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山东人•山东谚 [打印本页]

作者: 张礼敏    时间: 2008-10-13 08:56     标题: 山东人•山东谚

山  东  人•山  东  谚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常可以分为农事谚、生活谚、乡土谚、气象谚等多种类型,是各地人民在生产建设和精神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山东方言称谚语为“俗话”、“老俗话儿”等。山东谚语原创成分多,文化特征鲜明,在我国谚语发展传播史上影响颇大。国家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谚语集成•山东卷》中就收集到了14万条谚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的民间谚语承载了当地民众的经验和祖先遗训,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山东人重农重教,敦厚朴实,他们的谚语反映了几千年来沉淀的传统农耕文化。山东谚语多劝世人循规蹈矩、专心耕读,构成其主题思想和品格基调。“七十二行,庄稼为王”、“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土里刨食吃得长”,农耕思想根深蒂固。与此相符合的,正是山东民众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与安土重命。旧时的山东百姓为了活命而“闯关东”,他们在那里从事的都是苦力活,但几乎都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山东人做事不张扬、尚简朴,“山东人回家大褥套,山西人回家骡马轿”,还有“少不下江南”的遗训,告诫人们南方浮华,生活奢侈,不去为好。传统的山东人认为家人分离、在外奔波不值得,“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美满的小日子,守家恋家,满足现状。“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破家难舍,故土难离”、“一搬三年穷”。虽然也有“树挪死,人挪活”之说,但那大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所作的选择。即使“被逼无奈下关东”了,也时时怀念故乡,演化出“秃尾巴老李”的动人故事,让他每年代替自己回归故里。

山东大地在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家庭秩序观念。亲情浓烈,而亲疏关系明确,强调家庭的秩序性。“家”是以父系为中心,长幼有序、老少分明的一个整体。对长辈和对晚辈要突出辈份,对同辈则注重排行,“国有大臣,家有长子”、“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长兄如父,老嫂比母”。山东百姓特别重亲情,“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亲疏”的标准是血缘,有谚曰:“打了春的萝卜立了秋的瓜,死了老婆别走丈人家”;对于表亲,更是“一表三不亲”;注重别内外:“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会疼的疼孙子,不会疼的疼外甥”、“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说山东人,不能不说其勇武。“天叫人反,人不得不反”、“砍头不过碗大个疤”、“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感情深,一口扪”,都能反映出鲜明的“山东好汉”性格。从田横五百壮士,到瓦岗英雄程咬金,再到梁山好汉李逵、武松,在民间一直被津津乐道,是山东人民的骄傲。当然,这种毅然决然的反抗精神,大都是老百姓在面对饥饿、悍匪和侵略者时的爆发。平常时日的山东百姓却是以自敛性格处世。有的谚语告诉人们要忍:“小腿拧不过大腿,大腿拧不过腰”、“鸡蛋碰不过石头”;告诉人们不要骄傲:“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更不能不可一世:“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自我劝解的谚语也不少:“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沙粒”、“不打官司不受穷”、“哪个庙里也有屈死的鬼”。

在山东各地,还有很多谚语反映当地著名的乡土风物:“山东有三宝:狗宝、牛黄、灵芝草”、“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临清三件宝:蜜枣、瓜干、千张袄”、“东昌府,三大宝:鼓楼、铁塔、玉皇阁(gao)”、“砣矶岛,三大宝:大红裤子大红袄,绣花鞋,满街跑”、“长山岛,三件宝:海参、鲍鱼和江珧(yao)”、“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辣里香”、“湖中鲤鱼海中鲳,不如汶河的黄鲶香”、“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的萝卜皮”、“天下无二‘孔’,山东无二‘林’”等等。还有一些是赞誉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家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指柳子戏唱腔丰富多彩)、“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指山东梆子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卖了房子地,一心要听小桃的戏”(“小桃”是柳子戏名演员刘云驷的艺名)、“李清杰的琴,邢以魁的筝,刘继荣的嗓子压山东”(李、邢、刘三人均为山东的著名琴书演书演员)、“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来了何老凤,有病也没病”(“何老凤”是群众对何凤仪的尊称,他是清末山东大鼓著名艺人)、“听了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旺相”是吕剧名演员薛金田的绰号)。

当然,谚语反映的民间思想观念和经验认识,有的与科学文化、正统文化相符合,有的则与之格格不入。但是,这些谚语经过千百年漫长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了山东民众的灵魂之中。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都是在这些“古人说”、“老人言”的熏陶下长大的。山东谚语的文化内涵与民众的生活智慧、行为规范、语言艺术丝丝相扣。可以这么说,山东谚语就是山东民众的生活史、思想史、文化史,是研究民间文化的一座活的“标本库”。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8-11-7 11:19

谚语,很有意思,我前几天刚写了一篇呢,改天传上来请各位指教。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