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神话:伏羲女娲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宗迪    时间: 2008-9-24 17:59     标题: 中国神话:伏羲女娲

  刘宗迪·撰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辟之神。
  所有民族的神话都是从宇宙创生、天地开辟说起的,但是,我们从中国上古典籍中却找不到创世神话的痕迹,幸赖长沙子弹库帛书的出土,让中国创世神话失而复得,重见天日,尽管帛书残缺,文字古奥,有些文字已难以卒读,但这篇短短的战国文字却足以让我们窥知中国神话的创世篇的梗概。
  起初,宇宙间一团浑沌,有大神伏羲降世,与女娲结合,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叫秉、且、玄、塗,四神分别被安置到东、南、西、北四方。伏羲令他的这四个儿子管理日月星辰,疏通山川四海,四神轮流值班,从此有了日月轮回,四时循环,于是浑沌初启,天地开辟,宇宙秩序初步建立。
  但是千百年之后,日积月累,日月的运行发生了偏差,大地不平,山川倾侧,四神昏瞀,季节错乱,世界重新陷入一片混乱。
  天神因此大为惊恐,于是令太阳神祝融率领四神重新降临世间,命令他们在四方天际分别立起四棵巨大的神树,东方是青木,南方是赤木,西方是白木,北方是黑木,另外中央还有一棵神树是黄木,五棵巨大的神树将摇摇欲倾的天和地重新支撑起来,陷入混乱的宇宙重新恢复了秩序。
  为了避免宇宙秩序再次发生混乱,天帝令祝融率领四神重新安排日月、制定历法,四神奉命行事,从此之后,日月循规,风调雨顺,山川永固,天下太平,在祝融、四神、共工、禹等众神的通力合作下,终于建立了永恒的宇宙秩序。
  由此可见,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谱系中的创世之神,伏羲、女娲结合生育四神,这四神是四时之神和四方之神,他们其实就是四时和四方的拟人化,四时和四方之神创建天地秩序,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理解,即四时和四方、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秩序的最基本依据,春、夏、秋、冬四时是大自然运行和农事活动的基本节律,而东、南、西、北四方则是人们确定自己在世界上位置的基本坐标,四时和四方奠定了世界的基本秩序,有了四时和四方,人们对于时间的度量和对于空间的经纬才有了基本的依据,所以神话中的创世都是从四时和四方的建立开始,宇宙秩序的建立也就归结为时间和空间秩序的奠定,因此,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创世神话,都是围绕着时间和空间的创建而展开的。
  战国时期的这个伏羲、女娲首出创世的神话流传到汉代,变得极为简练。《淮南子•原道训》在谈到天地万物起源的时候说:“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服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群生……”,意思是说,泰古之初有一阴一阳两位大神,立于天地中央,掌握着宇宙的枢纽,奠定四方,创立天地秩序,覆育天地间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这里的泰古二皇作为开辟之神,自然就是帛书神话中的伏羲、女娲,而伏羲、女娲派遣自己的四个孩子分别管理四方和四时的故事,在这里则已经褪却了神话色彩,被用“以服四方”一句话轻轻带过了。如果不是有帛书神话的对照,我们很难发现原来这段文字是从原始的创世神话蜕变而来的。原始的创世神话在这里尽管还保留着微弱的神话色彩,但已经离哲学化的宇宙论不远了。
  到了《周易•系辞传》里面,这段创世神话完全哲学化了,《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里,“太极”是宇宙之初的浑沌,两仪就是阴阳,对应于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四象则指四方和四时,对应于神话中的四神。《易传》用的是抽象的哲学语言,讲述的却是和帛书神话同样的宇宙秩序建立的故事。
  
  附:盘古
  
  提起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现在人们常常想到的是盘古,说书人常说的顺口溜:“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就表明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广为流行,外国汉学家在谈到中国神话时,也往往从盘古开天地说起,其实,追究起来,盘古神话可能根本就不是华夏民族的神话,而可能是印度神话借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变种。
  盘古神话在汉以前的典籍中不见踪迹,最早见于记载是在三国时期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纪》中,故事大概是说,天地浑沌如鸡蛋,盘古生其中,浑沌开辟,分为天地,阳清上升为天,阴浊下沉为地。盘古死后,身体化作世间万物,气息化为云,声音化为雷霆,左、右眼分别化为日、月,四肢百体变成四极五岳,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地理,肌肉变成土地,发须变成星辰,汗毛变成草木,牙齿骨头变成金石,精髓变成珍珠宝玉,汗水变成雨水,而普天下的百姓,则是盘古身体里面的虫子变成的。
  这个开辟之神死后化身的故事,很像印度神话和佛教经典中类似的故事,而且这一故事在三国时方见载于汉籍,所以可以断定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非本土原生神话,而是外来的。
  
  补天
  
  由于原始神话的失落,伏羲作为创世之神的身份被遗忘了,女娲的创世之神身份,犹在女娲补天故事略存余绪。各民族创世神话中,都有一个比不可少的环节,即最初的宇宙秩序因为某种原因而崩溃,世界陷入灭顶之灾,于是有神灵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重新恢复天地的秩序和世界的安宁。帛书中恢复宇宙秩序的是祝融和在祝融率领之下的四时之神,祝融是太阳神,关于祝融下文详述,四时之神则是女娲和伏羲的儿子,而《淮南子•览冥训》则说,重建宇宙秩序的就是女娲本人。据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崩地坼,天下大乱,大火肆虐不已,洪水泛滥成灾,野兽横行,怪鸟食人,仿佛到了世界末日。幸得女娲挺身而出,才恢复了宇宙秩序,结束了人间灾难,拯救了大地苍生。女娲对宇宙秩序的极具神话色彩。她炼五色石修补坍塌的天穹,砍断巨大鳌鱼的四足重建支撑天地的四根柱子(上文提到,在子弹库帛书中,支撑四极的是四棵巨大的树木),杀死兴风作浪的黑龙制止了洪水,又用芦灰清除了大地上的积水。经过这一番艰苦卓绝的重建工作,终于重新恢复了宇宙的秩序,天地归位,四时顺序,风调雨顺,野兽怪鸟逃窜,天下苍生重新安居乐业。女娲补天的故事,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为惊天动地的壮举,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传颂不绝。
  在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世界秩序之所以陷入混乱,可能是由于苍生的堕落,可能是因为邪恶之神的蓄意破坏,但也可能是由于某种自然的原因。在上面提到的帛书神话中,就是由于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的自然原因,而导致宇宙秩序的毁坏。在《淮南子•览冥训》的女娲补天神话中,则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宇宙秩序的毁坏。但是,在《淮南子》的另一篇《天文训》中,则提到由于共工与天帝争夺帝位,因为打不过天帝而一怒之下撞翻了支撑苍穹的不周山,才引起天崩地坼,导致了宇宙秩序的毁坏。这就是著名的共工触不周山神话。但是,《淮南子》一书尽管既提到女娲补天,也提到共工触不周山,却并没有把两个故事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淮南子》并未明言是因为共工捣乱了天地秩序,然后才有女娲炼石补天。只是到了东汉时期的学者王充,才在其《论衡》一书中将共工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直接联系起来。关于共工,下文详述。
  女娲补天的神话雄伟壮阔,因此影响深远,后来的一些民间习俗,就被归因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比如说,宋代以每年的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摊煎饼,把煎饼铺到屋顶上,称为“补天穿”,据说这种风俗就是从女娲补天流传下来的。另外,有些地方,人家每到二月二这天要用草木灰在院子里撒成粮囤的样子,称为“打灰囤”,据说这种风俗也是由女娲用芦灰止洪水演变而来的。
  
  兄妹婚
  
  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后来演变为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发现于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写卷残本,在唐代已经广为流传,直到现在仍广为流传民间。故事的大义是说,最初浑沌初开的时候,大地上渺无人迹,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人,有的故事说是因为洪水泛滥,灭绝了人类,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个。两人为了重续人烟,于是只好顾不得羞耻,也顾不得伦常,费了好多周折,比如说从两座山头往下滚磨盘,磨盘最后合到了一起,从山的两侧烧火升烟,最后两股烟缠绕到了一起……,最后获得天意认可,兄妹结为夫妻,其后儿孙世代繁衍,才有了这世上绵绵人烟。这个故事中提到洪水泛滥灭绝人烟,然后仅剩的一对兄妹或者夫妻重新繁衍人类,很容易让人想起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的古巴比伦史诗,与此类似的洪水故事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能发现。这一现象引起了神话学家的极大兴趣,因此成为国际神话学界和民俗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当然,在其他民族的此类神话中,主人公不是伏羲和女娲,这说明,洪水之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神话,很可能不是中国本土的原产,而可能是外来的洪水后人类重新繁衍的故事和中国本土固有的伏羲、女娲神话相互嫁接的结果。根据唐人李冗《独异志》一书的记载,这个故事是用来解释为什么婚礼仪式上新娘子要用扇子遮住脸(相当于后来新娘子的红盖头),据说这是因为当年女娲不得不嫁给哥哥伏羲时,因为害羞而不得不用草遮住脸庞。显然,伏羲女娲兄妹混故事就是古人们为了解释婚姻习俗而编造出来的。
  因为这个故事把婚姻习俗的起源追溯到伏羲女娲,所以原本的创世之神伏羲、女娲又变成了婚姻神。这样难怪,伏羲、女娲在创世神话中原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一男一女,一阴一阳,创世任务完成后,功成身退的伏羲女娲转型成为主持婚姻大事的月老、红娘也是顺理成章。
  关于女娲,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即女娲用黄泥巴造人,一开始是一个一个地捏,但后来觉得这样施工太慢,于是就改进方法,用一根绳子蘸着泥浆使劲甩,甩出来的泥点子就变成了人。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但这个故事现在已经妇孺皆知,但在古代,远没有兄妹结婚的故事影响大。
  
  
  人首龙身
  
  很多古书中都提到,伏羲、女娲的样子生的古怪,都是人首龙身,汉代画像石中经常见到伏羲、女娲的形象,也都是画成人首龙身的样子。到了后来的兄妹婚故事中,因为伏羲、女娲变成了人间的兄妹或者夫妻,龙蛇之身的形象就不多见了,但在南北朝时期的敦煌残卷中还提到,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穿着龙衣飞升到了天上,可见仍残留着龙身的痕迹。
  那么,伏羲、女娲这一对创世之神为什么会被古人想象成为这番怪异的形象呢?
  这是由于伏羲女娲的原型就是龙,但不是地上或者水中的龙,而是天上的龙,即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四象之一的东方苍龙,而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则与上古时期的龙星纪时制度有关。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首龙身的神出了伏羲、女娲,还有前面提到的共工、句龙、相柳等,而这些人首龙身之神都与龙星纪时有关。
  简单地讲,龙星纪时制度就是根据苍龙七宿运行的方位和出没的周期确定季节和农时的习俗。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天文学将赤道附近的群星分为二十八组,成为二十八宿,因为地球公转的缘故,群星一周年绕天一周,因此就可以根据某个星宿在不同时候所在的方位或者根据在某一个特定方位出现的不同的星宿,判断时节和月份。二十八宿又按照四方分为四象,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其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的东方苍龙特别为古人所关注。这是因为在上古时期,东方苍龙的升沉运行恰好将四方和四时天衣无缝地配合起来,也就是说,苍龙在春天黄昏升起在东方天际,在夏天黄昏高悬于南方天空,在秋天黄昏开始向西方天际坠落,到了冬天黄昏则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而无法看见了,因此,古人们就可以方便而直观地根据对龙星方位的观察而判断季节和农时,这一点一目了然,因此对于古人来说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先秦典籍中,关于这一点留下了丰富的记载,最系统的记载当属《周易》,《周易》第一卦乾卦的爻辞都提到龙,即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共六条龙,这六条龙其实就是表示一年中六个特殊时间点的龙星。初九,潜龙勿用,指的是冬天的龙星,冬天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了,故无用;初二,见龙在田,指初春的龙星,在黄昏时刚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来;九三与龙星无关,撇开不谈;九四,或跃在渊,指四月份春夏之交的龙星,在黄昏时已经摆脱地平线整体跃升上了东南方的天空,因为在古人世界观中,“地不满于东南”,所以称东南方为“渊”;九五,飞龙在天,指夏天的龙星,这时候龙星已经升到了最高点,黄昏时分,这条璀璨的巨龙蜿蜒横亘于南方夜空,十分壮观;上九,亢龙有悔,指夏秋之交的龙星,龙星在夏天升到最高点之后,到了这个时候,开始掉头向下,朝西方地平线坠去,《诗经•豳风•七月》所谓“七月流火”也是指这个时候的龙星,火就是苍龙七宿中的大火星;用九,见群龙无首,指的是秋冬之交的龙星,这时候龙星最前面的角宿,已经潜入西北方的地平线下看不见了,此时,龙星环绕周天一圈,完成了一年的旅程,意味着农时已尽,五谷归仓,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周易•乾卦》对于龙星运行的系统观察和记录,表明古人对于龙星运行规律的熟稔和重视。
  伏羲的原形就是龙星,因为龙在《周易》中地位如此显赫,所以《易传》所谓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造八卦的说法,大概就是因此而来的。
  至于古人为什么把东方七宿命名为龙星,也与龙星与四时之间的关系有关。龙字原本可能是对包括蛇、两栖类爬虫、昆虫等动物的通称,这类动物大都有冬蛰的习性,每到春天,当春雷初震,东方送暖,这类动物就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这成为惊蛰,惊蛰节气就是由此而来的。在上古时期,昆虫惊蛰之时,正是东方七宿升起之际,因此,东方七宿就因其象征昆虫惊蛰而被顺理成章地称为龙星了。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农历二月二大概是惊蛰前后,而惊蛰节因此又被称为升龙节,按照风俗,这天要吃面条,说是龙须面,这天的女儿家不能动针缝补,说是怕扎了龙的眼睛。
  以上我们简单地叙述了古代龙星纪时制度,是为了说明伏羲、女娲龙身之躯的来历。《山海经》一书中对于龙星的运行也有非常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与《周易》不同的是,《山海经》还为不同时节、不同方位的龙星起了各自不同的名字并根据其各自所象征的不同时间而赋予它们以不同的故事。正是《山海经》透露了伏羲、女娲和龙星的关系。有的古书说,伏羲是雷神,有的书则说,伏羲是他的母亲华胥在雷泽游玩时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胎孕育的。《山海经》记载,在东方有雷泽,雷泽中住着雷神,只要敲击雷神的肚子,天就会打雷。又说,雷神名字叫夔,长得是牛形,但在别的书中却明明说,夔是龙形,称为夔龙。这个居于雷泽的龙形雷神,自然就是伏羲。雷神伏羲之所以一定要住在东方,这是因为东方,对应于春天,正是春雷始发的季节。伏羲,就是春天的龙星。
  在《山海经》中,女娲出现在西方,而西方对应于秋天,尽管《山海经》没有线索能够证明女娲与龙星的关系,但在众多的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并且总是一个手持圆规,一个手持矩尺,而在《淮南子》等书中说得很明白,在古代宇宙观中,圆规象征春天和东方,矩尺象征秋天和西方。尤其是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交尾图绢画,手持规和矩并挽手交尾的伏羲、女娲就出现在二十八宿的星空背景中,更足以表明伏羲、女娲与龙星和春、秋两季的关系。
  总之,因为伏羲和女娲的原型分别是春天的龙星和秋天的龙星,并分别象征春天和秋天,因此,在神话中,伏羲女娲就获得了人首龙身的神奇形象了。龙身表明其与龙星的关系,而人首则表明他们是具有人格的神。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帛书中创世神话的内涵了。伏羲女娲首先出世,开辟原始浑沌,伏羲女娲又被称为泰古二皇,其实就是春、秋二时的象征,人类对于季节的设置,最初是把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半年,后来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物候和天文现象的认识的深入,进一步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神话中,就变成了伏羲、女娲生于了四个孩子,分主四方和四时,随着人们对时间和空间划分的逐渐细密,宇宙的秩序也最终得以建立。这也就是《易传》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创世神话讲述的是原始浑沌的开辟和宇宙秩序的建立,我们前面说过,宇宙秩序主要体现于时间和空间秩序,由于龙星纪时对于华夏上古农耕文化观象授时、循天施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龙星就成为华夏先民认识大自然的时间节律和空间方位的基本依据,所以也就成为宇宙秩序的重要象征,因此,龙以及龙身人首之神就在华夏创世神话和宇宙神话中就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龙甚至成为中国帝王的标志和华夏民族的图腾。下面我们对华夏神话中的龙以及人首龙身诸神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原载起点中文网·神话wiki:http://www.qidian.com/Wiki/Legend/DisplayLabel.aspx?labelcode=1)

  

Link URL: http://liuzongdi.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79938&PostID=15314958&idWriter=0&Key=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