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刘秀丽】少数民族文身(文面)的人类学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5-24 10:00     标题: 【刘秀丽】少数民族文身(文面)的人类学意义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有文身、文面的习俗。而文身(文面)图案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和民族文化,体现了人类一种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这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人类历史和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饰,即指人类直接在自己的身体上进行装饰。体饰曾被认为是“装饰艺术中最重要、最普遍也是最能揭示装饰艺术本质规定性的一种”。体饰之俗历史悠久,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不同的记载,直到现代,在一些民族中仍有体饰的习俗流行。体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及在此过程中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成熟。
少数民族缘何钟情文身(文面)

文身的原意为“刺染”,指直接用某种工具在人体皮肤上,刺划出各种纹样的图案,再染青灰、墨色染料使其渗入皮下,待伤口愈合之后,青灰色的墨纹即保留在皮肤上。文身(文面)在傣、黎、苗、壮、佤、怒、独龙、德昂、布朗、基诺、高山、白等族中均有存在。

文身(文面)习俗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伤害。文身(文面)之俗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中谈到“(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云:“(哀牢)种人皆刻画其身,像龙文”。 这些记载也道出了文身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了在生活中避免野兽的伤害。人通过纹饰而妆扮成水族,以求得真正的水族成员的“认同”而避免被伤害。

文身(文面)的另外一个原因即为求得祖灵的承认。在傣、基诺、黎等民族中,文身具有与祖先认同的功能,只有文身(文面),死后祖先才相认,不文则不相认。

此外,文身(文面)习俗的产生也包含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一些民族想通过不同的文身图案来表达他们对平安、勇武、好运、健康等的追求。于是通过文身的方式在自己的身体上刻下永恒的铭言,寄托一种美好的祝愿。如傣、白等民族通过文狮、龙等图案以示高贵;文牛王和咒语,以求健康;文虎、猪大王等以求平安。
文身(文面)习俗有着丰富的人类学意义

文身不仅反映一个人、一个民族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而且还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以及亲属、婚姻关系、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容。

文身是人类用来装饰自己的一种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自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就不曾中断过。许多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朝夕相处中,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他们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文在身体上,感受着同一个族群内的人才可以体会到的美感和愉悦。

文身亦反映出某一民族的图腾崇拜。自古以来,不同民族、不同支系和部落的文身图案各不相同,且不能通用。表示他们或远或近的亲属关系。这也是原始先民“万物有灵”、“天人同构”的心理的一种反映。

文身还可反映出少数民族青年的婚恋状况。在一些民族中,人们把文身图案是否清晰和美丽与文身者本人的勇敢或美丽相联系,进而影响文身者的婚恋、乃至终身幸福。

在某些民族中,文身曾被用作检验男子是否勇敢和承受痛苦能力的一种手段。文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残酷艺术,纹刺过程中要忍受巨大痛苦,所以这也就成了男子是否勇敢、有忍耐力的一种表现。而人们一旦经受住了文身的痛苦,将他们所崇奉的图案刻在自己身上以后,他们的心理也会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身上文了“刀枪不入”的图案或符号之后,他们会由此而变得不畏艰险、勇猛无常。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就像民族服饰被喻为“无字的史书”一样,文身习俗也可作为一种“符号”有其所指和能指,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去认识某一特定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状况,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一份宝贵资料。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