种大的背景下, 民族教育也不可能是少数民族教育, 其实已经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现代教育体系中。说句实话, 要使当今社会的多样性与现代社会的统一性平衡起来, 对民族教育来说是个最大的挑战。二、民族教育是多元一体化教育?
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多样的, 其历史也是悠久的。之所以能保留到今天, 就是靠着家庭、族群、社区和学校这些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由于各个少数民族社会正在进入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 教育的功能和责任都交给了学校。我们所说的民族教育虽然包括学校以外的教育, 但主要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这种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统一的,从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材都是以整个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文化遗产为主, 因此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是现代性的。学校教育虽然也重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但把它们降到了辅助性的或第二课堂的选修课上。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只能在一些民族节日或仪式上可以看到, 就是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 也更多地是以实用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主。很多人的民族意识也仅仅是民族身份而已。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通过这种学校教育获得普遍文化资本, 实现向现代社会流动的目的。学校考试的标准并没有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进去, 学生一般也是不会主动选择一些与考试无关的课程的, 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学习和安排, 所以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课程也常常流于形式。我在访问了许多家长后发现,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 有的家长在家庭里也会限制孩子讲本民族语, 有条件的家庭会让孩子从小上汉语幼儿园和小学, 因为汉语(普通话) 讲得好是在学校学习成功的重要基础。为此, 我调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小学和中学, 发现能讲三句以上本民族语的小学生在全体被调查的小学生中仅占3 % , 能知道点本民族起源和习俗的中学生在全体被调查的中学生中仅占5 %。看到这种情况, 我们知道, 民族教育同样也受着“高考指挥棒”的指挥, 同样也受着“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制约。民族教育要选择少数民族文化, 也只有体现在学校教育统一的课程和考试中。由于没有这样做, 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社区已经出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代际“断裂”。而且学校教育年限越长, 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被遗忘或丢失得就越多。我们不禁要问: 在新的一代人身上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一致性东西, 这样下去由谁来保留少数民族文化? 如果只是作为“知识考古学”的卷宗留下来, 对这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三、双语教育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可以认为, 民族教育实行双语教育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民意基础。据有关文献统计, 全国有13 个省、自治区21 个民族的中小学生使用29 种文字进行学习。双语教育从用意上看是合情合理的, 它符合各民族保留本民族文化的需要和感情交流的需要, 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实际的效果是, 学生既不能完全掌握好本民族语言, 又不能学习好汉语, 特别是学习同一内容时, 用本民族的语言思维习惯去思考他文化的内容常常是不成功的, 或用本民族语言表达的意思与汉语的意境相去甚远。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