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荐书】江帆、隋丽 |《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10.04) [打印本页]

作者: 凉爽的夏天    时间: 2019-10-7 14:37     标题: 【荐书】江帆、隋丽 |《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10.04)

《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
基本信息
作者: 江帆  隋丽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1

一、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编与下编两部分。上编是对满族说部叙事类型的宏观审视与研究,共分5章,分别论析了满族说部的生成与播衍,传承与衍化;满族说部传承人的文化特征、叙事旨向、叙事谋略;满族说部叙事类型的主题学审观;满族说部的类化叙事传统;满族说部的隐性主题与文本张力等。下编是满族说部叙事类型的微观解析,由系列个案研究构成,共分6章,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说部文本为对象,以主题学的视角,分别论析了满族说部叙事中的性别主题,英雄主题,文化认知主题,复仇主题,婚姻主题,以及满族说部的美学特质等。

      重要观点:
      1、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建构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策略与有效手段。
      满族说部是以满族特定的历史与生境为背景建构起来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多维对话中逐步完善的,是满族及其先民以口承方式记述的族群历史。在历史上北方民族社会复杂的生境演替中,满族说部夯实和传递了满族关于祖先与族群的历史记忆,有效地强化了族群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实践了建构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功能。

      2、“文人”与“精英”联袂是满族说部传承人的文化特质。
      满族说部系列叙事之所以能够成为让世人惊羡的泱泱巨著,除北方族群社会与历史的独特背景因素之外,历史上或在当地为官、或流放到北疆的一些满汉齐通的大家、学士、编修等有较高文化的人士的参与润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他们堪称满族说部创作、传承与完善的文化推手。可以说,满族说部叙事是满族及其先民社会中的一些“文人”与“精英”联袂,为保存本民族或氏族的历史记忆而创造出来的,是北方民族及族群以口承形式保存的珍贵历史记忆,是无数位“文化精英”与民间讲述者、听众一起共同完成的与民族历史及文化构建相关的历史记忆书写。

      3、“史实加故事”及“类型化叙事”是满族说部的叙事谋略。
      满族说部系列叙事基本都带有“史实加故事”的叙事特点。一部部说部叙事亦真亦幻,叙事的情节既因依附于某些史实而显得真实可信,又使处于沉积状态的族群历史因为黏着了故事、赋予了人性与情感的温度而显得更为生动,便于记忆和传承。

      满族说部的叙事谋略不只显现在“史实加故事”的叙事内容层面,还体现于可以称之为“北方族群文化特质”的传统之中。在满族社会历史的漫长孕育中,满族说部系列作品犹如一个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大都历经有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演化过程,但发育成熟或曰定型后的叙事文本,在内容与形式上几乎都清晰地显现出承袭传统的特征。此中,“类型化叙事”是突出表现之一,也是满族说部的重要叙事谋略。满族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及历代满族听众的审美汰选是满族说部类型化叙事特征的形成动因,正是古往今来无数说部讲述者与听众的“合力”,使得满族说部的文本内容与叙事形式呈现出今日之完善与考究。“蓄积”成势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在凸显满族说部的叙事传统与特点的同时,也强化了满族的民族传统。

      满族及其先民社会的“文化传统”是催生众多说部叙事的“文化酵母”,既“生发”出数十部说部叙事的主题,也是其文本“产生意义”的根源所在。由于每一部说部叙事的内容含蕴及艺术表现力都紧紧依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有着雄厚根基的北方族群文化传统。因而说部叙事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已经超越了讲述者个体。

      4、满族说部的叙事旨向不在于表述历史的真相,而在于真实袒露满族历代民众的心灵历史。
      满族说部创作者及传承者的叙事旨向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展现北方民族或族群的苦难历史;勾描北方族群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及进程中的跌宕与延展;讴歌民族或族群英雄,表现其坎坷的命运与百转千回的人生际遇;揭示民族精神与道德兴衰的动因;彰显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叩问,对自我与人性的省察与反思;等等。在满族说部叙事的深层结构中,可以体味到此中所凝聚着的民族心智、哲学思考与理想祈向。

      5、满族说部叙事大都存在显性与隐性并置的两重主题,使叙事呈现出“双重结构”。
      满族说部作品的显性主题多体现为讲颂族史家传、颂扬部族祖先的英雄业绩,往往与“正史”呈现出“互释互证”的关联,凸显着满族“根性”文化的印记与特点。满族说部作品的隐性主题则多以其特定的内容指向与张力构成另一种隐性结构,它基于对显性主题的阐释,但扩散并拓深至对人性与人本的追求与探询。隐性主题的设置往往超越作品表层结构的情节铺垫与设置,在通体上制约着作品的构思与氛围。本课题对满族说部隐性主题的开掘与剖析,摆脱了宏大历史文献的束缚,通过捕捉说部叙事中满族历代社会普通民众被遮蔽了的历史情感和“真实的”的历史活动细节,将其推至历史的前台,从而触摸到多元的边缘性历史记忆,使“历史本文”原本具有的多种对话关系及多种涵义得以呈现。此中,满族说部的隐性主题及其对主流政治本质的揭示,对人性道德伦理的暗评,使叙事文本产生一种无形的张力,不仅展现出超越历史时空的审美价值,也绽放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满族说部叙事文本在与族群历史语境的互动中彰显着多元的文化史意义。对满族说部的显性主题与隐性主题的予以揭示与比较,阐释一些历史本文何以经由满族说部的创作者创化为一部部艺术叙事,可以发现,满族说部创作主体的真实目的其实并非仅仅为了留给后人一部部英雄大传,其创化的动力还着意于借此深刻揭示人性在历史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为后人提供一个驰骋感觉与思想的审美场域。

      6、满族说部对历史本文具有激活与重释之功用。
      满族说部是由特定的人、带着特定的目的,以特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记述和组织起来的民间叙事,其对历史的表述,带有鲜明的北方族群的思想与文化印记。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用自己的声音记述的族群的历史,对满族及其先民各个部落、氏族重大事件往往有生动描写与细致记录,此中大都是有据可考的真实历史,是满、蒙各部族祖先的亲身经历,很多历史事件与实事鲜为人知,具有见证历史的特殊价值。然而长久以来,由于民间的许多历史记忆与宏大历史不相干,往往被从历史中排除,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是反历史的。事实上,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应尝试从更多的角度、以更多样的方法复原和阐释历史,将以往忽略的底层社会的历史、普通民众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史掸去灰尘,重新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可以说,满族说部犹如历史的多棱镜,映照出千古风尘,世代人性。有心的研究者,对其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7、承传至今的满族说部叙事已经蓄积成为一个个意义增殖的文本。
      作为北方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叙事,满族说部系列叙事虽然历经了若干世纪众口铄金的反复传讲,但叙事的主题与情节结构却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究其原因,概缘于满族说部的叙事主题彰显了满族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叙事中的英雄模式符合满族社会的基本观念意识与伦理规范,叙事模式根植于满族社会的文化传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满族社会的精神伦理与价值取向。通过对满族说部系列叙事的深层解读,还可进一步发现,满族说部叙事的价值与意义已不止于上述,在多重历史语境的孕育中,承传至今的满族说部叙事已经蓄积成为一个个意义增殖的文本,今人应直面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建构作出当下的价值评判。

二、作者简介


      江帆,女,教授,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其中,对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长达24年的追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主要著作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民间口承叙事论》《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中国民族村寨调查——沈阳锡伯族新民村》(合著)《满族说部研究一一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合著)等。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说部一一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课题“中国节日志”子课题多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城市新移民及其对策研究”子课题等。其中《生态民俗学》《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谭振山故事精选》三部著作先后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论文《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一一以故事家谭振山叙事为对象》获中国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

      隋丽,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海城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美学学会理事。2008年获辽宁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交流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叙事、民俗学。著有《现代性与生态审美》、《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合著)、《我们的节日》,编著《满族传统婚礼》、《民间故事家张文英故事选》等,在《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山东社会科学》《求索》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奖励。

撰      稿:庞   聪
图文编辑:庞   聪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8BvrtwxE0IBg3VSOp6_bA

[ 本帖最后由 凉爽的夏天 于 2019-10-7 14:39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