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间文学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luohui9002@126.    时间: 2009-6-7 21:00     标题: 民间文学作业

汉专10802      鲁咪      学号;200801014
                       汉水文化]汉川善书被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川善书
一、简介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流传于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有"汉川善书"之称。

二、历史溯源及艺术特色

善书是民间文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一。据四川天日镇古墓出土的"说书俑"所析,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现了散韵相同,说唱并茂的"骈文"和"俗讲"。宋元以后,说唱文学的种类日益扩大,明代永乐年间便有"钦颂善书"印行天下。清代时,善书由案头文学发展成讲唱文学,且产生了善书曲艺,流行于八旗直隶各省,后北衰南盛,除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荆州和黄冈等市县外,在上海、重庆、河南开封、四川万县、湖南津市等也有从事这种宣讲活动的艺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方的善书渐趋消亡,惟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善书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渐为民间宣讲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十全大善"所取代。最初只在元宵节、中元节前后宣讲,后逐渐发展到经常性的活动,并可在田头地边、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宣讲,深受乡民欢迎。1936年前后由乡间进入武汉等城镇。

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善书初为一人宣讲,后发展为三人或多人同台宣讲。多人宣讲时,有"主案"与"宣词"之分。主案重说讲,宣词(又叫答词)说兼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主案自始至终说讲故事,宣词则随主案人诠释故事情节,分扮各种角色上场或退场。语言通俗易懂,有问有答,有讲有唱。善书曲目有"案"、有"传",合称"案传"。取材于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谓之"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者谓之"传"或"书"。善书的唱词为十字句。上下句式结构。不随意增字减字,一韵到底。主腔叫"宣腔",速度舒缓,节奏自由。善书原为徒歌形式,现经改革加入丝弦伴奏。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传统曲目有《四下河南》、《猛回头》、《蜜蜂记》、《生死牌》等。新曲目有《双团圆》、《飞鸽案》等。

汉川善书按讲唱的场所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场书",即在固定的书场、茶馆中讲唱,在汉川城区和马口镇邱子村有两个书场常年表演;另一类是"台书",即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中下旬,做生祝寿、婚丧嫁娶等乡间大事,是善书表演最集中时段,许多乡村都要搭台请善书艺人讲书,而且有俗规,要讲就要连续讲三年,每年讲三场。当地不少老人都保留着童年时期挤在台前听善书的美好记忆。

三、传承意义

"汉川善书"现存优秀名篇300多篇,经常宣讲的有100多篇,专门从事宣讲创作"汉川善书"的人员有300多人。 。
6月2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汉川善书成功入选。
“汉川善书”是一种韵散相间、讲唱结合,劝人向善的曲种,源于唐代的“俗讲”,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曾与黄陂花鼓、阳逻高跷并称为“湖北三盛”。进入新世纪,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影响,加之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辞世,年轻世人能独树一帜的少,一些优秀的曲目濒临失传
作者: luohui9002@126.    时间: 2009-6-7 21:05

孙老师:我进不去,用朋友的号发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