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传统曲艺有听众没传人 天津时调何处觅知音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10 00:28 标题: 传统曲艺有听众没传人 天津时调何处觅知音
传统曲艺有听众没传人 天津时调何处觅知音
--------------------------------------------------------------------------------
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8-10-9 10:50:58
简要内容:连日来,快报报道了津门两大法鼓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生存发展依旧处于窘境中的现实。专家表示,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以实物为载体的文物更加珍贵,因为,一旦传承人离世,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永远不复存在。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人民网·天津视窗10月9日电:连日来,快报报道了津门两大法鼓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生存发展依旧处于窘境中的现实。专家表示,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以实物为载体的文物更加珍贵,因为,一旦传承人离世,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永远不复存在。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与第二批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津门法鼓一样,作为本市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天津时调、京东大鼓也一直在逆境中求生存,仅靠一群民间艺人和曲艺爱好者支持,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只能无奈面对逐渐被人们遗忘的现实。
在鼓楼的淘宝轩茶楼里,记者见到这样一幅场景:斑驳的墙壁、昏暗的灯光、燥热的空气,到处充溢着怀旧的气息。台上,一名穿着绒质旗袍的女演员,在大三弦的伴奏下卖力地唱着天津时调的经典曲目《摔西瓜》。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观众,他们一边品茶一边打着拍子,细细品味。仔细一看,这些观众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逢有时调演出,他们场场必到,花5元、10元买张门票,叫上一壶茶,一听就是一下午。在老一辈曲艺爱好者的心目中,天津时调是永世不衰的经典,但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时调更像是一个新名词,根本不知其为何物。
民间力量挽救濒危曲种
近年来,随着娱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流行歌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而难学难唱的天津时调逐渐被人们遗忘。《津门曲坛》杂志的主编王小军女士是一名忠实的曲艺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利用民间力量挽救天津濒危曲种。2004年4月,她与十几名退休“曲迷”、票友自掏腰包,办起了季刊《津门曲坛》,每期发行约1500册,主要是在圈内赠阅或只收成本费。杂志还与群众文化馆合作,主办了《名家讲坛》系列公益讲座,向群众介绍和宣传戏曲曲艺知识。
作为一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钢铁卫士”,王小军对天津时调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她坦言,目前,天津时调、京东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申遗”成功,却依然没有资金赞助的尴尬。王小军说,2006年,市文化局与曲艺爱好者联系,要为天津时调和京东大鼓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他们备受鼓舞,心想着这下子不愁资金、政策支持了。可是申请成功后,资金还是没有着落。“最大问题是缺少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王小军说,“其实,天津市的曲艺氛围就全国来说算是好的,我们表演团体多、茶馆多、观众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长期以来,曲艺的宣传弘扬只能由我们这些热心票友‘孤军奋战’,实在是势单力薄。”
曲高和寡时调难觅传承人
“现在,天津时调和京东大鼓这些濒危曲艺形式,主要还是靠我们这些热心票友自己来搞。就拿天津时调来说,专业表演艺术家只有3位。尽管曲坛上还活跃着一批非专业表演者,如杜秀荷、杨秉凤,但他们都是中老年人,年轻的传承人是少之又少。”王小军认为,天津时调传承者之所以数量稀少且呈现老龄化,主要是因为这种曲艺形式对表演者嗓音的要求高、难学唱。而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天津时调为何物,更别提喜爱和学习了。
不仅仅是学唱,要想将天津时调传承下去,对曲谱的整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据介绍,现在对曲谱的整理都是一些曲艺爱好者在义务帮忙,但这是一项系统、庞大且需要专业人员长期从事的工作,绝不是靠几个志愿者就能办成的,需要文化部门的帮助和扶持。“我们为天津时调宣传了这么多,努力了这么多,而流传下去的关键在于要有有天赋的年轻人投身到这项表演艺术之中。吸引人才和繁荣时调互为条件,也互相促进。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形成良性循环。天津这么好的曲艺氛围,不好好利用实在是浪费。”
新闻链接
《雄浑津门法鼓,期待音永传》后续
天津时调以天津方言为基础,源于下层社会流行的民歌、小调。时调因字行腔、节拍一板一眼,常以对唱的形式出现,腔调豪放,演唱时爽朗泼辣,不拘谨滞涩,很能表达天津人的性格和情感。
旧时,时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仅流传在民间的街头里巷。清末民初,时调已在天津盛行,并出了不少民间艺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杨开泰。20世纪初,随着曲艺在茶园、茶楼演出的兴盛,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的时调女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时调进行了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天津广播曲艺团邀请曲艺工作者对时调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定名为天津时调。(韩爱青 张博 齐琦)
作者: 张礼敏 时间: 2008-10-10 10:25
呼呼。。。。天津民间艺术也这么惨啊,唉。。。。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