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张怀群)一九七七年以前的泾川县城(2)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怀群
时间:
2023-2-23 16:52
标题:
(张怀群)一九七七年以前的泾川县城(2)
中山街
再回到中山街,从汽车站开始,向南门上延伸,全部是黄土压实的路。当然,当时全县城就两条街,都是黄土压实的路。
中山街街口东端,医药公司的中药门市部过去,是汭丰渠,后来,渠上有人修了房子,这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汭丰渠南是马车公司,就是当时泾川的运输公司,有几十辆马车,前身是窑店公社私人马车帮,解放前是私人的马车,解放后公私合营,以后纯粹成集体所有制运输企业。他们非常牛逼的,赶着马车走南闯北,五六十年代泾川的经济复兴和商业物流、社会文明靠这些马拉车拉出去又拉回来,70年代中期完成了历史使命。60年代我还见到里面的骡马成群,后来这里成了二轻机械厂。相连着的是泾川老城里的私人住宅,小小的的门楼面向大街开,里面有二层的木楼,过去的大财东,或者有传统的店铺木板门。裁缝部、服装厂出现,女性心灵手巧,成天踩着缝纫机忙碌着,大多都不识字。工商占了过去私人的住宅好多家,一直到了十字街道的东南角。工商最早是几间平房门店,80年代盖起了三层楼,是泾川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金融中心,体制内的人们工资都是从这里拨出来。过了十字街,中山街东侧的角上,是新华书店,外观感觉是一座楼,实际是半边楼在这个角上站立起来,里面没有多少院子,是库房所在,当时成立之初就占了这么一点地皮。新华书店过去,私人的两层楼房小院子,形状一直保持。再过去是现代白色的墙,青瓦戴帽、青砖墩子,墙面的主体镶嵌着玻璃镜框,电影海报、电影剧照丰富多彩,吸引着全社会人的目光。时代文明在这里集中展现,世界风景也在这里出现,里面是文化会堂,建设于60年代初,是泾川县城最大的最早的大会堂,每天晚上演电影,人行道的边缘立一个1m多宽的电影牌子,红色的底子,白字写着每天放电影的名字和时间,有人每天早上专门换牌。这样的牌子还固定在在十字街的西南角上、中山街街口苹果店前面。60年代早期,泾川县剧团正处在其事业的高峰期,每天晚上演出传统戏剧,我在这里看过秦腔《哭五更》、是刘毅表兄买票,为他的姨妈我和母亲尽孝,我也跟上沾光,里面是一排排格子的红色长木凳,大概是1965年春节期间,看这样一场戏是莫大的享受,城市剧院的氛围强烈,平生第一次感受。文化会堂的原址,是明朝以来的泾州至民国的衙门,当时影子都看不到了。会堂有很高的多级台阶,有很多的青色的圆柱子镶嵌在玻璃门之间。上台阶的时候,有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感觉。台阶下面,有不小的院子,青瓦戴帽的白墙外面,是东西向的一条巷子,小车并行感觉局促。这里是衙门街,这一带就叫衙门口,是历史时期泾川县城最神圣最荣耀最高贵的地方。两面全部是古代传下来的两层楼和木板店铺,观音阁突然横在街道上,人流就在阁楼下的门洞里经过,上面是观音殿,传说上面悬挂着苏东坡写的“慈航普度”匾。观音阁是泾州城里姓马的人家世代供养。阁楼的印象在1965年以前我远远的亲眼看到过。又向前走就是小东门,出去就是阮陵书院原址,现在县医院的西墙处。
继续从衙门口的中山街往南门上走,是泾川县农副产品公司,院子非常大,几乎全是库房,有一年就把棉花库房着火啦,街面上是很大很深很长的门市部,碗筷碟子酒杯,高级的普通的精美的瓷器,粗糙的黑碗黑盆、菜刀擀面杖五金小百货应有尽有。紧接着是生产资料门市部,公社供销社买不到的架子车,这里就能买到。高平公社的农民早晨步行来,买到架子车,扛在肩膀上,爬上太平坡,用一个木棍推上回到高平,天还没有黑。继续向前,又是私人的二层楼房,楼下有开理发馆的,街面上有几家剃头的,撑着一个白布做的大伞,冬天也剃头,老年男性居多,湿了头以后,头上冒着热气,实际上冻的发抖。鞋匠摊子上,农村妇女专门拿来鞋底和鞋帮在这里上鞋,上好的几十双布鞋每天循环摆放。小炉匠的小火炉火红,小风箱吧嗒吧嗒不停响。手工业的情景原汁原味的保留,你能亲眼看到什么叫手工业?什么是手工业劳动者?他们曾经是一个阶层啊,无非就是没有土地而靠靠小手艺吃饭的人。南门城墙出现了,那城墙就是铜墙铁壁的代名词,异常结实,南城门大门洞巍然屹立,大门也不必要每天开关,人们急急忙忙的出出进进。出门洞以后,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陡街子。
陡街子就是州坡的起步段,不知道古人为何在这样的地形上营造出最繁华的市容,两面全部是店铺,修的非常考究。民国以前是泾川的小香港,抽大烟的烟馆,窑子、戏台都在这里,以后当然被取缔了。烧鸡、酱肉、泾川的品牌小吃都在这里集中。东面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购站,乡里人养的肥猪都在这里收购。快到陡街的半坡,东面有一个不小的院子,有两三排青砖房子,是古代的驿站,也叫行馆,可不能小看这个地方, 明清以来,林则徐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凡是西行的朝廷官员都在这里下榻。现在,是泾川县建筑队的总部,1972年前后,把全县1960年下放回去的建筑公司的泥瓦工,都以临时工的身份招来,突然间成立了建筑工业企业,在甘家沟石油地调指挥部、长庆桥长庆油田总部,昼夜盖青砖青瓦房子。
南门城墙外陡街的一间店很多,走河子沟的那条街上,白糖和蜂糖炼的糖汁染的红红的烧鸡、猪头肉、猪蹄子、猪肘子,罐罐蒸馍、泾川有名的酥馍,油茶、火烧子、厚锅盔、油饼子、油个子、油花子、白白的挂面,还有牛肉、驴肉、豆腐、豆腐脑、豆腐花,凉粉、酿皮子、饸饹,高的和低的案子满满当当。南门城墙外,公社路经过城门洞以后,向西就是河子沟,上面有木桥,过桥又向西走去,是一条街,实际就是公社路的延伸,两面有很考究的门面厚厚的木板房,和古代一直到民国整个给全县城留下的房子是一个样,用柱子把房檐、房梁钉起来,厚厚的木板即是面墙又是门,晚上,一扇一扇门穿进上下的扣槽,白天,一扇一扇取下来,成了店铺的宽敞的大门口。这一条街有眼睛店、药店、中药铺子、小五金烟酒糖茶日用品小店,百姓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后来被改做它用,北面的房子是机械厂的工人宿舍,南面一排是私人住宅。
南城墙的位置已经交代了,现在的中街小学后墙,教育局一带,就是西城墙的所在,北城墙就在原来的二轻机械厂、派出所、汭丰渠一带,东城墙在今天的农业大门、县总工会大门一带,一直存在于1970年代初期。
南门城门洞内,西面城墙下,蹲在地上卖农副产品的人常年不断。著名的左家饭馆、刘家饭馆、王家饭馆、不知名的饭店、小酒馆都叫馆子,都在这一带,进去吃一顿,叫进馆子、下馆子。有一个肥胖的老财东形象的老人家开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在北门上开迎宾楼。县城里著名的酒家陈某一直去这里喝酒。再向下是高高的台子,高台一直延伸到十字街口,上面是很小的店铺。有五个老汉门市部,大多是安徽河南人,初创时是私人的商店,解放后公私合营,又成了集体所有制的商店,每月领工资。他们把货摆的非常好看,秀色可餐,态度极其好,温文尔雅,不敢乱说乱动的神态犹存,他们心里一直很矛盾,自知可以随时把他们打成反革命。有留着大金牙的一个老汉,个子不高,满口的河南话,动手非常利索。后来这里成了泾川县医药公司的地盘。百货公司的一个本来是南北向的大面积的大门市部修成了东西向的纵深五间的品牌商店,这里相当上海市南京路上的上海百货商店,北京市王府井的北京百货大楼。买手表,结婚必买的东西,最讲究的、昂贵的、品牌的什么都要在这里来才有。那些营业员漂亮极了,戴着手表,城里乡里的人非常羡慕。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是最吃香的天下轿子似的职业,他们是其中之一,营业员当时是干部身份。
紧接着就是中街小学,明朝时候的文庙。好几排教室后面是一个坑,是最初的水平线,操场在此。东墙就是西城墙。泾川县最著名的、价值连城的北魏碑、隋朝大兴国寺碑、唐朝的高峰寺碑,现在有记载而找不见的碑刻,都埋在这里。过去有一口井,水很旺,这个坑地势太低,为了防雨水下井,井台很高,是解放以后,用这些碑刻堆砌的。著名碑刻为何全部集中在此,是1949年以前,碑刻收藏在文庙里的,文庙拆掉以后,碑刻沦为水泥板一样的石材,用它垒井台再好不过啦,也就是物尽其用。现在坐西向东的教学楼修建时,打井桩,打在一个平放的碑子上,叫来一个著名的石匠下到井里,用錾子凿成和井壁垂直的圆圆的洞,大家都夸赞这个石匠的手艺。当时学校的老师、知道这个历史的人偏偏就是没有听到打井碰见了碑子,这就叫命运,这就是中国的、泾川的、天下唯一的一批碑刻还要继续被埋没的命运。这座楼房是井桩支撑的,就在原地把井桩旁边的土刨掉,可以找见这一大堆碑刻的,被凿穿的只是一块碑,也只是穿了井口同大的圆窟窿,其他部位文字还在,如此,大堆碑刻就可以重见天日。现在的技术做这样的活计很容易,但愿有缘的人能做这件事,抢救出这些国宝。
中街小学出来以后就是理发馆,修自行车店、刻章子店、裁缝店。城关供销社占了很大的面积,全是平房。城关供销社实际上是给全县城的居民卖货,再下来就是百货公司最早的标志性的五六间商店,历史上是一个大庙,庙的大殿一直做库房,后来又是基督教会。这是台阶很高的洋房,实际上就是门和窗户装玻璃,玻璃后面的橱窗里摆代表性商品,同时有在现在时代里面还是漂亮的或者被现在营业员更漂亮的女营业员,更帅气的男营业员,卖出漂亮的货。要想开阔眼界,见识世界,就在里面去。过了十字路口,西北角上的原来的店铺全部拆除,1976年盖起糖烟酒公司大楼,今天还存在。原来是叫谢公馆,临街,公馆的院子非常阔气,松柏树茂盛,大门楼有柱子,是红色的大门,里面就是食品公司,1973年10月份,我在这个公司食堂里吃过饭,泾川县做的醋,也叫公家的醋香扑鼻而来,就这个香味,使烩面片的香味一下提升到贵族才能吃到的地步,真让我终生难忘。今天的山西陈醋也不散发如此的香味儿。这是我的刘表兄做大厨。这里刚解放时是泾川县政府办公楼,也做过泾川县医院。
再下去又是手工业铺子,修自行车的、裁缝部、铁工厂、木工厂。向西走一个小巷,进去是一个寺庙,三元宫,有大涝池。三元宫这个小巷向东穿过中山街,再向前穿去,叫石家巷子,一直通达寡妇街。两边是私人的四合院。城隍庙的后背墙是巷子南壁。
回头到中山街西面往下走,有两层的木楼,私人的很长的院墙,没有门店。有缩进去很远的私人家的门楼子,这几年还存在。再下来是一个不叫汽车修理厂的汽车修理厂,没有多少汽车修。院子很大,很气派,有三几辆解放牌卡车。后来就变成泾川县汽车修理厂,又变成泾川县制钉厂,后来成平凉地区农垦局,地区的县处级单位设在这里,是因为平凉地区很大的农场张老寺农场就在泾川县境内,距离县城20多里。 临街有上几个台间的3间洋房,一门进去,两面是套间,是泾川县工业局,没有后院。再向北就是饮食服务公司的系统企业,三八食堂,全部是女职工。镶牙馆、理发馆、相馆,连接卖苹果的一个转圈店。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23-2-24 07:15
无语。感概万千!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