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顾:中国民俗学面临的选择
——为顾颉刚等妙峰山进香调查70周年而作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何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有待探索的问题。近人所写的文章,对此多有歧见。王文宝撰《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认为:“我国民俗学运动发端于1918年2月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张紫晨也持这种观点,在所撰《中国民俗学史·我国现代民俗学之发端》里说:“我国现代民俗学之研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就开始了。较早着手并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大学研究所歌谣研究会。它的前期活动开始于1918年,结束时间至1925年。”在纪念《歌谣周刊》创刊70周年时,我曾撰写一篇题为《中国民俗学的滥觞与外来文化的影响》的文章,把周作人于1907年翻译英国小说家罗达哈葛德和英国民俗学家安度阑俱根据神话编写的《红星佚史》以及他为该书所写的序言,看作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发韧期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其时,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家、英国民俗学会的会长就是安度阑俱(即安德留·兰),周作人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他的神话学和民俗学观点介绍给了中国的读者和学术界。新近出版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的开卷第一篇选录的是观云(蒋智由)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发表于1903年《新民丛报·谈丛》第36号上。编者马昌仪在编注里指出,观云同时发表的文章还有《中国人种考·昆仑山》、《中国人种考·中国人种之诸说》等,她在《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编者序言)》里又说:“1903年第一篇神话学论文发表后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神话学的萌芽阶段。”尽管以上文字在中国现代民俗学最早的文献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一致的地方是,中国民俗学肇始于或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变迁
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上第一个民俗学会--英国民俗学会成立于1878年,然而民俗学的滥觞,实际上却是十九世纪头一个二十五年的事。中国人开始着手创立自己的现代民俗学,则是本世纪头一个二十五年的事。弹指一挥间,当我们回顾一百年来民俗学这一学科的曲折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会发现当今的中国民俗学与当年初创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对二十世纪民俗流变的思考
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发生过许多社会剧烈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嬗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变化是极为深刻的,它涉及到各个方面,从社会制度到风俗民情,莫不如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一次社会革命,往往在顷刻间就使旧的社会制度和一部分上层建筑土崩瓦解,而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便从而产生。但意识形态则还要滞后很多年、甚至相当长的时期。民俗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也不属于典型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跨社会的文化积淀。社会制度的急剧变革,不可讳言地会给种种的民俗事象以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摧毁性的,但强大的社会变革因素一旦平静下来,有些风俗习惯(不是一切)就还会重新获得一定的生命力,出现“春风吹又生”的现象。这是因为,风俗习惯一类民俗事象的变化发展,是受多种因素而不是一种因素制约的。这种情况已经为一百年来的事实所证明了。中国民俗学面临着选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那个世纪之交,我们的先辈学者们在思想解放思潮中,引进了英国民俗学的学说和他们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民俗的实际情况,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民俗学,把中国民俗学纳入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今天我们又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了。今天我们面对着的是民俗的剧烈变迁,中国现代民俗学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和调整呢?1995年4月29日于北京
(本文系作者于1995年5月5日在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民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门头沟区海军打靶场召开的“首届中国民俗论坛”上发表的论文。首发于《民俗研究》(山东大学主办)1995年第3期。后收入刘锡诚主编《妙峰山:世纪之交的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2月。)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