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华阙    时间: 2019-12-17 17:00     标题: 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简介

一、学科发展史

山东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各领域的教学和学术有着悠久传统,诸多先贤都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学术业绩。顾颉刚1930年代任教于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王统照整理出版第一本山东民间故事集《山东民间故事》(1937)。闻一多、童书业、高亨的神话研究,丁山的上古宗教和神话研究,陆侃如、冯沅君的神话、楚辞文学研究,游国恩的楚辞研究,台静农的歌谣研究,沈从文的古物和服饰民俗研究,老舍的俗文学研究,关德栋、车锡伦、李万鹏的俗文学研究,路遥的民间宗教研究,刘铁梁的民俗学理论与村落研究,叶涛的民间信仰研究,刘宗迪的神话与口头传统研究等,均成果丰硕,形成了山东大学民俗学在多领域的深厚传统。

1978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复兴的大背景下,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7年11月,在原社会学系民俗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是当时国内唯一有独立建制的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挂靠山东大学社科处。2002年并入文史哲研究院,2012年成为新组建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二级机构。徐经泽、叶涛曾任所长,现任所长张士闪。本所设有民俗学、民间文学两个博士点(含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有文化和旅游部“节日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基地”、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民俗学会(1987年成立)秘书处,挂靠民俗学研究所,现任会长张士闪。

二、研究人员

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点现有专职人员10人,其中教授4人(张士闪、叶涛、王加华、刁统菊),编审1人(朱以青),副教授3人(李浩、龙圣、任雅萱),讲师2人(李海云、林海聪)。学科点专任教师还有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刘铁梁以及刘宗迪教授、赵彦民教授、李松教授,兼职教授有刘德龙、刘德增、陈国忠等。

三、学术研究

山东大学民俗学长期坚持田野调查,以村落研究见长,兼重理论民俗学探索,注重服务当代社会发展。刘铁梁的理论民俗学与村落研究,刘宗迪的神话学与口头传统研究,张士闪的艺术民俗学与中国礼俗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王加华的农业民俗与传统曲艺研究,刁统菊的姻亲关系与亲属制度研究,朱以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李浩的传统乡村社会组织研究,龙圣的民间文献研究,李海云的乡村仪式研究等,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2项。出版著作6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等转载30余次,论著获各类科研奖励14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文联“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类)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1项。

四、研究生培养

1998年获中国首批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2年获中国民间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民间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获民俗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民俗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理论民俗学、中国民俗史、区域民俗研究、民间文献研究、艺术民俗学、民间信仰研究、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俗文学9个硕士招生方向,民俗学理论、民俗史、田野民俗志、中国民间文学史论、艺术民俗学5个博士招生方向。博士生导师5名(张士闪、叶涛、王加华、刁统菊、龙圣),硕士生导师2名(朱以青、李浩)。

课程教学体系特色:课程立体化,课堂教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每学期固定开设“民俗学田野调查”实践课程;教学团队化,常规教学与在研项目相结合,教师形成分工合作,研究生自由选择兴趣小组;实践平台化,在山东、河北、辽宁、贵州等地设立6个教学实践基地;论坛常态化,常设“田野中国论坛”“民俗学高端论坛”“草根论坛”等。本所承担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等,艺术民俗学列入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已培养博士生32名、硕士生110名,另有博士后8名,访问学者8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56名。

五、学术期刊出版

现有《民俗研究》《节日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三种公开发行的定期学术出版物,另有在校研究生主编的内部交流刊物《百脉泉》。

《民俗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发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杂志以民俗学为学科本位,同时兼顾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设有学术前沿、民俗学史、民俗史、民间文学、民俗观察、田野调查等常设栏目,此外还有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礼俗互动、女性民俗等专题栏目。已连续编辑出版147期。李万鹏、叶涛曾任主编,现任主编张士闪,副主编刁统菊、王加华,编辑部主任龙圣。

《节日研究》(辑刊)创刊于2010年,主要刊发国内外节日研究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学术批评等,每年编辑出版两辑,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目前已连续出版13辑。李松、张士闪曾任主编,现任主编王加华,副主编龙圣。

《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创刊于2011年,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每年出版1辑,现已正式出版6辑。主编张士闪。

《百脉泉》2009年创刊,主要刊发田野调查所获资料与调查报告,现已编辑发行30期。

六、国际交流

与美国波士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神奈川大学、爱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互寄研究资料,互派研究人员做短期交流并进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先后聘请德国洪堡大学卡舒巴教授、东京大学菅丰教授、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雷米•马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瑞威教授做短期流动岗特聘教授。张士闪教授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访问学人,王加华曾任韩国延世大学访问学者,龙圣、李海云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本所研究生参与教育部国际联合培养计划12人。

七、服务地方与社会

因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山东大学民俗学在持续展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聚焦领域包括当代乡村建设,民俗文化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设计,传统节日传承等建言献策。

先后与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山东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等地县政府以及多家企业合作,进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先后承担各类横向课题30多项,到账经费800多万元。多篇智库研究报告被中央部门采纳,如《健全完善基层农民协会,为当代新农村建设助力护航》《国家在场——在春节文化中强化国家认同》《中国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亟需激活村落共享传统》,研究报告《转变民俗旅游发展思路  构建旅游服务社会模式》刊登于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等。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