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家乡文化——张俊 汉专10802 200801100
[打印本页]
作者:
玉昌
时间:
2009-6-5 18:18
标题:
家乡文化——张俊 汉专10802 200801100
龙船调
湖北省最西部的利川市柏杨坝以一首《龙船调》唱出了土家族的田园美景,诉说着古朴的土家风情。《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歌词通俗又洗炼,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摆手舞
摆手舞简介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土家族过“赶年”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舍巴日“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摆手舞分类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湖南龙山马蹄寨的大摆手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远近驰名,辐射面广,上至鄂西、川东,下至永顺、保靖、大庸、桑植,热衷于摆手活动的土家人,以及客商小贩、杂技艺人等界时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人,遂成为湘、鄂、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民族盛会。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界时,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摆手舞节拍
开始:拜火
1、团圆手(四次):团圆手---向右展翅---击掌两次
2、车轮手(二次):车轮两圈---团圆手两次---展翅两次------------ 过门:展翅两次
3、抖格子(四次):抖四拍---团圆手四拍---揣荷包(右-左-蹲)------------ 过门:展翅两次
4、拜观音(四次):拜四拍---跳拜---蹲拜---展翅两次(手不收回)---跳拜一次
5、双摆(八次):前12拍不动---左三拍---右三拍---绕三拍---双手前后拉三拍
6、缠腰(三次):上三拍---下三拍---缠三拍---起三拍。其中缠两次后一次走六拍-----过门:展翅两次
7、大团圆手(八次):团圆手四拍---上打右手四拍---斗牛手八拍(右-左-右)---------过门:拍手八次
8、打浪(四次):1、2拍打左手---3、4、5拍绕"∞"---6拍停---7、8拍斗牛手
9、舍巴:团火----结束
利川三绝
利川三绝简介
利川是民间艺术的海洋,该市的利川灯歌、利川小曲、肉连响久传不衰,成为土家民族文化的品牌,被誉为利川三绝。
利川灯歌
利川灯歌是利川柏杨一带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灯歌形式。表演时划地为台乐队一般由五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们或随船飞旋起舞,或随船踏歌,翩跹进退,群众喝彩者有之,唱和者有之,鞭炮声、鼓乐声此起彼伏,情景十分热烈。
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的演出传统方式有二:一为拉场子的“唱曲儿”,二为坐堂演出的“唱雅曲”。利川小曲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有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教育性、娱乐性、简朴性等特色,对研究土家族民族文化更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肉连响
土家绝技肉连响舞蹈是根据旧时“泥神道”演变而来的,源自社会的最底层。解放前,乞讨者将稀泥涂在裸露的身上,手舞足蹈,沿街沿门拍打,迫使主人施舍,俗称“泥神道”。20世纪80年代,利川文化馆工作者与“泥神道”传承人吴修富等人,对传统的“泥神道”进行挖掘加工整理,并配上“莲花闹”的曲调,辅以锣鼓点子,演绎成现在的群体健身舞——肉连响。
土家肉连响与利川灯歌、利川小曲一起,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三绝”。肉连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土家族的“绝舞”,表演者用手掌拍击人体裸露的头、肩、臂、肘、胸、肋、腰、胯、腿、踝、足等部位,口内以舌颤动发声击节,其拍打的动作和部位类似民间舞蹈打“连厢”,又称“肉连厢”。“肉连响”表演者多为男性,伴随着凝重而铿锵的击鼓声,舞者尽情表演。节奏明快,表演滑稽诙谐,娱乐性强。
[
本帖最后由 玉昌 于 2009-6-7 12:25 编辑
]
作者:
希望在身边
时间:
2009-6-6 15:50
怎么就这么一点啊?既然是你家乡的文化,就应该多介绍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