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31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打印本页]

作者: Mason    时间: 2019-4-19 19:26     标题: 第31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第31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2019年3月20日,是钟敬文教授诞辰一百一十六周年纪念日。24日下午,第31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位师生,及部分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活动。

[attach]38873[/attach]

(敬文沙龙现场)

  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主持,研讨主题围绕着“民间文学批评话语的构拟”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梳理了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有关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的讨论,指出当时民间文学领域构拟批评话语的尝试。她集中探讨了钟敬文编纂、出版《民间文艺新论集(初编)》,刘魁立和董均伦、江源就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所展开的讨论,《牛郎织女》入选中学《文学》课本,民间文学搜集“十六字方针”等事件,呈现了以民间文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学的国家话语,并发现学者们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重要理论导向。然而在后来的民间文学研究中,“研究”与“鉴赏”被区隔,民间文学自主批评的话语渐趋被消解。
  在随后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就“文本”概念和民间文学整理运动的历史关联性发表了相关见解。她认为,毛巧晖研究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史研究范本。这其中特别生动鲜明的不是我们关注的民众的声音,而是知识分子的声音。此外,在今天符号横行的时代,如何理解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存在是值得我们讨论的。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指出,十七年时期的政治力量对民众影响很大,民众地位提高了,但是没有获得独立地位。民间文学作品被严重修改,如何评价这个时期还有待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德明研究员则认为,尽管民间文学研究深受意识形态影响,但始终存在着一种倡导遵从学术本身规律的力量。
  下半场的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王尧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教授围绕“民俗学是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学问”为主题,结合现代民俗学史,探讨民俗学独立的价值理念。在他看来,“安身立命”,意味着一门学术不仅是一种生计,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一门可以满足我们理想的学问——使得我们的学问与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相互一致。他回顾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史,归纳了民俗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早期启蒙主义的民间文学、五六十年代革命的民间文学、民族主义的民俗学,以及吕微、户晓辉等学者提出的“实践民俗学”。过去的历史教训使得我们在八九十年代为了保持学术独立性而特别强调学术研究的客观求真原则。目前,学术本身的客观属性已经确立,需要重新思考和建立学术的价值观。而贯彻理性道德实践、以自由平等为价值取向,是当下的民俗学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一种可能性。
  在场学者做了进一步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微研究员指出,启蒙靠的是每个人自己的意志,这是自由主义民俗学和实践的民俗学所主张的,它的目的论最后会变成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德明研究员提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种主流价值观,判断价值观的真伪需要警惕自身立场。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则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理解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并提出进行价值观评价时可以从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进行考量。
  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体现了敬文沙龙的活动宗旨。活动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