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年毛泽东“游学”娄底考(续) [打印本页]

作者: 曾有幸    时间: 2024-9-5 23:36     标题: 青年毛泽东“游学”娄底考(续)


    毛主席1917年暑假(历六月上、中旬)与同学肖旭东别名肖子升后改名叫肖瑜)乡人,一道到伏口来过。那年,毛主席已是一师四年级学生肖旭东当时已在一师毕业(比我们快两年),在长沙市楚小学教书因为的文学很好,肖旭东的文学也很好,所以两人约好伴而游,从长沙出发,经宁乡往雷鸣洞、伏口走的。这种动,当时叫做“游学”,的是考察民情、风俗。据我所知,毛主席有许多宁乡同学,比较有关系的有后来在井山革命根据地搞过政治工作的何叔衡同志。何叔衡同志是一师讲习班的学生,家住宁乡七里山龙田那里(属黄材),可能毛主席到过他家里,然后才进入安化的,因为龙田过来就是安化的雷鸣洞了。
毛主在雷洞那里有个同学叫肖(别名肖和),肖在一师读书时写字、画花都著名的毛主席在肖和畅家里住过了一夜,然后再经仙洞、白鹞、到伏口。
毛主席和肖旭东到达我家时快中午了,在休息时的闲谈中,他们告诉我和卓雄(我的弟弟,一师十五班学生),们是从肖和并说他们雷鸣洞,洞内很宽,他们从前未见到过的。又说,安化山多,从肖和畅家到我们伏口,他们翻了条岭。
他们还说,他们到了伏口以后,到了伏口街上的罗宗(即罗耻迂,一二班的学生)家。罗宗翰当时不在家出去
到我家息了下以后,我和卓雄还带毛席与肖旭去看了我家的六条香(用水带动做迷信香用的工具),时也是机械的,所以带他们去看了然后,大家一道吃中饭。吃饭的时,罗宗来了,也一道吃了饭
我们毛主席和肖东住宿,他们说要赶到安化去,不住了。他们我们安化有什么宿学,我们给他们介几个。如后乡溪人夏德渥(别名夏伯,著默芥文集),(蓉山下)人陈璟梅(别号陈初,遂园文集)等人。
他们走的时候,我、卓雄、罗宗三人一同送他直送到半排上的乐善亭。
在乐亭,有一用红写的长对子,贴在殿中两边子上。对联是这样的
刘为兄,张为,兄弟们,分君分异姓结肉;
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
殿外过背后处,还有一些石记载了清咸丰时代安化前后九乡农民攻打县城后写的禁,如禁止甲书坐轿下乡收粮税,改各地派户首送粮等等。毛主肖旭东看对联,也看了碑文,就久泽坪去了。我们劝他们到久泽坪吴幼庵家过夜,吴是秀才,是个实人家。这样我们就分手了。即他们两人往久泽坪去了,我们三人回到了伏口。
这份上门采访材料,相当扎实,不仅时间、地点、线路描述得详细、准确,而且条理清晰,细节之处也毫不马虎,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历史佐证材料。罗老这个回忆录,后面还有两个内容,一是对1917年”这个时间的认定,更进一步提出了旁证表述;二是“毛主席与肖旭东游学,为什么选了安化呢提出了他人的两点想法,同时也对当时二人的穿着打扮也作了一番详细的描述。本文按照本文的布局,分散到了其它地方,这里就不再重述和转录了。
关于毛泽东第二次“游学”到娄底,“地区志”也有记载,其意思与罗驭雄的回忆录大致相同,根据志书体例重新改写,删除了其中的细节描述,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即在叙述毛、肖二人游学的路线经仙洞、鹤、甘溪,到达伏口时,错将“白鹞”误成了“白鹤”。白鹞,今为涟源市七星街镇白鹞村“白鹤”,无此地名。其后,二人“游学”离开涟源伏口,前往安化久泽坪、县城等地。
此次1917年暑假的湘中“游学”之行综合安化县档案馆资料,二人首先从宁乡入境。条路离湘潭很近,离长沙也很近,从长沙楚怡学出发,路经宁乡,翻过沩山,就是安化了。在安化,也有毛泽东许多的同学,如罗驭雄、贺梯、萧蔚然、李世仪、罗宗翰等,大十五六个。
二人出了楚怡小学,直奔小西门,这里不远便是湘江。乘坐“霸王船”过了江,走了大半天,肚中饥饿,可身上又没钱,二人商量着,打听到附近有个刘老先生,是前清翰林,当即联句作诗一首,前去拜会。在刘老先生家,双方畅谈庄老之说及文艺,得到刘翰林赏识,赠予铜圆四十个,方在路边小店饱餐一顿。之后前往宁乡的何叔衡家逗留了二日。第三日清早赶去沩山密印寺,拜访了寺的方丈,并利用读书人的身份,畅谈了的经义和儒家的经典,参观了佛殿、菜园、大厨房、斋堂和其他地方,方丈大为高兴,极好地招待了他们。然后,沩山,到达安化东部的大福镇东山村,天色渐晚,周围也见不到人,就在一条叫泥(沂)溪河的溪水边露营第二天继续出发,沿着安宁古道,进入芙蓉山区。这里是梅山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势力分界线“旧不与中国通”。宋熙宁二年1069),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镇压与招抚相结合的怀柔政策,意图改变自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拜两湖察访使,受命开梅山,“得其地,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即在上梅山置新化县,次年在下梅山置安化县,取“王化之新地”、“归安德化”之意,这是二地建县之开端,梅山始正式纳入北宋王朝版图。二人走到这里,算是正式进入梅山地界。在扶王山参观了扶王殿去了咸丰年间领导农民起义的黄国旭墓。从扶王殿出发,转向南行,进入司徒铺。这里是安化通往湘乡和长沙一条重要古驿道上的驿站,在安化历史上颇有名气。地名起源于五代十国马楚时期,楚王马殷派遣江华指挥使王仝率兵进剿梅山,后被梅王引至此处被围困,王仝孤军无援,战死于此。朝廷追封他为司徒,并立祠崇祀,从而也就了司徒岭、司徒铺的地名过扶王山向南,全是翻山越岭,开始进入娄底涟源市经过雷鸣洞、仙洞、白鹞、甘溪、伏口。向北,又重新进入安化的久泽坪,依照罗驭雄等的建议,投宿地主秀才吴幼安家。在这里,二人做了很细致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有贫苦农民,也有吴幼安这样的地主。然后走湘安古道,经茅田铺,到达安化县治梅城,没钱付饭费,就为“鼎升泰”“谦益吉”等几家商铺送去了对联,换得三十个铜圆;又先后登东华山、紫云山和北塔名胜古迹,还拜访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劝学所背后(文庙后面)的贫苦农妇夏婆婆后经益阳去往沅江,返回长沙。
返回长沙的时间,毛泽东记得非常清楚,“今年暑假回家一省,来城略住,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稍微变动空气,锻炼筋骨。昨十六日回省,二十日入校,二十二日开学,明日开讲。”二人以乞讨的方式共历时一个月,出游千里,真正深入社会底层,广泛了解各个阶层的人物,开展游学社会调查。他们目睹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无片瓦,田无一分,家徒四壁,忍饥挨饿的悲惨生活。而走进富人家庭,又亲身体验到人间贫穷的巨大差别。如此真实的实地调查笔记,在“一师”师生们中传阅后,都称赞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8月16日,青年毛泽东和萧子升回到长沙。打开包袱一看,还有两块多钱的剩余。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二人还特意穿着旅行时的草鞋和衣服照相留念。
然,上引罗老回忆录,仅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小标题毛主席第一次到涟源的回忆”,却不是把1916年5月,毛主席“游学”到茶园苍山居访问刘且侯,作社会调查一事当作首次的,而是将次年的伏口之行当作首次。而后在回忆第二次到涟源时,他这样说:
关于毛主席第二次到涟源,我并未目见,仅有所过的时间和路线不得其详,来过是很有可能的。据我分析时间可能是1922—1924年这段时间,主席回韶山组织共产党支部和农会那一次是湘乡还是宁进入现在的源再去化,我搞不清了。听到民国十年,谢觉哉在安化二区高小教书时,毛主席到过谢那里,在那里对学生讲了你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去调查武汉市学付寿的叔当时与谢觉哉在一起教书,你们可以寿盘解一下,我道的就这么多了。

其实,罗驭雄所说的第二次,则是多年后的一次社会调查,《安化县志》中“大事记”载:“民国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