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瑞典〕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 of Mass Communication).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1页。
[3] 以香农-韦弗模式为代表的单线传播模式,很快就在传播学领域受到了批评,受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言语周圈模式理论的启发,在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传播学领域兴起了一种强调传播中的反馈(feedback)的环形传播模式,认为信息的发送者在发送信息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来自传播过程本身以及信息接收者的反馈信息的影响,因而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信息;同时,信息接收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也充当了发送者的角色。这样一种模式,被认为是更加完整地描绘了传播的过程——参看:Winfried Noth. 1990. Handbook of Semiotics, 176-180.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4] 这一过程,按照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关于口头交流的功能的阐释来说明,或许更为恰当。雅各布森认为,在口头交流过程中,是“发信人”(addresser)把“消息”(message)发送给“收信人”(addressee),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能够为收信人所捕捉的“语境”(context),要有一套对发信人和收信人双方来说完全一致或至少部分一致的“语码”(code),还要有一种能够让交流双方处于交流状态的“接触”(contact)。这六种因素共同参与、并以不同的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交流——参看:Winfried Noth. 1990. Handbook of Semiotics, 185-187.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