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孝感地名得名的由来
[打印本页]
作者:
杨卓
时间:
2009-6-6 09:54
标题:
关于孝感地名得名的由来
关于孝感地名得名的由来
东 汉 灵 帝 出“ 孝 子”
公元167年,东汉灵帝刘宏登位,这个才12岁的小孩岂能治理天下?一任听凭宦官张让,赵忠、曹节等人的摆布,把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政治腐败不堪。天下百姓群雄,实在不能容忍这些骟了阳物的家伙骑在头上作威作福,于是揭竿起义。规模最大的,要数张角在山东青州等地发动的黄巾起义。义军同时也遭到了东汉王朝军队的血腥镇压,被屠杀的农民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人祸又遇天灾,百姓简直无法过活,有的地方甚至屡屡发生人吃人的惨剧。《通史》载云:“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著名的孝子董永,十四岁就挣扎在这兵灾战乱、百年大旱的死亡线上,为了生存,小小年纪,就随父离开了山东青州府千乘县(今博兴县)董家庄,而外出逃难。这董永的确命苦,初出娘怀,其母便产后而亡,从小父子俩便相依为命。这次逃难,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沿门乞讨,历尽了千辛万苦,不觉过了两年,才从渤海岸边的千乘,辗转流离,来到了中原腹地的安陆(孝感古称安陆县)。
这一天,董父饿昏倒地。董永手足无措、惊慌忙乱的哭喊声,惊动了路边村庄一户善良的汤姓父女,连忙从家中端来了开水、剩饭,将董父救醒过来。董永也吃了一节焦湖莲藕(此藕九孔,后为宫廷贡品)倍添精神。
当汤姓父女得知他们是落难来此的异乡人,又见父子俩蓬头垢面、破衣烂衫、面黄肌瘦的,实在可怜,顿生恻隐之心。便说:“我这湾地处王母湖滨,名叫汤家老屋,辖属湖广江夏的安陆县。你们看:此处稻浪翻滚,绿树成荫,远处湖水茫茫,莲荷飘香,是个谋生的好地方。前面有座寒窑,若不嫌弃,我愿帮衬你们在此安家落户,岂不强似终日无着落的到处流离奔波”。临危望救,求之不得的董永父子一听此言,感动得连声道谢。在热心的汤姓父女及其左邻右舍的帮衬之下,寒窑里平添了锅碗瓢盆、破被旧床,锄头铁锨等日常应用之物。也是合该天无绝路之人,饿倒此地的机缘巧合,使董永父子从此便落藉定居于此。此时已是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188年)。
董永自幼与父相依为命,逃亡中又患难与共,感激父亲含莘茹苦中将他抚大,因此十分孝敬父亲。父亲下田劳作,他就外出砍柴摸鱼,为父分忧。父亲收工回窑,他的热饭、热菜、热水便端至面前,让父亲享受天伦之乐。父子二人起早贪黑,勤扒苦做,总算勉强糊口。一次董父饭后发现,董永站在灶边捧着一碗菜汤正呼呼地喝着,不觉老泪纵横,哽声说道:“你也不可只顾孝顺为父,不顾自己啊”!
光阴似箭,一晃过了两年。这年冬天,董永从田里回来,刚刚做好饭菜,便见父亲被人背进窑来。父亲脸色苍白,不能说话,双手抚胸,大口地喘着粗气。积劳成疾的董父从此一病不起。两个月来,董永虽然床前百般殷勤照料,汤药精心侍侯,可董父依然不见好转。最后,手抚孤儿,瞪着一双凹陷的大眼,不甘地撒手西去了。
董永抚尸嚎啕痛哭之余,陡然想到父亲的后事安排:“我纵然苦一辈子,也不可一领被席卷着父亲,抛尸异乡野外啊!必须入乡随俗,披麻戴孝地抚着父亲的棺木下葬才是。可自己身居寒窑,一贫如洗,父亲医病又债台高筑,本就身无分文,何来银两治丧呢?虽然汤家父女已去发动乡亲资助,我岂忍心拖累他们呢”董永苦思一夜,终于想出一条救急之策。
翌日清晨,董永拜见了当地首富裴员外,泣求日:“小人家父不幸去世,无力安葬,特来卖身为奴,望员外成全。”裴员外仔细打量董永,见他年轻有力,忠厚老实,暗忖此事划算。于是答应了董永的请求:一小块阴地葬父,五十两银子购置棺木和丧葬之物,自愿为奴抵债三年。当下,董永写下卖身文约,取了五十两银子回转寒窑。汤家父女见事已至此,也不好再埋怨董永,忙叫乡亲们一起张罗着把董父安葬入土。
自此,董永便被乡人视为孝子,他行孝和卖身葬父的事迹也在安陆县内广为流传。
“董永卖身葬父”,这本是发生在当时当地较有影响的事件,人们为了满足善良美好的愿望,就加以神化和渲染,这一事件便编成了传奇故事。
传说,董永人间行孝一事感动了天庭。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在灵霄宝殿之上,听到群仙赞口不绝地议论此事时,也说:“董永真是难得的大孝子”!七仙女从旁听得,便动了春心,背着父皇和母后,偷偷溜下凡间,挡在董永当日进裴府赶工的道上,逼着当地土地神化作槐荫大树,开口讲话作媒。忠厚的董永哪知是仙女作法,见树为媒,以为是天意难违,同时又被美貌七仙女的至诚所打动,便欣然应允,在槐荫大树下拜了天地,请来乡邻庆贺,入了“寒窑洞房”。
第二天,为了早日抵清债务,七仙女便陪董永来到裴府赶工。不料裴员外见后便责董永“不守文约,首日就无端旷工”。当得知昨日便是董永与眼前的美女成婚之日,又有意为难七仙女:“既是前来赶工抵债,你有何能”?七仙女答:“我会纺纱织锦”!“那好,你若一夜能够织出十匹锦缎,我便退还文约,一笔勾销三年的为奴之期,否则,要么夫妻终身为奴,要么你就拿人来抵债,让你媳妇配我为妾”!不料七仙女却满口应承。董永暗暗叫苦不迭:“纵是天仙,一夜也难以完成啊”!
董永无计可施,回窑便蒙头大睡,梦中求神相助。是夜,月朗星明之际,七仙女取出怀中的宝物,召来了天宫的六位仙姐,连夜帮她织成了十匹锦缎。天刚破晓,董永醒来,一见这五彩缤纷、霞光闪亮的彩缎,数了一数,惊喜万分地说:“一夜竟织成如此漂亮的十匹彩缎,娘子真乃神仙下凡啊”!
裴员外一见这光彩夺目的十匹彩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只好退还卖身文约,还了董永夫妇的自由之身。裴财主为了巴结官府,便取出其中八匹赠送安陆县令。恰逢汉灵帝南巡路过安陆,为求升迁,安陆县令又取出其中的五匹转献给汉灵帝。汉灵帝及其随员可是识货之人,得此价值连城之物,当然要追向此物来历,于是便牵出了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天仙配凡夫的事来。
汉灵帝此时人过中年,颇通朝政,治国有方,听知此事以后,感慨地说:“董永的孝行真是难得,这可是孝感动天啊”!为了倡导天下行孝之风,对董永御赐宅院,诏旌门第,敕授董永入朝为官。虽然董永力辞不受,既未搬出寒窑,又未出仕为官,却天上人间都知道他是非常“难得的大孝子”。
至于有关我们孝感地名得名的由来,就还得再讲一个故事。
五 代 后 唐 改“孝 感”
公元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建立梁朝,自立为帝,史称后梁。从此,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23年,李存勖灭了后梁,自封唐庄宗,定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
这李存勖可不是个好皇帝。《中国通史》评价他“是一个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的皇帝”;而且“横征暴敛,大肆搜刮”。他的“贪得无厌”,是想囊括天下奇珍异宝;他的“穷奢极欲”极想遍尝人间美味佳肴。可是他却很讲孝心,对祖母的孝心尤甚(此时祖父已故)。一方面,皇帝基业是祖父李国昌打下来的;另一方面,兵荒马乱的年头是亏祖母将他抚养成人的。所以唐庄宗将搜刮而来的奇珍异宝、美味佳肴,常常与祖母分享。
公元924年,即后唐同光二年的元宵灯会观灯之前,李存勖与皇祖母共进晚膳。膳后,皇祖母指着碗中说:“这米粒细长透明,松而未散,粘而不结,米饭香软可口,太好吃了,你是从哪儿弄来的”?李存勖有意不答,却令随从端来一盘形似切糕的副食,指道:“请祖母再品尝这个吧”!皇祖母从盘中拈出一块,仔细瞅了瞅说:“这不是芝麻、面粉、白糖、花生仁、瓜子仁拌做的吗?怎么切工这么精细啊”!放入口中一嚼,连说:“好吃,好吃,色、香、甜、薄、脆、酥俱全,这么好吃的糕点,是哪儿来的呀”?
李存勖不慌不忙地答道:“这米饭,这糕点,是特意孝敬皇祖母您的。这米,叫太子米,听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南巡途经牛迹山(现孝昌县邹岗镇内),吃过后给取的名。这糕叫麻糖,是人间少有的佳品,‘形同玉梳薄如璧,色如银霜甜似蜜’,产自一个叫八埠口的地方。这两样是孙儿从一个叫‘孝昌’县的地方弄来的”。
李存勖一边说,一边察颜观色,本想得到皇祖母的夸奖,不想皇祖母却阴沉着脸,问道:“什么?你说那县名叫孝昌县?孝昌、李国昌,那不与你祖父同名么?岂有此理?!养儿不记祖,不如养猪狗!这孝昌的县名,一定得改改!现在就改!马上就改!!不过,这两样东西好吃,以后每年得给我送点来(太子米、麻糖自此成了宫廷贡品)!
李存勖一脸尴尬地退出后宫,也无心去赏元宵灯会,连夜召集大臣金殿议事。别说是一年难得的元宵佳节之夜,就是平时,也少有晚上入朝的时候。大臣们心不知底,一个个提心吊胆。当得知今夜是皇上遵祖母懿旨,为避皇祖李国昌的名讳,专议更改“孝昌”县名之事,方才放下心来。
怎么改?朝臣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个孝字不能改!大孝为忠君,中孝为事国,小孝为敬亲,人岂能无孝”!?有的进一步陈述:“孝为百善之首。所有的善举,都来自其人无私之孝,凡有孝德之人,出仕能为贤臣好官,持家能为孝子慈父,交友能磊落光明,临危能舍生亡死……。总之,孝能立身、传家、治国、安邦。这个孝字不能改!”众议纷纷好久,可名还是没有议出来。最后史官讲了一个“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后,说:“我看就改名孝感吧,取‘孝感动天’之意”。李存勖终于露出了笑脸:“这样改好,既未犯皇祖之讳,又不致董永行孝的典故在县名上埋没”。
从此,“孝昌”改为“孝感”此县名沿袭至今一千多年了。
作者:
希望在身边
时间:
2009-6-6 15:59
关于“孝感”的由来我听过一些!董永的故事,可是流传很广的!
作者:
指尖冰凉
时间:
2009-10-7 23:20
那是 这样美丽的传说 经久不衰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