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杜甫发秦州具体行程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23-12-22 19:37
标题:
杜甫发秦州具体行程考
杜甫
发秦州具体行程新
考
张润平
摘
要:本人在研究唐宋期间
“崆峒山”属地问题时,发现杜甫诗歌研究学者对杜诗中数量不菲的诗歌意象“崆峒”这一关键词的解读,均存在致命性错误,导致杜甫在秦州期间所作
一百多首作品被严重误读,对杜甫近四个月时间内的行程模糊不清,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其实,杜甫诗中的
“崆峒”地名全指岷州即今岷县的崆峒山,与今平凉崆峒山毫无关系。杜甫到秦州的目的地就是岷县,且流寓整个秋季。这一历史事实在杜诗中有清晰地反映。以诗证史,还原杜甫发秦州至岷州的真实历史,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杜甫研究
;崆峒;秦州;岷州;考
在
杜甫走向中国最伟大诗人的创作关键期
,
我粗略做了检索,发现
“崆峒”一词
至少
出现
于十一首诗中
。这
样的密集程度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但是
,不论是《杜诗镜铨》还是《杜甫集校注》等,对
“崆峒”地名注释均一笔带过,且多注在平凉,少注在岷县,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的重要性。其实,杜甫诗中的“崆峒”地名全指岷县的崆峒山,与平凉的崆峒山没有一点关系。因为诗中反映的相关联的“西极”“边疆”“洮云”“边塞”“昆仑”“岷山”“洮岷”等意象,准确反映了只有岷县崆峒山才具备的地理特征。
在
当时最著名的三大崆峒山中,只有岷县的崆峒山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西首起地,才与如上列举的关键词自成体系。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内心反映的直观表达,是藏也藏不住的秘密。
“崆峒”一词在杜甫诗歌中集中一段时间内高频率出现并不多见,说明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里是独有一番天地的。
通过对
“崆峒”一词的解读,发现杜甫
鲜为人知
的一个重大
史实
:杜甫在到达秦
州
后,便去了当时的
岷州
今天的岷县,并在那里生活了一
个整秋的
日子,
而后才去同谷即今成县的。这对
杜甫后
期
创作影响
极大
,成就了杜甫
的
边塞诗风。杜甫与高适、岑参一样,创作了数量不菲的边塞诗歌
,杜甫理应也是边塞诗人的一员。
一、
岷县崆峒山的文献梳理
举凡唐代文献,当时最被世人关注的崆峒山有三处,见汝州刺史卢贞撰《广成宫碑记》:
“
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有三焉。其一在临洮,秦筑长城之所起也;其一在安定。山皆高大,可取材用,彼人亦各於其处为广成子立庙。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接壤。
”
这里的
“临洮”即今“岷县”,并明确是秦长城西首起所在地。卢贞的《广成宫碑记》并不是孤证,还有唐代的《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宋代的《旧唐书》《新唐书》“地理志
·陇右道
”均有详细记载。
《括地志》记载
:
岷州
溢乐县
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
秦陇西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
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
《通典》记载:
“岷州,今理溢乐县。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属陇西郡。长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
……
溢乐,有岷山、崆峒山。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岷州
……
岷山,在县南一里。
崆峒山,在县西二十里。州城,本秦临洮城,
……
秦长城,首起县西二十里。
《旧唐书》记载:
岷州下
隋临洮郡之临洮县。义宁二年,置岷州。武德四年
(
621
)
,为总管府,管岷、宕、洮、叠、旭五州。七年,加督芳州。九年,又督文、武、扶三州。贞观元年,督岷、宕、洮、旭四州。六年,督桥、意二州。十二年,废都督府。神龙元年,废当夷县。天宝元年,改为和政郡。乾元元年,复为岷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五百八十三,口一万九千二百三十九。天宝,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五,口二万三千四百四十一。
溢乐
秦临洮县,属陇西郡。今州西二十里长城,蒙恬所筑。岷山,在县南一里。崆峒山,县西二十里。
《新唐书》记载:
陇右道,盖古雍、梁二州之境,汉天水、武都、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总为鹑首分。为州十九,都护府二,县六十。其名山:秦岭、陇坻、鸟鼠同穴、朱圉、西倾、积石、合黎、崆峒、三危。
《新唐书》记载:
岷州和政郡,下。
……
有岷山。西有崆峒山。
《方舆胜览》记载:
西和州
【郡名】西岷、崆峒。
【形勝】秦城起於州界。《通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筑临洮长城,起今州城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
【山川】岷山、
……
崆峒山
、在古溢乐县西二十步。
“岷州”即今岷县。
从
如上史料
清晰看出岷县的崆峒山
为什么著名的缘由了,秦长城就建筑在崆峒山上,这是岷县崆峒山有别于其它各地崆峒山的特殊处。秦长城的著名本身就不待再言,崆峒山由于广成子的神话传说也名扬宇内,二者叠加,成就了岷县崆峒山排名第一的历史地位,
其地理
坐标与历史
标识
最为
鲜明
和
显赫。
在杜甫时期,岷县的崆峒山是唐朝最西面边塞重镇,其余两地的崆峒山在唐朝腹地,远离昆仑,不是边塞,与杜甫诗歌中
“崆峒”的地理属性如
“西极”“边疆”“洮云”“边塞”“昆仑”“岷山”“洮岷”等
不符。因此,杜甫诗中的
“崆峒”只能是岷县的“崆峒山”
,引起杜甫的关注与神往也属正常
。
二、杜甫来岷的诗歌反映
1、杜甫来岷的时间节点
首版于
1952年、新版于2019年的冯至著《杜甫传》“从七月到十月在秦州(今天水)”,“杜甫在秦州居住不满四月,觅居不成,衣食不能自给”。
肖涤非、郑庆笃也认为杜甫到秦州是
七至十月间
。洪业认为杜甫
“只在秦州待了一个半月”
,其根据是《立秋后题》《月夜忆舍弟》《归燕》三首诗。其实我觉得洪业的理解过于牵强。
立秋后题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立秋后题》应该是诗人罢官后的所感,罢官在立秋之前,罢官后看到秋燕的自由,不拘形役,才有了年半百后决策的舒怡感慨。从
“
秋燕已如客
”来看,诗人这时已经是游客了,而且已经到了岷县,因为杜甫已经实现了“平生独往愿”。拿“平生”做对比的“独往愿”本身就说明杜甫这次西行的不同凡响和决策的难能可贵,属于对已到达“独往愿”目的地事实的陈述,是对自己行为的回顾性肯定。特别是第一句“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正是岷县地理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岷县县城海拔
2300米,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对于“节序”的变换非常敏感。而秦州天水海拔(1000米左右)不到岷县的一半,对“节序”变化并不敏感。而“
节序昨夜隔
”正说明杜甫至少是在立秋的前一天就到达岷州了。
月夜忆舍弟
戍鼓
断人行,
边秋
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
弟
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中的
“戍鼓”“边秋”“未休兵”正说明了杜甫已经到达秦州属地更西向的岷县了。“边秋”正是对唐代陇右道驻防的最西边疆所在地位置的准确描述。“戍鼓”说明诗人就寄宿在戍城内。“寄书长不达”正说明杜甫住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盼望有书信往来。由于战事,书信长时间不通达。
归燕
不独避
霜雪
,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
八月
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归燕》中的
“八月”“霜雪”也只有海拔远远高于秦州(天水)的岷县所在地气候条件才有的景象。这从杜甫的另一首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的“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可以互证,因为这是杜甫到达岷县亲眼所见的秋天景致。秦州的平均海拔是
1100米,在秋天依然翠绿无比,是见不到“
陇草萧萧白
”的,当然更看不到“
洮云片片黄
”。秦州是渭河,不是洮河。洮河的最东端距离秦州有280公里。在秦州八月是看不到霜雪的,在岷州八月见霜雪很正常。
上三首诗均是同一时间段所作,以燕作引线,串起三首诗,充分说明杜甫在秋天,而且是在立秋之前就已经到达秦州乃至秦州所辖之地
——更西向的岷县了。因此冯至、肖涤非的研究更接近事实。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地僻
秋将尽,
山高
客未归。
塞云
多断续,
边日
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
,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
,何得迕天威。
前四句描写了岷县的地理特征与边关防御的重要,后四句描写了防御的人类
“西戎”原是同类,“外甥国”意即与内地人时常结为婚姻,有郎舅关系,说明内地与西戎关系一直相通,不应该时有战事。
更何况吐蕃当时因为唐朝公主的远嫁,时常自称外甥国,这样边地的族群间亲缘关系就更是难解难分了。
“
西戎外甥国
”正准确点明杜甫当时所在地岷县的地理位置。岷县以西当时就是吐蕃属地,而秦州并不具有这样的地理特征。“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说明杜甫在岷县驻足的时长
,
秋将
尽
还没有离开。秦州在当时属于唐朝的腹地,不在
“地僻”之内。“塞云”“边日”“警急烽常报”都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边塞之地,而且“秦州”还能够与“西戎”有关联,
与西戎吐蕃相接壤,
在当时
,
这个地方只能是岷县。
2、杜甫来岷的目的及寄宿处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第一首
满目悲生事,
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
陇怯
,浩荡及
关愁
。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
,心折此淹留。
这首为杜甫于乾元二年(
759)秋作。“陇怯”
“关愁”“西征问烽火”均反映了诗人在岷县停留期间的所思所感。“
因人作远游
”说明了杜甫来岷县的
缘起,
“远游”的目的就是“西征问烽火”。“迟回”说明在这里呆的时间较长
。
很可能是拿着他人介绍信或推荐信直奔秦州最西边郡治所谋求一职的。
谢思炜按语:
“甫至秦陇必有入幕之打算,佐非其所望之人”
甚为有理。
“问烽火”清楚说明杜甫来岷就是直奔戍边军营谋求一职的。“心折此淹留”是说杜甫心里折服军营,才到这里做了一定时间的滞留。上首诗中“山高客未归”
正说明杜甫
流寓
之地的
地貌
特征,有可能就是当时崆峒山
下的关城内
。
3、
杜甫来岷的经历
洗兵马
……
已喜皇威清海岱
,
常思仙仗过崆峒
。
……
作于乾元二年(
759
)春的《洗兵马》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句,说明杜甫从这年春就有了辞官来岷的打算或者说念头。
本诗句寓意深远,一语道破了岷县崆峒山的双重身份:仙道的修身养性之地和西部边关军事防御重地。它原本就是道家圣地,老子西出函谷关的目的地,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战国秦长城到秦始皇万里长城首起地均落脚在此,和平时期是
“仙仗”修身之地,战争时期是军事防御之地。这样的身份,在全国众多崆峒山中,唯岷县崆峒山独有。这正是岷县崆峒山在唐代非常著名的根源所在,尤其让诗圣杜甫魂牵梦绕,常思牵挂,也是岷县崆峒山的恩遇。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物情尤可见,辞客未能忘。
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似尔官仍贵,前贤命可伤。
诸侯非弃掷,半刺已翱翔。
诗好几时见,
书成无信将
。
男儿行处是,客子斗身强。羁旅推贤圣,沉绵抵咎殃。
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徒然潜隙地,有靦屡鲜粧。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
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
。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心微傍鱼鸟,肉瘦怯豺狼。
陇草萧萧白
,
洮云片片黄
。
……
该诗作于
乾元二年(
759)
,是杜甫驻足岷县不折不扣的例证。
“尽室在边疆”再清楚不过的说明杜甫举家来到岷县的历史事实。“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正是对“边疆”的注脚。“
物情
”可能是某信物,“
辞客
”说明自己被辞。“书成无信将”,与上一首“寄书长不达”是对边疆之地书信难以通达的无助之情的抒怀。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
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
鼓角凌天籁,关山信月轮。
官场罗镇碛,
贼火近洮岷
。
萧瑟论兵地,苍茫斗将辰。
大军多处所,馀孽尚纷纶。
……
。
该诗
作
于乾元二年(
759)
,
“
官场罗镇碛,贼火近洮岷。萧瑟论兵地,苍茫斗将辰。大军多处所,馀孽尚纷纶。
”
正说明洮岷防御的不可或缺性。
这只有杜甫亲临当地才会有如此近距离的深切感受。但是,杜甫这次显然并没有实现夙愿,原因可能有若干种,而
“
官场罗镇碛,贼火近洮岷。
”
却是无法排除的一个因素。
壮游
……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
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
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
该诗
作
于大历二年(
767)冬作,又言为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作,
距离杜甫离开岷县已经七八年了,
把
“岷山”与“崆峒”并列起来抒写,正是岷县地点的互证。
而且对大禹治水在岷县洮河边接受长人赐黑玉书的典故有所引用:
“
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
“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
正是对岷县
秦长城首起地
军事防御在唐代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准确描述
。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之三
崆峒西极过昆仑
,
驼马由来拥国门
。
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该诗
作
于大历三年(
768),
这里的
“崆峒”
专
指
岷县
崆峒山,因为
“
西极过昆仑
”的“崆峒”只有
岷县
的
“崆峒山”与“昆仑”相过。
岷县崆峒山是整个昆仑山脉最东端的末梢部位,
当时吐蕃与大唐军队
拉锯战的
核心地区就在岷县及其周边一带。因此该诗再次强调了岷县崆峒山的重要性以及与昆仑山的关
系。这里的
“
国门
”应该就是秦长城首起地第一座关城“铁关门”,由当时的唐军把守着,这是唐王朝最西面的一座关城,因此称为“国门”。
“
拥国门
”彰显了秦长城西大门
对于保护大唐不可替代的
显赫位置
与历史地位,
再次说明秦长城防御功能在唐代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通过如上
10首诗的分析,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杜甫来到岷县的史实。
还有分别作于天宝十三载(
754
)、天宝十四载(
755
)、至德二年(
757
)的《寄高三十五书记》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赠田九判官》“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包括作于乾元二年春的《洗兵马》,又怎么解释?因为在乾元二年秋之前,杜甫并没有来过岷县,对“崆峒”的知识来自哪里?
首先,岷县的崆峒山由于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西首起地,不可能不著名。前面引用的初唐卢贞撰写《广成宫碑记》就把临洮崆峒山列为第一,这是历史常识,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其次,杜甫有两个极为密切的诗友高适与岑参,二位分别都在岷县崆峒山或驻守或留宿过,对这里极其熟悉,每次见面,不可能不详加介绍。高适进入哥舒翰幕府,主要的工作区
域就是
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浇河(今青海
贵德
境)二郡
。
而当时岷州是总管这两地的,因此高适最多的活动空间应该还是岷州。
考察高适到陇右任职的时间,是从天宝十一载(
752
)至天宝十四载(
755
)间,而杜甫诗中最早出现
“崆峒”一词是天宝十二载(
753
)。这不应是巧合,而是必然。因为他们的关系太密切了,高适每次返回到长安,无不与杜甫相欢几日,高适对其在陇右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已经享誉近千年的雄伟壮观的秦始皇万里长城西首起地崆峒山的景致与形制不可能
不述说,当然就不自觉进入到了杜甫的诗歌世界中,并令杜甫神往不已。同时高适也有《送蹇秀才赴临洮》《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豋陇》《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等,岑参有《临洮客舍留别》《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宿铁关西馆》等作品传世。
三、杜甫隐藏来岷州史实信息原因分析
根据《旧唐书》记载:
“
秦州中都督府
,
隋天水郡。武德二年,平薛举,改置秦州,仍立总管府,管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十二州。
”岷州
“
武德四年
(
621
)
,为总管府,管岷、宕、洮、叠、旭五州。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5pt;">”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23-12-22 21:08
标题:
杜甫发秦州具体行程考
关于杜甫发秦州后的行踪学术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若干年来,没有一个提出到达岷县一说。我因此而写了本文。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