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6-9 14:55
标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
周末和太太到京郊爬山喝茶,路过一家佛寺,就进去看了一下。这是一座有着丰富佛教文化资源的佛寺,以供养佛舍利而蜚声中外。不过,寺院给我们的感觉并不如想象中的愉悦。首先是大门内外张贴着很多难看的标语牌,意思是不要从外面带香进来,理由则是烧哪家寺院的香,就受哪家寺院的保佑,外面的香不灵。其次,整个寺院里边都在摆摊设店,一人多高的香,粗大的蜡烛,随处可见。最后,当我们路过一个功德摊位时,一位阿姨很客气地劝募:布施造塔,功德无量。 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国佛教受商业化的影响如此之深,而又蓬勃发展,无疑是满足了大众和社会的一些需求的。不过,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合理的就一定要存在吗?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宗教的哪些合理方面最应当得到发挥,大众和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呢?
在林林总总的宗教社会功能中,我以为有两大方面最值得鼓励和发展,也最能适应中国当代社会的需求,一是道德自律,二是社会公益。
多项宗教社会科学的调研结果表明,当代宗教在调适信徒心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很多人在信教之后对很多生活难题看开了,性情平和了。比如很多企业家说,过去性情暴躁,一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结果得罪了很多人,自己也不愉快。信教以后,知道了个人的局限性,知道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或者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有些事情就看开了,不那么勉强了。这样一来,人放松了,生意反而好做了。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对于信仰者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都有正面影响。
不过,对于每一种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立足,并扮演重要角色的宗教来说,仅仅满足于心理层面的慰藉作用还是不够的。我们在有关宗教社会科学的调研中也发现,很多满足于心理安慰的宗教信徒,往往有着更多的不理性情感。在对佛教商人的调研中,有人告诉我们,他因为经常通过行贿等不良手段谋取利润,为此很不安,于是他就给佛寺捐很多钱,这样就心安了。从社会层面而言,这种宗教信仰固然具有心理安慰的作用,但对于社会文明的提升怕是乏善可陈。宗教信仰只有转化成道德自律的力量,才能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当今社会,衡量宗教或教会价值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引导信众将信仰转化为道德自律,能否将宗教戒律、宗教道德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勇于为道德追求而做出牺牲。比如,作为会计事务所的合伙人,是否为了落实“不说谎”这一宗教信条而不做假账,哪怕以失去大批客户为代价。就中国宗教的未来而言,只有强调伦理和道德精神的宗教,才最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最具有发展的空间。
当代宗教的另一个发展领域就是社会公益。现在的宗教场所越来越豪华了,有些宗教人士的服装据说一套就价值50万元。宗教界有钱了,说明得到了信众的支持,是好事。但宗教界的财富运用在什么地方,或许更为重要。在有了与社会大众近似的生活保障后,宗教界的财富,毫无疑问应该运用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扶贫、救灾、养老、助残、办医院、开学校等等。佛家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这对所有宗教而言,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判断。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