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马昌仪】中国鼠婚故事类型考析 [打印本页]

作者: 边缘人    时间: 2020-1-13 17:13     标题: 【马昌仪】中国鼠婚故事类型考析

中国鼠婚故事类型考析

--中国鼠婚母题研究之一



马昌仪



一 鼠婚故事的流布



  鼠婚故事又称鼠嫁女、鼠娶亲、鼠招婿故事。我们把包含有鼠与婚嫁这两个核心故事素的民间叙事作品,简称为鼠婚故事。鼠婚故事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散文体故事、韵文体叙事歌谣,以及文人根据鼠婚题材创作的作品。鼠婚母题,不仅出现在上述故事、歌谣等叙事作品中,还出现在民间俗信(鼠婚俗信),各类民间艺术品(如年画、剪纸、剪纸长卷、窗花、连环画、剪贴连环画、装饰画、邮品、布玩具、织锦、刺绣、腊染、扎染、泥模、泥塑、石刻、壁画、榫槽工艺,以及近年出现的电视连环剧),以及戏曲和民间游戏中,等等。上述三类以鼠婚为 内容的作品,都包含有鼠和婚嫁这两个故事素,都属于鼠婚故事考察的对象。
  鼠婚故事在我国的流布地域相当广。笔者搜集到的168个鼠婚作品,其分布情况如下:华东地区60个(山东--28,江苏--15,浙江--5,安徽--3,江西--1,福建--3,台湾--5);中南地区31个(河南--7,湖北--11,湖南--7,广东--5,广西--1);华北地区34个(北京--9,河北--17,山西--6,内蒙古--2);西北地区21个(陕西--21);西南地区17个(四川--10,贵州--4,云南--3);东北地区5个(吉林--3,辽宁--2)。⑴这是一个极不完全的数字,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这个数字中大致可以看出,鼠婚故事在我国东南农业地区流传比较普遍。
  就民族而言,鼠婚故事主要在汉族中流传,土家、苗、壮、仡佬、满、蒙等民族的农业地区也可以找到其踪迹。
  168个鼠婚作品中,故事歌谣51例,俗信61例,民间艺术56例。我们所说的鼠婚俗信,指的是各地方志或传说记载的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各地不同的鼠婚活动,有具体的时间、流传地以及各不相同的俗信。例如,陕西商洛地区《孝义厅志》载:“腊月二十三,是日不动磨,妇女是日不用针,夜间俱早睡,俗云‘老鼠嫁女’,见则次年多鼠害。”⑵鼠婚题材的民间艺术,系指以形象构成的画面或造型,表现鼠婚的母题者。值得注意的是,鼠婚俗信比其它两类数量要多(如果把故事、歌谣中对鼠婚俗信有明确记载的15例加上,则共有76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鼠婚故事与民俗信仰关系密切的特点。举例来说,我所搜集到的陕西一个省的鼠婚记载和作品共21件,其中各地的俗信17件,神木和凤翔的年画各1件,还有两幅剪纸。多少可以看出鼠婚与陕西这个历史上鼠患严重的地区崐的关系。

二 中国鼠婚故事的两大类型



  中国鼠婚故事可归纳为两大类型:民俗型和招婚型。兹分述如下。
  (一)民俗型鼠婚故事
  民俗型是民间流传的择日嫁鼠送鼠俗信的艺术反映,是人鼠关系(敬鼠、祀鼠、媚鼠、驱鼠、灭鼠、人鼠通婚)的艺术再现。由于故事中出现的角色不同,人鼠关系不同,民俗型的结构模式可分为四式,即简一式、简二式、复合一式、复合二式。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1,民俗型简一式,结构简单,只包含鼠与婚嫁两个核心故事素:或记述鼠欲婚娶,或描述鼠新娘的打扮、送亲队列、婚嫁场面等。
  例1 周作人《儿童杂事诗·老鼠做亲》
    老鼠今朝也做亲,
    灯笼火把闹盈门,
    新娘照例红衣裤,
    翘起胡须十许根。⑶
  例2 台湾台中县沙鹿镇童谣<老鼠大人>
    老鼠大人
    拿雨伞
    看心胸
    没有多大
    有钱时候
    才来娶⑷
  例3 江苏省苏州童谣
    唧唧唧,
    啾啾啾,
    老鼠做亲,
    红布做裙,
    忙仔一夜,
    忘记回门。⑸
  例4 以鼠婚为题材的民间剪纸、窗花、泥塑、扎染、布玩具等,或表现老鼠抬轿子、老鼠拜堂,或展示鼠婚场面、送亲队列。出场的角色可以很少,二鼠抬一轿,如苗族的民间剪纸<老鼠娶亲>轿子和轿顶上的两只神鸟和蝴蝶,很有民族特色【图一】;也可以很多,如贵州的苗族鼠嫁女扎染,是由二十多只鼠组成的送亲队列⑹【图二】,山西孝义县郭秀芬的剪纸<老鼠娶亲>【图三】⑺其迎亲队伍达三十六只鼠之多,分四排成之字形行进,尽管鼠辈众多,场面热闹,其结构仍是简式格局。
  2,民俗型简二式,在上述简一式的框架基础上,交代俗信成因。此式多见于故事及地方志中的鼠婚俗信记载。
  例1 <老鼠子嫁姑娘>⑻,土家族故事,流传于湖北建始各县。主要情节:(1)鼠子王选定腊月二十四嫁姑娘;(2)办喜事之日,人也在办年货,推磨舂碓,打扰了鼠子的婚事;(3)鼠子王怒,定下规矩,“人今年闹我一天,我明年要闹他一年”;(4)人吃了亏,从此每年腊月二十四鼠婚之日不推磨舂碓,相沿成俗至今。
  例2 江苏常州《武进、阳湖县合志》载:“正月元旦至晚不燃灯即卧,云老鼠嫁女。小儿乃以米团插花置鼠穴旁,云送嫁。”⑼
  3,民俗型复合一式,在鼠婚的基础上,有猫出场。此式大量见于故事、歌谣、年画、织锦中。
  例1 在动物故事中,表现为鼠婚与猫捕鼠、鼠告狸猫、猫鼠相斗、猫鼠结仇等母题相联的复合形态。河北宣化农民赵昌明讲述的故事<耗子娶媳妇>⑽很有代表性,其主要情节如下:(1)每年正月初十戌时耗子娶亲,百姓送鼠;(2)一次迎亲时,猫出动捕鼠,鼠族覆灭;(3)鼠父母之阴魂到阴曹告猫;(4)猫历数鼠之祸,胜诉,此后仍是猫吃鼠。
  例2 广西柳州地区鹿寨潘绍纪讲述的壮族民间故事<老鼠嫁女>⑾是一则集鼠婚、宝葫芦型、两兄弟型、孝子养母型、动物报恩型、龙女成亲型等多种型式于一身的复合式故事。鼠嫁女穿插在寻找宝葫芦的过程中。猫为报恩去找宝葫芦,葫芦藏于官员的樟木箱中。是日,鼠王正嫁女,猫去找鼠帮忙咬破箱子偷出葫芦,答应事成后,每年正月十六鼠嫁女日猫不吃鼠,由此相沿成俗。
  例3 苏州叫卖桃花坞鼠婚年画边唱边卖的歌谣,十分生动:
    年三十里闹嘈嘈,老鼠做亲真热闹。
    格(这)只老鼠真灵巧,扛旗打伞摇勒摇。
    格(这)只老鼠真苦恼,马桶夜壶挑仔一大套;
    绣花被头两三条,红漆条箱金线描;
    格(这)边还有瓷花瓶,鸡毛掸帚插仔牢。
    格(这)只老鼠真正娇,坐勒轿子里厢咪咪笑;
    头上盖起红头巾,身上穿起花棉袄。
    吹吹打打去成亲,亲戚朋友跟仔勿勿少。
    旁边还有花黄猫,一塔刮子吃精光。⑿
  另一首小贩叫卖鼠婚年画的歌谣,也很有趣:
    填仓黄道日,
    老鼠把亲成;
    洞房花烛夜,
    遇见老猫神。⒀
  例4 著名民间艺术研究家王树村在他所著编的民间年画专集中,介绍了他所搜集的清代的老鼠嫁女年画,为研究鼠婚故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中湖南隆回【图四】、四川绵竹、四川夹江【图五】、山西新绛、江苏苏州、福建漳州、湖南邵阳的鼠嫁女年画,画面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一只巨猫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或心满意足地收受鼠女的聘礼,或把送婚的鼠辈叼在嘴里,抓在爪子里,表现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⒁
  例5 在各地鼠婚年画的题词上,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陕西神木的木刻版画<老鼠嫁女>的题词是:“老鼠娶亲倒了运,遇见猫儿囫囵吞”【图六】(15)崐西凤翔的年画上写着:“佳期百日庆回门,胆大老鼠来迎婚;三遇狸猫山后立,一口吞去命归阴。”(16)
  例6 湘西土家族织锦<老鼠嫁女>画面上,巨猫居于主要位置上。【图七】(17)
  例7 鼠婚用于丧葬,目前只见一例,是笔者与彭荣德在湖南古丈断龙乡胡家坪村吴天顺墓碑上拓下的老鼠嫁女石刻,原件是由十三只鼠组成的送婚队列,右边是一只大猫,正哈着腰收受女鼠家的礼品。(18)
  例8 湖南汉族地区流传鼠嫁女的儿童游戏,通常有十多个男女儿童参加。选一个头高大、在小伙伴中有威望之男孩担任“猫新郎”,选一端庄秀丽的小姑娘充当“鼠新娘”。其他男孩充当抬花轿的轿夫和鸣锣开道的仪仗队,女孩扮傧相。当鼠猫成亲时,吹鼓手用双手模仿成喇叭形,作吹奏状。两个小轿夫双手交叉成“花轿”,抬着新娘往前走,边走边唱:“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嫁到猫公肚里。”一边往猫新郎方向走去。(19)
  猫在鼠婚作品中大量出现,而且位置显赫,反映了中国鼠婚故事的特点,人对鼠的态度,以及鼠婚作品本身的驱鼠镇鼠的实用功能。(详后)
  4,民俗型复合二式,表现为人鼠共处,人鼠通婚,是鼠婚与变形、田螺女型、牛郎织女型、羽衣型故事的复合形态。
  例1 <耗子嫁女>(20),仡佬族民间故事,记录于贵州毕节地区纳雍县新猫场村。主要情节:(1)古时候,仡佬地区耗子泛滥成灾,人称“小神子”,只有梅山大圣管得了;(2)有一仡佬青年普善非常爱鼠,常从猫爪下救鼠;(3)老耗子精为报答普善,命一小鼠精每日为普善做饭,料理家务,并答应把幺女许配给他为妻,时间定在除夕夜迎亲;(4)此事被一老道徐半仙识破,除夕鼠婚之夜,新娘子险些在老猫爪下丧命。后灶王爷把鼠媳妇扣了起来,鼠妇与普善告别,约好每年除夕人间鼠嫁女之日,灶王爷上天之时夫妻相会。
  例2 <金臂白毛老鼠精>(21),河北石家庄耿村流传。主要情节:(1)小崐李仁外出在一家过夜,这家有老头老婆闺女三人,彼此相处很好;(2)老俩口把闺女金花嫁给李仁的兄弟,小俩口日子过得很愉快;(3)一日,李仁到老俩口家,半夜见二鼠大得跟小驴一般,李仁回家后养了许多猫,金花知道大伙不喜欢她,便不辞而别;(4)李仁的兄弟想念金花,出门找她回去,并找出当年老俩口给姑娘的衣裳,见上面写着:“样样鲜,吃遍天,金臂白毛老鼠精。”遂把衣裳烧了,金花再不能变成鼠,小俩口从此和气过日子。
  例3 <正月十七,老鼠嫁妮>(22),河南各地流传。主要情节:(1)一老人救一鼠精,认其作女,正月十七是老鼠女儿出嫁的日子;(2)老人给女儿包饺子吃,然后送其上轿;(3)由于鼠女的关照,老人粮食满仓,没有鼠害;(4)后来人们学老人,在鼠婚日包饺子吃,早睡,不惊扰鼠的婚事。
  这一类故事反映人类曾经有过人鼠变形、人鼠和睦相处、人鼠通婚的时代,在观念上是十分原始的。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阿纤>也属于这一类的鼠婚故事。
  (二)招婚型鼠婚故事
  招婚型鼠婚故事的核心故事素,仍然是鼠与婚嫁,只是婚嫁的对象须经过循环式的招婚决定。我们把招婚循环至鼠(以鼠为夫)的故事称为招婚型简式,把招婚循环至猫(以猫为夫)的故事称为招婚型复合一式,把招婚与其他形态的混合型称为复合二式。现举例分述如下。
  1,招婚型简式 鼠经过循环式的招婚,最后决定嫁给鼠,是招婚型鼠婚故事的基本形态。经过招婚再交代鼠婚俗信的,也属于简式。
  例1 <老鼠做新娘>(23),流传于福建建阳县麻沙镇交溪村。主要情节:(1)鼠有一女很清水,想将其嫁给太阳;(2)去找太阳,太阳说云会把自己遮住;(3)去找云,云说风会把自己吹走;(4)去找风,风说自己会被墙挡住;(5)去找墙,墙说老鼠打洞,快把自己挖倒了:(6)最终把女儿嫁给了鼠。
  例2 <老鼠子嫁姑娘>(24),流传于鄂西建始县土家族地区。主要情节:(1)老鼠子要给姑娘找一个最强的婆家,找了太阳、云、风、墙,最后选定了隔壁的老鼠子;(2)婚期定在腊月二十四,传说这天家家不能推磨舂碓,免得惊动老鼠子的喜事,第二年遭鼠害。我们在上文所论“民俗型简二式”时引用了同一讲述者讲述的同名故事<老鼠子嫁姑娘>。可以看出,这一模式的招婚型故事的核心是民俗型,其不同,只是在民俗型的核心外面,加上了一个招婚的外壳,使故事更具情节性而已。
  2,招婚型复合一式 鼠经过招婚,最后决定嫁给猫,鼠婚之日便是丧命之时。笔者搜集的民间故事中有六则属于这一模式。
  例1 山东著名剪纸艺术家于平、任凭夫妇1995年出版一套名为《鼠年的礼物》系列画册,(25)其中第一本《鼠女出嫁》,其解说词颇具代表性:
    大红喜字墙上挂,老鼠女儿要出嫁,
    女儿不知嫁给谁,只得去问爸和妈。
    爸妈都是老糊涂,争来争去才定下:
    谁最神气嫁给谁,女儿自己去挑吧!
    鼠女听罢仔细想,最神气的是太阳,
    太阳高高挂天上,光芒万丈照四方。
    【接着,鼠女找了乌云、大风、围墙、老鼠。】
    老鼠听罢猛想起,老鼠的天敌是猫咪,
    看来猫咪最神气,我要与他定婚期。
    婚期定在初七夜,鼠女出嫁忙不迭,
    大红花轿抬新娘,群鼠送亲喜洋洋。
    新娘刚到猫咪家,猫咪一口就吞下,
    猫说新娘怕人欺,为保平安藏肚里。
  八十年代以来,于平、任凭二位艺术家根据民间流传的鼠婚故事创作了大量的剪纸、剪贴连环画、装饰画及邮品等。1988年创作的《老鼠嫁女》剪纸长卷,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次年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1989年创作的剪贴连环画十二幅《老鼠嫁女》在台北《民俗曲艺》第六十六期发表;1991、1994年先后在台湾台中省立美术馆、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和台湾汉唐乐府画廊展出了《老鼠嫁女》剪纸长卷 ;1993年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剪纸百图《老鼠嫁女》。【图八】可以看出,于平、任凭的鼠婚作品大多采用招婚复合一式的模式,(26)故事显得丰富生动,矛盾迭起,极富童趣;同时又吸取了鼠婚民俗型长于描述鼠婚送亲热闹场面的特点,使他们的鼠婚作品情节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风采。例如,1991年在台湾展出的《老鼠嫁女》剪纸长卷全长十八米,由一千只老鼠组成的娶亲队伍。旧时民间娶亲习俗的壮观景致,通过千姿百态的一千只老鼠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3,招婚型复合二式 其模式为:有法术之老人救鼠+向自然界招婚+鼠婚俗信由来。
  例1 研究鼠婚的民间艺术专家王树村在解释清代各地流传的鼠婚题材年画时,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趣的鼠婚故事。他所讲述的鼠婚故事基本属于招婚型,其中在《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的<老鼠嫁女>故事(27),属于招婚复合二式的典型模式:(1)一有法术之老人从鹰爪下救一小鼠,用法术把鼠点化成少女;(2)鼠女长大,让老人为她找个有权有势的丈夫出嫁;(3)老人为鼠女找了太阳、云、风、墙,最后找了鼠;(4)老人又用法术把女儿变成鼠,鼠见洞钻了进去;(5)那天正是正月二十五,于是人们便把这天作为鼠成亲的日子。是夜,各家不点灯,让嫁鼠仪仗平安过去。
  例2 王树村在《中国文物报》<老鼠娶亲>讲述的故事(28),也属于这一模式,其主要情节:(1)仙人从鹰爪下救一小鼠,使之变成女孩;(2)女长大,要找有权有势的丈夫:(3)仙人招来太阳、乌云、大风、喜马拉雅山,最后决定嫁给山鼠;(4)仙人把女变为鼠,送入洞房。“老鼠美梦成泡影”。这一故事的寓言式的结尾,和向喜马拉雅山、山鼠招婚的情节,带有明显的外来故事的痕迹(详后),颇值得注意。有趣的是,据资料记载,四川开江县中心乡71岁农民陈玉坤讲述的老鼠嫁女故事(29),和湖北襄阳吕玉成讲述的故事<正月十七鼠成亲>(30),在内容和情节上,与王树村的故事相同,只是湖北襄阳的故事把鼠婚日期改作正月十七,很可能是这则故事从书本流传到民间后发生的变异。

三 中国鼠婚故事的类型考察



  前面说过,中国鼠婚故事有两大类型:民俗型和招婚型。从笔者所掌握的168个鼠婚例子来看,民俗型140个,占85%;招婚型28个,占15%。招婚型故事主要在当代流传,传统的鼠婚故事、清代的年画、出自农村的鼠婚民间艺术品,都属于民俗型,没有见到招婚这一故事素。
  我国前辈学者和外国学者对鼠婚故事有过许多研究。(31)他们根据招婚故事得出中国鼠嫁女故事来源于印度的结论,影响甚广,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十多年前,笔者受他们的启发和影响,开始搜集各种类型和形态的鼠婚作品,经过仔细的分析与比较,却得出了与他们不完全相同的结论。现在,我把初步的/也许是很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求教于前辈和海内外学者。
  我们先从印度和中国招婚故事的比较入手,对中国鼠婚故事的类型进行考察,看看中国的招婚故事中哪些来源于印度,哪些不是,从而探讨中国招婚型故事的派生性质,并进一步证明,民俗型乃是中国鼠婚故事的原型模式。
  (一)中国鼠婚故事中的招婚故事素及其独特的循环式叙事结构,来源于印度。
  关于中国鼠婚故事与印度的关系,前辈学者季羡林、钟敬文,日本学者野村纯一,当代学者刘守华,都有过论述,一致认为来源于印度。季先生指出,印度梵文故事集《故事海》和《五卷书》(其最早形式是《说数》)中,都可以找到老鼠招亲的记载。这里我们以季译《五卷书》第三卷第十三个故事为例。(32)其主要情节如下:(1)一苦行者把鹰嘴掉下的小鼠检回,用神力使之变为女孩;(2)鼠女长到十二岁,父亲要把她许配给一个知识、财产、相貌、年龄和门第都相当的强者;(3)找了太阳、云彩、风、山,最后找到了强者鼠;(4)苦行者又用神力把女变回鼠,使之与雄鼠成亲;(5)结尾有诗云:“有那么一只小小的老鼠,不愿意做太阳、雨、风和山;它又恢复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跳出自己的族类,实在很难。”季羡林在介绍《故事海》中的鼠婚故事异文时,说鼠的招婚对象有太阳、云、风、喜马拉雅山,最后决定嫁给林鼠。可以看出,我国当代流传的招婚型鼠婚故事,尤其是复合二式--老人从鹰爪下救鼠,为鼠招婚,寓言式的结尾,包括喜马拉雅山,山鼠(林鼠)等形象,明显受到印度寓言的影响,所以说,招婚这一故事素来源于印度,大概是没有疑问的。
  印度鼠招婚故事所特有的循环式的圆形叙事结构,同样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早在四十年代,季羡林就正确地指出,“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称呼这个类型,我想替它起一个名字,叫做‘循环式’。这类故事的起源当然也很早。”(33)他举了印度的《故事海》、《五卷书》和中国明代刘元卿的《猫号》(34)为例,说明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故事:

  在明代也有印度故事整个地搬到中国来的。我只举一个例子。明刘元卿《应谐录》里面记载了一篇短的寓言,说一家人有一只猫,起个名字叫“虎猫”。有人建议说,虎不如龙,不如叫“龙猫”。又有人建议叫“云猫”,叫“风猫”,叫“墙猫”,最终叫成“鼠猫”。这样一个故事在世界各处都可以找到;但是大家都公认,它的故乡是印度。在梵文故事集《故事海》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五卷书》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它从印度出发,几乎走遍了全世界。东方的中国和日本也留下了它的足迹。(35)

  季先生又说:“这两个寓言同中国……的‘猫名’寓言……都属于同一个类型,……暗示出中国的‘猫名’寓言和印度的‘老鼠结婚’寓言的关系。”(36)我以为这一同类型指的是中国的“猫号”故事与印度的鼠婚寓言,都属于“循环式”类型,都具有循环的叙述结构特点。但并不是说,循环式类型就等于鼠婚类型;也不能认为中国的<猫号>属于鼠婚类型,因为从内容来看,<猫号>讲的是给猫起名,与鼠婚没有关系,不具备鼠婚故事的基本的、必备的两个故事素,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文化的传播,也由于季羡林、钟敬文等一批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的专家学者的努力,印度的鼠招婚型故事及其独特的循环式圆形叙事结构传入我国,使我国传统的鼠婚故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个新的招婚型故事类型,而且故事的情节更显丰富多彩。圆形叙事结构模式的引进,使故事一环紧扣一环,更加引人入胜,使原来偏重于民俗色彩的鼠婚故事,更具情节性、文学性和艺术风采。我国的民间艺术家对招婚型故事更是情有独钟。王树村在他的著作中多次介绍招婚故事,于平、任凭运用招婚题材创作的作品,连年获奖,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外来文化给中国的民间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鼠招婚故事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二)印度与中国鼠招婚故事的比较
  指出鼠招婚这一故事素及其独特的循环叙事结构来源于印度,并不能认为,中国的鼠招婚型故事,就其类型的整体来说,来源于印度。如果我们把印度与中国的招婚故事作一些比较,便可以看出,在情节内容、思想风格、功能作用等许多方面,二者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其一,印度的鼠招婚故事充满了宗教色彩和门第观念。其出场角色是苦行者、仙人、隐士;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圣洁的恒河;要为鼠女招婚的原因,是鼠女已长到十二岁,“一个女孩子在父亲的房子里,没有结婚而见到了月信,她就被看作是下贱的女子”;对招婚对象的要求也很严格:“两个人的门第相当,两个人的财富相等”(37),知识、财产、相貌、年龄也不能忽视。中国的鼠招婚故事却是世俗的,非宗教的,尽管故事中也引进了有法术的老人、仙人等角色,但这些角色只是为鼠女的变形作铺垫,是神怪故事中常见的,并不带有宗教色彩;鼠女长大,或者长大后不愿侍候老人,要找个有权有势的强者作丈夫出嫁,这种观念也是世俗的、中国式的。
  其二,印度的鼠招婚故事是寓言,其功能在于给人以道德训诫,它所采用的循环式圆形叙事结构是为其寓言式的训诫目的服务的,故事的结尾“它又恢复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跳出自己的族类,实在很难”云云,使这种训诫意义得以加强。正如季羡林所指出的,这个寓言的道德教训是“一个人不应失掉了‘本真’”。(38)而中国故事的循环招婚的叙事结构,则起了丰富情节的作用,寓言式的训诫意义自然是有的,说的是鼠事,反映的却是人类的世间相;但并非像印度故事那样成为唯一的功能,因为中国的招婚故事另有其更重要的民俗功能。
  其三,从故事的情节内容来看,鼠招婚便是印度故事的全部;而对于中国故事来说,招婚只是在民俗型的鼠婚故事的基础上外加的一个故事素,其基本情节仍然是民俗型的(如鼠择日婚嫁、交代鼠婚由来、渲染鼠婚场面、猫捕鼠等),说明招婚故事只是民俗型鼠婚故事的一种派生类型而已。
  (三)民俗型是中国鼠婚故事的原型模式
  鼠婚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文化现象。鼠是一种繁殖力与破坏力都极强的动物,给农业和人类生活带来无穷的灾害。但人却把鼠的交配生子这一生物现象拟人化、艺术化,以各种艺术形式创造了形形色色的鼠婚故事和艺术品。鼠婚故事内容丰富、兴味盎然、充满童趣,不仅为孩子所喜爱,平民百姓、文人画家也爱不释手,更是民间艺术取之不竭的源泉。以故事为依据的鼠婚俗信,深入到百姓的信仰领域,又使各种类型的鼠婚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历经年而不衰。
  鼠婚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中国鼠婚故事是我国农业文化中嫁鼠禳灾习俗和岁时文化中子母神信仰的产物。嫁灾的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白虎通》曰:“嫁,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方言一》:“嫁,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39)所谓嫁灾、嫁非、嫁鼠,都包含有“自家而出”,把灾祸、是非、鼠虫逐出家门的意思。
  在我国,嫁鼠之说也有不短的历史。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被摄入陷空山无底洞的传说(40),便包含有鼠婚的故事素,说的是修炼成精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千方百计要和唐僧成亲,被天王镇服的故事。另一篇传说发生在明万历年间的<鼠食仙草>故事(41),别看那老鼠嫁女的场面何等排场,何等神气,“傧礼前导,奁具俱备”,“花光镫彩,照耀满楼”,其结果仍然逃脱不了满门遭斩的厄运。古代的鼠婚故事中,无论是山东高密那位“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寡言少怒”、“昼夜绩织无停晷”的鼠女,可爱的阿纤姑娘(42);还是梁玉绳笔下那位“窃履作轿”的鼠新娘(43),最终不是被逐,就是葬身猫腹,没有一个有好的下场。
  清代是中国鼠婚故事传布的高峰期,从当时出现的三大类别的鼠婚作品(鼠婚俗信、鼠婚年画和作家诗人根据鼠婚题材创作的小说诗文)来看,民俗型鼠婚故事的四种结构模式(简式复合式各二,见上文)已基本形成,这一类型的一些基本故事素,也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表现。
  可以看出,作为民俗型鼠婚类型特征的若干基本故事素,如鼠择日婚嫁、热闹的婚崐嫁场面、猫鼠较量、鼠入猫腹等等,无一不是我国农业文化中嫁鼠禳灾习俗和信仰的艺术反映。就拿鼠择日婚嫁来说,鼠出嫁为什么要挑日子?都挑些什么日子?从我所搜集到的76个例子来看,鼠的婚期都定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为什么呢?原来,每年冬春之际,正是鼠繁殖的高峰季节,在这个时候送鼠出嫁,意味着送鼠“自家而出”,从巫术心理来看,便可达到杜绝鼠患的目的。鼠婚故事中大量出现的巨猫角色,更是以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农民灭鼠镇鼠禳灾的强烈愿望。王树村先生的一段话清楚地指出了鼠婚故事的民俗功能和农业民族送鼠、驱鼠、灭鼠的实用目的:

  古代没有统一的“灭鼠日”,立春之后正是老鼠繁殖的时期,人们怕粮食遭鼠害,故绘制“老鼠娶亲”之图,配合“填仓节”,夜晚各家皆不燃灯,骗儿童们早睡,以诱老鼠出洞,放出猫来捕杀之。(44)

  选择腊月至正月嫁鼠,还有另一层含义。鼠属子,为十二支之首,“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蠡海集》)(45)。子鼠为极阴的象征,而腊月至正月,正是新旧岁时交替时刻,此时嫁鼠包含有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对子鼠神的信仰,是中国岁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人心目中,子鼠神又是吉神。《汉书·律历志》说:“阴阳合阳,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故孳萌于子。”子鼠神是生命繁衍的象征。民间在喜庆节日、嫁女娶妇时,喜欢张贴鼠嫁女的年画、窗花,甚至在墓碑上,也刻上老鼠嫁女的图形,取的就是子孙兴旺、生生不已的吉兆。鼠婚作品中对热闹送亲队列的描述,对盛大婚典的渲染,既是人间婚俗的艺术再现,又是以媚鼠的方式向子鼠神祈求平安吉祥的心理写照。鼠婚故事中的敬鼠、祀鼠、媚鼠、与鼠同乐的习俗,一方面反映了人类曾经有过人鼠变形、人鼠通婚、人与鼠共处的原始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对子鼠母神的信仰。河南民间传说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是老鼠节。俗语有“初七娶(媳妇),十七嫁(闺女),二十七添娃娃。”这三天都要吃饺子,尤以“正月十七,老鼠嫁妮”最为重视,俗称吃饺与鼠同乐。(46)河南这则俗语借老鼠惊人的繁殖力,表达旧时民间渴望早生贵子的心愿,说明子鼠母神信仰已演变成俗信。
  奇丑无比的鼠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灾祸载体的鼠又给人以吉祥的希望,鼠婚艺术与鼠象征的这种两重性,使小小的鼠婚故事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1996年10月北京

  【作者简介】马昌仪,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灵魂信仰》、《石与石神》、《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李福清中国神话故论集》(编译)、《安徒生传》(翻译)等。
(原载《民俗曲艺》1998年第111期,台北)

─────────────
注释:

⑴有些鼠婚故事和史料记载未标名流传地区,如长篇说唱《老鼠告狸猫》(载《民间文学》1989年第1期,页3-7)记述了正月初十鼠迎亲之盛况,未见流传地;又如卫聚贤在《数目字》(载《说文》月刊1944年3卷12期,页98)一文中,记述了正月初十鼠嫁女的俗信,也未说明地点。这类故事不包括在崐 此总数之内。
⑵陕西《孝义厅志》(十二卷,光绪九年刻本),转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页75。
⑶周作人作诗,丰子恺作画,钟叔河笺释,《儿童杂事诗图笺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页212。
⑷胡万川总编辑,《台中县民间文学集六·沙鹿镇闽南语歌谣》(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3),页74-75。
⑸高国藩,<老鼠娶亲综论>,《民俗》1992:2,页6。
⑹杨利慧摄影。
⑺《民间工艺》1984年创刊号,页125。
⑻<老鼠子嫁姑娘>,土家族农民黄光曙讲述,收入《鄂西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页331-332。
⑼《武进、阳湖县合志》(三十六卷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又见《武进阳湖县志》(三十卷,清光绪五年刻本),转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页465,470。
⑽<耗子娶媳妇>,收入《张家口市民间故事卷》下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崐 社,1989年),页1239-1242。
⑾故事有两种异文。一为广西壮族农民潘绍纪讲述,集成油印稿,采录时间为1955年;另一为广西民间文学家蓝鸿恩在鹿寨搜集的,见《神弓宝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页168-177。
⑿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页358。
⒀王树村,《老鼠娶亲》,《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8日。
⒁王树村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民间年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15)吕胜中,《中国民间木刻版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16)同注(12)。
(17)彭荣德于1989年在湘西拍摄的照片。
(18)参见拙文<用于丧葬的“老鼠嫁女”石刻>,《民俗曲艺》第88期(1994),页199-212。
(19)《中国风俗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页32。
(20)<耗子嫁女>,郭桂春讲述,《纳雍民间故事》(纳雍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8),页256-260。
(21)<金臂白毛老鼠精>,崔小英(女,文盲)讲述,《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河北省石家庄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88),页482-483。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西游记》中金鼻白毛老鼠精的故事和蒲松龄笔下的鼠女阿纤(详后)的影子,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22)见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化心理描述>,收入《麦黍文化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页147。故事的题目系笔者所拟。
(23)<老鼠做新娘>,吴元金讲述,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建阳县分卷》(建阳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页382。
(24)<老鼠子嫁姑娘>,黄光曙讲述,收入《鄂西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页332-333。
(25)于平、任凭编绘《鼠年的礼物》共四册:《鼠女出嫁》、《十月歌》、《鼠的童谣》、《老鼠过年》(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
(26)据笔者所知,于平、任凭的鼠婚作品有八种,除文中举出的五例外,还有任凭的《老鼠嫁女》剪纸14幅(《民间文学》,1984:11),由25只小鼠组成迎婚队列,其画面的故事,属民俗型简一式;1992年台湾《国语日报》连载的《老鼠俗信》;1994年《老鼠嫁女》连环画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27)王树村,<老鼠嫁女>,《民间文学》1983:1,页80-81。
(28)(44)王树村,<老鼠娶亲>,《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8日第4版。
(29)《四川开江县民间文学资料集》页48。
(30)<正月十七鼠成亲>,吕玉成讲述,《襄阳民间故事》(湖北襄阳县文化馆,1983),页211-213。
(31)季羡林,<“猫名”寓言的演变>(初刊于上海《申报》1948年4月24日)、<印度文学在中国>(初刊于《文学遗产》1980:1),均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页72-77,109。钟敬文,<中国民俗中的鼠>,《民俗》1937,1卷2期;<从文化史角度崐 看“老鼠娶亲”>,《中国文化报》1987年2月18日;<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民间文学论坛》1991:3,页13 -18。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页1 75-176。外国学者有野村纯一,< “老鼠娶亲”的东渐北上--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收入贾慧萱等主编, 《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页33-48。
(32)(33)季羡林译,《五卷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页296-300;页72。
(34)明刘元卿《应谐录·猫号》,载《雪涛谐史》(明末杭州刊本),又见《续说郛》第四十五。
(35)(36)季羡林,前揭书,页109,76-77。丁乃通根据“一物更比一物强”的故事循环式的特点,在他所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页515)一书中的“程式故事”第2031型,列了一个“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模式,也举出了刘元卿的<猫号>为例。
(37)《五卷书》,页299。
(38)季羡林,<“猫名”寓言的演变>,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页73。
(39)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页491。
(40)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第80-83回,页1099-1150。
(41)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页420-421。
(4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页1374-1377。
(43)清·梁玉绳,《清白音集·嫁鼠词》(嘉庆版)。有关古代的鼠婚故事,将在另文《中国古代鼠婚故事探析》中论述。
(45)《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103。
(46)见《麦黍文化研究论文集》页147。
作者: 宁锐    时间: 2020-1-14 04:23     标题: 中国鼠婚故事

老鼠嫁女在陕西关中、陕南、陕北都有流传。陕北民俗更浓。关中千阳过去把老鼠当仓神敬奉。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