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秭归中人眼中的屈原
[打印本页]
作者:
王芳
时间:
2009-6-6 21:42
标题:
秭归中人眼中的屈原
秭归中人眼中的屈原
这一些大都是乡人讲述,可谓故事和传说,也许并不真实,但可以小见大,表现其人性之美。
小时侯的平儿:读书洞的故事
小时侯,屈原的家里并不富裕,家中有两个姊妹,一个是女须姐,一个是他的表妹。
每天姊妹两都会在晚上做针线或绣花、刺绣,而平儿也要读书、习字。这样家里在每个人的房间里便要放一盏油灯。但每次,在屈平读书时,姊姊总会把自己的灯吹灭,那样可以节约一些开支。不料,屈平一次去看姊姊,才发现她竟然在月光下缝缝补补。于是,他满心愧疚,就决定找到一个既可以读书又可以节约开支的办法。
一天下午,屈平早早的从私塾那里归来,正在欣赏路上的风景。突然发现路的不远方,有一股清流,还长着几丛鲜花。他一直是对这些感兴趣的,没有犹豫,他走了过去。一汪清流从一个大山洞的一侧灵动的流出,他好奇的直往里走,山洞有五米多深,两米多高。一侧有流水,一侧则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他望着这里的一切笑笑,想在此读书的鬼点子闪现在脑海里。于是,他搬开大的石头当书桌,席地而坐,看起书来了,直到天黑。
从此,年复一年,无论天晴还是下雨,这里 都成为他的发愤读书的场所,并为他以后博学多才打下基础。
中年出仕的离别:照面井的由来
话说因为楚王知道了屈原多才之后,便派一些吏卒前来请去朝见。临走之时,女须带着乡亲前来送行,屈原泪流满面,泪湿衣襟的和亲人拜别。因为他和乡亲平时都很友好,今日他们都舍不得他的离开。临别之迹,屈原也没有什么东西留作纪念,他掏了掏身上只有一面平时正衣冠的小镜子,他塞到一个乡亲的手里。但乡亲都不肯要,他们在相互的传递之时,不料掉进了一个石缝中,看不见了。众人急忙拿着农具或七受八脚的掀开石头,却没有找到,于是他们继续往下挖,一直挖了很深都没有找到。于是地底有了水从下冒出,众人一看,道是一口井,于是便取名叫做照面井。每当有村里人有不轨的行为,乡亲们便把此人送到这口井的面前,让他改过自新,因为它可以正人的品德和修养,照出人的错误。
从此,它成为衡量人们人品的一口井。
老年回归故乡:书简散落牛绳捆
传说老年的屈原因为被楚王流放,倍感孤独。但是,每个人都是有根的,诗人的根便是回家。那时当他回到故乡秭归的乐平里时,已是倍感沧桑和衰老。春夏之交的一天,他拿着一卷书简在山谷中蹒跚着,口中因吟着他的诗书。突然,由于书简的绳子断了,竹简也跟着全部脱落到了地上,他自己慢慢的蹲下身去,一片一片的擦着沾满湿泥土的书简。不一会儿,从身后走来一位比他还年长的老翁。他和蔼的帮他拣起竹简,放到了屈原的手里。原来这位老翁是附近正在犁地的老农,回头他摸摸那头田间的耕牛,不知跟它说了些什么。然后只见他解下牛鼻上的绳子向屈原走过来,给他捆起了散落的书简。于是屈原的书简一个没有丢失,而乐平里的牛却也不用牛绳扎鼻子,自然便得很听话了。时至今日,那里的牛从出生到老死都不用牛绳,也许是有感于屈原的不幸遭遇吧!
故乡人的眼里虽然没有史书上那样的夸赞,但总算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怀念着他,记忆着他。记忆着他的点点滴滴……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