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兴山民歌和代表艺人陈家珍
[打印本页]
作者:
刘艳辉
时间:
2009-6-6 21:15
标题:
兴山民歌和代表艺人陈家珍
说起兴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兴山民歌是不得不提的!
曾在海上风见到一篇关于兴山民歌的帖子
让我十分震撼!原来这完全被忽视的近乎失传的。。。居然是可以追溯千年的历史!
感到巨大的危机感!
我常想等陈家珍这辈老人辞世了也许兴山民歌也就此被埋没了吧?
在我们那里现在早无人传唱了。。。
(这是摘录那里一位版主关于兴山民歌的文字)
经科学考证,
兴山民歌明确的历史已有800多年。
而从苏东坡听黄州人群聚讴歌,"其音亦不中律吕", 可推知此歌韵律已流传900多年;
刘禹锡《在建平听里中儿联歌》说:"聆其音,中黄钟之羽",更是可将其历史上溯至中唐。
再与曾侯乙编钟三度定律结构一致的特点来看,
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上溯到2400多年前。
特别是1992年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的三声结构关系与兴山三度三声腔民歌的结构几乎相同,这也为其源远流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兴山古歌音调奇特,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歌唱。
其实,它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
这个独特的音阶证明了在荆楚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一个与乐器考古发现的律制相一致的口传文化。
兴山民歌的独特不仅在于其音调本身的听觉效果,还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情操。
兴山民歌历来给"外来人"的感觉就是"悲",让人觉得那是"哭死人的调子"。
从汉武帝立乐府到唐太宗制雅乐,都有楚音"哀伤"、"悲"的记载;
所有对竹枝歌音调的描写,都是千口同声、毫无例外地唱"悲苦、愁绝"之调。
直到今天,人们也认为兴山民歌"音悲"。其实这种认识是与楚人的感觉大相径庭的---楚人反以此音为乐!
这只是不同地域的人审美心理不同罢了。所谓的反"悲"为"喜",正是荆楚古歌的美学特征。
兴山民歌揭示了荆楚古歌的原貌,为中国传统音乐并未失传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
证明了中国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的遗传性。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颁奖大会于2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大会共有88人参加,湖北省代表为3人。
其中代表湖北省参加奖大会的陈家珍老人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由文化部授予证书及奖牌。并受到孙家政、陈至立的亲切接见。
据了解,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国共551名,宜昌有5人上榜。
他们分别是陈家珍(兴山民歌),黄太柏(宜昌丝竹),杜海涛(枝江民间吹打乐),覃自友、张言科(土家族撒叶儿嗬)。
陈家珍今年74岁,是兴山三音歌唱得最好的民间艺人。
她能唱350余首歌。据陈家珍的女儿介绍,如今在兴山,
能唱兴山民歌的人已为数不多,老人这次获奖感到非常高兴,并表示会不辱传承人这个称号,把兴山民歌继续唱下去。
宜昌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王昭君传说:王作章 李作权
都镇湾故事:孙家香 刘泽刚 李国新
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刘德方 陈代金
青林寺谜语:赵兴寿 丁开清
远安沮水呜音:陈德望
夷陵区薅草锣鼓:肖世芹
五峰薅草锣鼓:向昌进 付吉佳
兴山薅草锣鼓:金开亮 万能干
长阳薅草锣鼓:高秉全 王道本
秭归薅草锣鼓:向维平 熊作正 罗留英
长阳山歌:马协菊 李德翠 覃春波 王爱民
伍家岗区长江峡江号子:闫顺章
秭归长江峡江号子:胡振浩 王祖湘 董长华
兴山围鼓:王万斌 雷杰秀 李作权
五峰打溜子:简伯元 王德方
兴山民歌:陈家珍 彭泗德 万梅知
宜昌丝竹:黄太柏 杨龙舟
枝江民间吹打乐:杜海涛 李绪贵
五峰土家族撒叶儿嗬:毛方明 向科美
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张言科 覃自友 汪达升
远安花鼓戏:林志清
长阳南曲:田卜栋 覃远新 覃好群
五峰南曲:高家尧 陆先模
枝江楠管:杨和春
巴楚古音今犹在——非遗传承人陈家珍
作者:刘长松 陈熹 来源:湖北日报
宜昌兴山,隐在崇山峻岭。
溪头岭上,有一种口口相传的奇特山歌。
74岁的陈家珍唱了一辈子这样的山歌。她把这山歌唱到宜昌,唱到北京,人们无不惊叹这山歌之奇。更有学者以30年心力,探本溯源,竟是巴楚古音。
今天来听古楚歌
3月19日,我们慕名拜访陈家珍。
在漂亮的兴山新县城,老人在小女儿万会知家做客。敞开的大门人来人往,老人有四子四女,大家庭已发展到29人。
对于陈家珍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誉,家人都很高兴,拿出精致的奖品让我们欣赏。上月底陪同赴京领奖的万会知告诉我们,老人第一次坐飞机,很不适应,回来还打了几天吊针呢。
身材瘦小的陈家珍即兴唱起一曲《五更》,音高且亮。但是土话加上奇特的古音,听不懂。同行的兴山县文化局负责同志作了翻译后,才能听个大概。据介绍,兴山民歌的技巧主要有滚音、闪音、滑音等。陈家珍把这些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滚音清脆明亮,似珠落玉盘;闪音缠绵悱恻,有无限柔情。唱起歌来的陈家珍面带笑容,热情得体,不像大山深处的农村老太。
兴山民歌在学界称为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也称为三音歌。和荆楚大地广为流传的三声腔不同,兴山民歌自成一格。在常人听来,似乎发音不准。
发现和研究兴山民歌近30年的王庆沅先生介绍说,
兴山民歌以哆、咪、嗦为主要的音阶,特别之处在于,哆介于钢琴音阶哆和咪之间。
“我们称它为钢琴缝里的音,钢琴是弹不出来的。”
王庆沅进一步解释,我国目前的音乐理论来自于西方,这种音阶西洋乐器演奏不了,以前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但用编钟、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能够弹奏出这种音调。
“通过考证和研究,可以认定兴山民歌是古代巴楚地区流传下来的歌曲,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
。陈家珍唱的可不是一般的山歌,是古代楚歌。”王庆沅感慨地说。
情系山歌一辈子
陈家珍出生在兴山县黄粮镇户溪村,8岁便开始偷偷学唱山歌。
“那时候女孩是不能学这个的,因为很多歌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为唱歌还挨了不少打。”陈家珍说。
1950年,陈家珍嫁给同村的锣鼓匠(打薅草锣鼓的民间艺人)世家的万能银后,学会了更多的兴山民歌。
“年轻时能唱四百多首,现在只能唱一两百首了。”
“有时候种田,一大片,怎么也种不完,如果边唱歌边做,就不会觉得那么累了。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唱山歌,可以忘记烦恼。”
中年丧夫的陈家珍一个人拉扯八个孩子,生活非常不易,山歌伴她劳作,慰藉她的生活。
1981年对于陈家珍是一个转折。她的山歌被当时在县文化部门工作的王庆沅发现,并推荐她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妃台山歌会”,陈家珍一鸣惊人。从此,她开始活跃于各种演出,频频获奖。兴山民歌终于走出千年深闺,为万众惊叹。
古音传承路迢迢
陈家珍最初的徒弟是她的8个儿女,如今,这个29人的大家庭中有17个人会唱兴山民歌。“吃年饭的时候,我们会自己搞一个春节晚会。平时一家人在一起,也会对唱。”万会知笑眯眯地说。家族里最小的民歌手万超只有15岁,6岁开始学,8岁就已经在宜昌市拿过金奖。
武汉音乐学院的师生到兴山采风实习,是陈家珍家中的常客。
她数十次接待了音乐学系和作曲系的师生,为他们介绍、传唱兴山民歌,兴山县被定为武汉音乐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
陈家珍带动了濒危的兴山民歌在户溪村的演唱,使户溪村成为“兴山民歌村”。
2006年,陈家珍还被兴山民歌传承示范基地黄粮镇小学聘为校外兼职教师,负责教唱全校师生。
“现在会唱这些歌的人越来越少,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陈家珍说。
(事实上作为户溪村里的人,我清楚兴山民歌远没有文章末尾说的那么好,当年我们少不更事时陈家珍老人的民歌进小学并没有受到多少学摹!
陈家珍老人的孙子万超小时我认识,是个唱歌嗓音极好的孩子,极小就和她奶奶一起出去演出过)
[
本帖最后由 刘艳辉 于 2009-6-6 21:16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