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乡村文化建设】山间花鼓舞和谐 [打印本页]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6-11 18:19     标题: 【乡村文化建设】山间花鼓舞和谐

【乡村文化建设】山间花鼓舞和谐  
  
   ——云南峨山彝族花鼓舞与乡村文化建设初探

                                                             王    佳

   峨山县位于滇中腹地,属玉溪市所辖。山区面积占96%,总人口15万,是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的主要产业有种植业和矿业等,近年来茶产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峨山新农村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和内在支撑力。

    百年历史不断创新

    花鼓舞最早是作为一种祭祀性舞蹈,在峨山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明末清初,其百年发展的历史是沉甸甸的,却也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着的。现在峨山的花鼓舞更多地成为峨山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人们在年节的时候跳花鼓舞,在迎来送往的时候跳花鼓舞。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花鼓舞在峨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1985年第一次全面调查到2006年的10年间,花鼓舞队从133支发展到680支,成5倍增长,人数从1300多人发展到近万人,增加了七八倍。

    目前,花鼓舞在峨山已经发展成为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分布在峨山境内西北部,主要是彝族聚居地甸中、岔河等乡,这些乡镇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花鼓队,有的村寨甚至有10多支的花鼓队。

    花鼓舞的主要表演形式是边鼓边舞。跳花鼓的时候有一个以上的“龙头”持箐鸡尾和绸布、雕有龙头的木棒扎成的短杖领舞,其他人斜挎一鼓在左腰间,右手击鼓,脚下动作和队形变化多端,左手甩一毛巾和身体配合。花鼓舞跳起来腾挪跌宕,节奏有疾有缓,身体有翻有跃,整体的风格激昂铿锵、热烈奔放。

    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种影响大、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舞的推广和传播一直是峨山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过去交通和信息技术欠发达的地区,花鼓舞是农民劳作之余精神享受、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人们学习、表演和观看花鼓舞,也不断地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运用于花鼓舞中,花鼓舞的生存和发展之本,深深地扎根在乡村、切切实实地依靠广大的农民传承和创新。对于峨山县来说,花鼓舞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这种自发性的、广大农民主动参与的文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围绕花鼓舞所展开的峨山乡村文化建设,前景看好。

    作为艺术产品,花鼓舞在峨山已经培育起了一定的消费市场,消费主体为本地农民。花鼓舞表演带动了节庆、餐饮、服装道具制作和刺绣等手工艺的发展。农民们学习、创造和表演花鼓舞,又自己欣赏、消费花鼓舞。花鼓舞逐步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由此带来峨山旅游业逐渐兴盛。

    承载民族精神发展潜力无限

    峨山彝族花鼓舞不仅满足了大众娱乐、精神消费的需求,其所承载的彝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仍通过这种舞蹈形式传播和延续着。花鼓舞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舞蹈艺术形式,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其他文化和艺术形式。从花鼓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凤阳花鼓戏、弥渡花灯、彝族“跳乐”、汉族乐风等多种元素的交融。奔放热烈、铿锵有力、刚柔并济是花鼓舞主要的风格特点。花鼓舞作为峨山彝族的代表艺术形式,起着团结群众、凝聚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2006年峨山县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无毒县”,在社会安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峨山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早在1988年,峨山组成的彝族花鼓龙队代表云南省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获得了第三名;1992年在昆明举行的中国第三届艺术节上,峨山《花鼓舞》获得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一等奖;1999年10月,峨山彝族百人花鼓队代表云南省参加首都国庆50周年庆典大型文艺联欢会,被表彰为“五好表演单位”,同时获得“组织奖”。峨山彝族花鼓舞一路走来的历程是辉煌的,它的发展潜力和舞台也是巨大的。



(本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08.7.29  2版  引用请注明出处   来源: www.ccdy.cn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