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客家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媛媛
时间:
2009-6-1 17:23
标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客家记忆》
文章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09年06月01日
日前,河源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通过1个月的时间,深入五县一区基层调研,撰写了万余字的《留住客家记忆——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书记陈建华的充分肯定。
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并对河源市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宣传推介、营造氛围;普查建档、摸清家底;加强保护、鼓励传承;建章立制、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多元筹资;合理开发、培育亮点"等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源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客家古邑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然而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河源市大多数非物质遗产的生存环境恶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经意间消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为此,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定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于今年4月开始深入到河源市五县一区,通过视察、走访、座谈和查询历史资料等方式,对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了调研,最终形成了万余字的《留住客家记忆》调研报告。
陈建华阅读《留住客家记忆》调研报告后,对该报告给予充分肯定。他在批示中说,该调研报告比较全面、翔实地反映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提出的建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还要求文化部门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
延伸阅读
河源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存正处于曲终人散边沿,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客家记忆,调研报告建议
健全保护传承机制开发"非遗"价值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撰写的《留住客家记忆》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河源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也面临着后继乏人、资金匮乏等窘境。调研报告提出,要建立传承人保护激励机制,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以保护传承促进开发,以开发实现更好保护传承,留住客家记忆。
现状:传承后继乏人保护资金匮乏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发现,能演奏堪称古乐瑰宝——和平泥鸡现存完整曲目的只有1人,但已70多岁了。曾享誉粤东的阳明纸制作在2005年已停止,现掌握制作技艺的也仅有几个花甲老人,且都没有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多散存或流传于民间,主要是依赖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延续和传承。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发现,河源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多属民间艺人自发行为,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河源市普查出的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除客家山歌、紫金花朝戏、连平忠信花灯、龙川杂技等少数项目外,大多数项目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正处于曲终人散、人亡艺绝的边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原因: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
是什么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呢?调研报告指出,由于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重经济轻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不到位,甚至出现缺位的情况,导致全社会保护意识淡薄;由于保护机制的缺失,现在年轻一代认为传统工艺技艺解决不了生活出路问题,也不愿意学习传承;许多传承人生活非常窘迫,忙于日常生计,而荒废了工艺技艺;建立传承基地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载体,但河源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花朝戏确定紫金花朝戏剧团为传承基地外,其他的项目都没有规划建设传承基地。
建议:加强保护鼓励传承市场运作
调研报告提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建议。调研报告指出,要建立河源市民间艺术家、优秀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命名、表彰、奖励制度,鼓励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设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助金",改善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的生存状况;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从基础教育着手,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乡土教材。充分发挥专业剧团的作用,尽快制定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保护传承管理办法",研究制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等规章制度,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通盘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拟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创建"客家文化(河源)生态保护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的良性、长效投入机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基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调研报告还指出,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获得必要的经济回报,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年青人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调研报告提出,要做大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项目、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发挥旅游景区和全市各大小商店展示、交易民间艺术作品的功能,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河源日报 记者曾文源)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6-1 17:24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