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分享会] 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打印本页]
作者: Mason 时间: 2019-4-8 16:39 标题: [分享会] 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之 分享会
[attach]38861[/attach]
时间:2019年4月21日(周日)下午2-5点
地点:印第安纳大学北京办公室,环球贸易中心B座2702室(安贞桥东侧)
现场演示片段
1899年西伯利亚的萨满仪式片段
1901年上海滩簧戏、秦腔、京剧片段
1902年北京鼓词、单弦、民歌
1908年西藏传统音乐
讲解人
艾伦·伯德特(Alan Burdette,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
魏小石(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
评议人
乔建中(西安音乐学院)
罗新(北京大学)
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
开放讨论话题
一、录音片段中二十世纪初叶的各地方言、各种乐器,你能听出多少?
二、1901/1902年劳弗录音的学术考察背景
三、劳弗录音反映的历史、语言、艺术价值
试听片段
《卖花束》,1901,上海
“劳弗特藏”中被标记为“卖花束”的录音片段
预约:发送姓名/电话/同行人数,至本公众号后台,我们给予回复确认
[attach]38862[/attach]
选自“劳弗特藏”的照片,摄于中国,时间和具体地点不详
劳弗的人类学之旅:从西伯利亚到中国的实地考察
伯特霍尔德··劳弗(Berthold Laufer,1874-1934)为德裔美籍人类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通晓汉语及多种东亚语言,被誉为同时代最杰出的汉学家。他以英文、法文和德文发表的著述逾百种,主要代表作有《中国—伊朗: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特别参证植物和作物栽培的历史》、《中国泥塑》、《中国篮子》、《玉:中国考古学与宗教研究》等。劳弗有关藏语和西夏语方面的著作,如《藏文书写的缘起》《藏语中的借词》《西夏语:印-汉语文学研究》等,至今仍为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必读之作。
1897-1899年,劳弗参与了著名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发起并主持的“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项目”(The Jesup North Pacific Expedition),前往萨哈林岛和阿穆尔江(即黑龙江)河口区域开展民族志调查,主要负责阿伊努、尼夫赫、鄂温克、那乃等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调查。整个项目在白令海峡两岸的沿海地区展开,由11人共同完成,留下了136卷蜡桶录音。通过该项目的田野作业,年仅二十多岁的劳弗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受到博厄斯的赏识,直接主持了于1901-1904年开展的“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 1901-1904)。据博厄斯解释,该项目旨在收集“能代表中国习俗、信仰、工业、生活方式的实物”。劳弗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所收录的大约四百卷蜡桶唱片,已被学界普遍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录音”,略早于百代唱片工程师弗雷德·盖斯伯格(Fred Gaisberg)录制的吹打乐和孙菊仙的《举鼎观画》等。1908年,劳弗正式入职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并于1908年和1923年两度重返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因而,其后期的调研成果包括采集到的实物大都收藏于该博物馆。
[attach]38863[/attach]
黑龙江流域的那乃人(赫哲族)家庭 摄于“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项目”执行期间
劳弗录音档案“回归”中国之路
2018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Th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Music at Indiana University)在唐研究基金会的资助下,正式启动“中国最初录音”项目(https://libraries.indiana.edu/firstrecordings),旨在将人类学家伯特霍尔德··劳弗于1901-1902年间录制的四百卷蜡桶录音进行出版。这批录音资料于1961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转存于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成为“劳弗特藏”,并于2017年进行了数字化建档。与此同时,该项目还计划对配套的104张照片、7500件实物及田野笔记作出评介和详解。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将联合十多位中美两国历史学、民俗学、音乐人类学、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制作英汉双语版的档案试听网站,同时出版一套画册和CD,将纳入劳弗所采集的照片、田野笔记以及音响资料的注释等。
相比于同时代录制于中国的零星录音资料,“劳弗特藏”堪称是一宗系统性的记录档案,其中不仅包括了丰富且互为关联的音乐种类,而且有着较完整的配套图文资料。谈及这批劳弗录音资料的价值,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其中涉及很多“未知的民间音乐大师”。“劳弗特藏”以集成方式保存了二十世纪初期流存于中国的十余个乐种和多种方言的口头表现形式。其中,在上海的录制部分(1901年),记录了当时吴语民歌、滩簧戏、秦腔等多种传统体裁的存续状态,足以让人重归那个年代上海滩精彩的民间曲艺氛围。北京部分(1902年),大多录制于现场表演,部分唱词在后来存世的曲艺资料中实属鲜见,展现了小调民歌(如孟姜女调、五更调)被纳入京津地区曲艺表演中的早期面貌。值得一提的是,二胡的器乐形态在当时已经有了即兴表演和自娱自乐的性质。“劳弗特藏”还记录了远早于刘天华和阿炳之录音的器乐片段,精彩纷呈。
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
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Th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Music at Indiana University)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田野音乐资料档案馆之一,拥有十万件以上的音响档案收藏,包括田野录音、广播录音及商业录音。这些档案物件来自全球各地,与音乐人类学、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流行文化研究领域紧密相连。传统音乐档案馆同时广泛致力于音响资料的保存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建档实践,希望对保护人类的声音文化遗产及其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ndiana.edu/~libarchm/index.php
唐研究基金会
总部设于芝加哥的唐研究基金会(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成立于1992年,由中国艺术史领域的独立学者罗杰伟(Roger E. Covey)发起,旨在支持中古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工作。唐研究基金会此次支持出版“劳弗特藏”项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弗是一位被中国学者常常忽略的人物,该基金会希望这个项目能带来对劳弗学术成就的更多关注,尤其是对其中国收藏品的关注,比如瓷器、青铜器、传统手工艺品,以及详解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间生活、农业习俗、民间信仰的手稿。
“劳弗特藏”中的相关图片
[attach]38864[/attach]
雅库特的女性萨满,1902年拍摄
[attach]38865[/attach]
科里亚克群像中的萨满,1901年拍摄
[attach]38866[/attach]
京郊明王墓群,约1900年摄
[attach]38867[/attach]
北京的戏台,时间不详
[attach]38868[/attach]
雍和宫的“喇嘛舞”,时间不详
[attach]38869[/attach]
北京的西黄寺入口,时间不详
所有图片(除标记外)摘自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项目”专题页面
部分照片并非劳弗本人所拍摄,可能由其团队成员或雇佣摄影师所摄,或来自于当地购买物
感谢巴莫曲布嫫教授对本文的审阅
文章来源:“塔石音乐档案”微信公众号 2019-04-08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