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张余先生
张余简历
张余,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生,山西省交城县辛南村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专业。师从钟敬文教授。历任吕梁地区文教局干事、群众艺术馆馆长、党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调山西省文联,任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民间文学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现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山西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职);山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民俗研究专家。论文有《晋南的神话与传说》 《文化氛围与人格模型——关于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思考》《秦晋伞头秧歌概说》《麦黍文化的兴衰与重整》《生命与生殖的热烈颂歌》等等,主要著作有《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和曹振武编著《中华民俗大系•山西民俗》。1991年1月《赵树理的创作与民间文艺》获得山西省第二届文艺创作铜牌奖;1997年11月获得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编撰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04年获文化部特殊贡献个人奖。其主要生平事迹载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辞书。悼念我的恩师张余
范金荣
寒冷的二九天已过,天气稍微转暖,时间定格在2021年1月10日早晨,我从公园锻炼身体回到家,看到手机微信上有果果(张余老伴微信昵称)的语音,因为我当时没带手机,没有及时接,对方已经取消。这么早就给我发语音,我的脑海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因为他早就告诉我,他患上了骨病,在积极的治疗。我急忙拨通他那个手机号码,接听的是他儿子张晓晖,他哽咽着告诉我,他爸爸于9日去世。预感成真,晴天霹雳,大厦将倾,我的恩师就这样走了,我的心情悲伤。去年12月份的一天,他和我在视频中通话,我见到他的容颜,算是诀别。
张余老师是山西省交城县辛南村人,曾在吕梁地区文教局、群众艺术馆、党史研究室任职。1985年调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我真正和他相识是1986年的事。那年3月,山西省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我聆听了山西省文化厅、民族事委员会、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山西省文联等各位领导,对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的普查、采录、编辑、出版等的安排。因为具体业务是张余老师负责,我俩除了在会上相识外,会后我又带着许多弄不懂的问题,到水西关他的办公室向他请教、闲聊,从此我俩结下不解之缘。
为了更进一步地贯彻落实集成工作会议精神,我在取得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和重视的同时,发动全县民间文学爱好者,对全县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进行地毯式的普查、采录、整理、编辑、出版。在他的指导下,《朔县民间文学集成》在全省率先保质保量地完成,并且还发现和挖掘出民间故事家尹泽讲述的故事和演唱的歌谣。特别是尹泽故事、歌谣面世后,张余老师以锐利的学术眼光,首先对尹泽故事、歌谣的文学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加以肯定,并在《民间文学论坛》杂志上撰文称“他(指尹泽)讲述的故事,就是不识字的作家的作品。”在张余老师的倡导下,于1987年10月,山西省民间文学集成选编工作会议在朔县召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顾问马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钰到会祝贺,并再次对《朔县民间故事集成》和尹泽故事、歌谣加以肯定,对雁北地区和全省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3年春天,因为我有编辑《朔县民间文学集成》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的资历,应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之约,参与编辑《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北卷、晋西卷)》。从1989年冬天开始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到2017年11月《山西民间故事大系》出版发行,整整28年。其间我俩数十次相聚太原或北京,参加许多集成工作会、选稿会、审稿会、终审会或选稿、编稿、分类、核实、校对,样样都在他的指导下进行。除此之外,在完成上述两项任务的间隙时间,我俩共同切磋、相互鼓励、研讨、钻研学术问题,撰写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论文。每次会议除发放的文件、资料外,他凡有新著出版、论文发表或在京和外地专家的赠书,他必送我一本,让我阅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还和我一起拜访了钟敬文、贾芝、许钰、刘锡诚等老一辈民俗学工作者。就连到北京、沈阳、石家庄等地参加学术研讨会、研讨班以及赴香港、澳门(那时候还没有回归),泰国进行学术考察,我俩都是结伴而行,一起食宿。
2021年元月15日
民间文艺学家张余先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