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打印本页]

作者: Mason    时间: 2020-1-23 00:54     标题: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全观诗学视域下的满族说部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2020年1月12日上午,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位师生,及部分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活动。

[attach]39117[/attach]


(敬文沙龙现场)


  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尧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高荷红研究员主讲,讲题为“全观诗学视域下的满族说部”。高荷红研究员首先通过梳理满族说部三批文本的出版情况、相关研究课题及论文专著和关键词,介绍当下满族说部研究的概况。她指出,满族说部的51部文本中,十余部文本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窝车库乌勒本”因篇幅较短,以韵体为主,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巴图鲁乌勒本”“包衣乌勒本”文本者则寥寥数人。近年来,多位学者着力于传承人的深入访谈,先后提出“知识型传承人”“书写型传承人”“复合型传承人”概念,并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新媒体传承方式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从关键词看,满族说部研究多集中于“传承”“女神”“概念”“神话”“习俗”等,研究层次不够丰富,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理论抽绎不足。
  高荷红研究员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认为对满族说部的反思正当时。论文《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迈出了第一步,她从文本长度、文本类型、文本内容、讲述语言、讲述场合、核心要素和传承者方面提出评判满族说部的七条标准,并针对《天宫大战》等文本的分类、传承人富育光对文本的影响、满族民众对说部的认同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随后,高荷红研究员在“全观诗学”理论的支撑下,从满族说部的古今、文学/艺术/仪式、口头/书面三个维度分析了满族说部的多个面相。满族说部长于民间,无论被界定为史诗、神话还是故事传说,无论是散体、韵体,无论使用何种语言,浸淫于满族深厚文化中的传承人都自觉维系这一传统,使其呈现为一种独特的文类样式。满族说部传承人所代表的“书写型传承人”基于个体文化程度、教育背景、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而自主选择传承方式。总之,若进一步研究满族说部文本属性、传承人及传承方式等问题,引入“全观诗学”势在必行。

[attach]39118[/attach]


(高荷红研究员发言)


  下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主持自由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从主体、口头性和传统问题三方面与高荷红展开对话。康丽教授指出,在讨论文类建构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建构的意义何在,从意义层面思考主体文化实践的发生和目的的达成,明确主体不仅是文化的实践者,也是文化生态的构成者和文化政治的建构者。在跨文化的研究中,想象的主体、个人的主体如何建构等都是值得思考的话题。另外,康丽教授梳理了钟敬文先生、瓦尔特·翁及口头诗学理论研究中对口头性内涵之见地,强调在口头阐述框架下理解文本的重要性。面对当前非遗保护过程中学者疑古、民众复古,以及传统的拼合和重构现象,应如何理解传统、如何将文本放入传统中进行研究,康丽教授在坚持民间文学的学科本位立场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彭牧老师也就满族说部的概念、文本的记忆和生成以及与萨满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与高荷红研究员进行讨论,使我们对满族说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研讨过程中,各位同学也就具体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和对话。北京师范大学霍志刚同学关注满族说部传承的动力问题。高荷红研究员指出满族说部的传承动力需要分阶段来考量,当前主要受非遗影响。康丽教授认为探究传统内部动力有其重要性,并结合其他群体实践分析了非遗反哺的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杨博正同学则结合自己的田野经验,针对如何处理民间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问题与老师们展开交流。高荷红研究员根据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的具体情况予以回应,指出分析信仰对文本的影响和具体表现是一种可供参考的研究路径。
  各位老师同学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体现了敬文沙龙的活动宗旨。活动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attach]39119[/attach]


  (撰稿:郎萌;供图:王心怡)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