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2019年第1期(总第146期)
目 录
学界名家 | ||
音乐学引领我走进希望的田野 ——岭南音乐文化学人自述 | 冯明洋 | |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 | ||
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 | 顾希佳 | |
《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问答、评议与讨论 | 李梦 顾希佳 等 | |
本土美学观念的人类学研究 | ||
多元美学:构建审美实践的范畴整体 | 徐新建 | |
本土范畴:多元审美的话语意义 | 徐新建 陆晓芹 郭明军 | |
“大闹”:“热闹”的内在结构与文化编码 | 李永平 | |
“闹”中的秩序重建 | 赵周宽 | |
文化研究 | ||
从地方知识到史诗学术语:彝族史诗“梅葛”的内涵和外延 | 李世武 | |
作为生活方式和审美交流中介的歌谣 ——以《三十二》主人公韦绍兰为个案 | 曹成竹 | |
视觉人类学 | ||
陶纹:规律认知的思维痕迹 | 邓启耀 | |
艺术人类学 | ||
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概念阐释 ——以费孝通论文化艺术与美好生活的思考为起点 | 方李莉 | |
灵韵的发生:本雅明艺术理论新探 | 孟凡行 | |
民族艺术的认同空间:文化景观与地方表述 | 罗瑛 | |
动态的文化生态与民族艺术释义的再生产 ——傣族乐器“光邦”名称的意义表达 | 金红 | |
艺术探索 | ||
花山岩画:“原始艺术”还是“具有原始艺术痕迹” ——与朱媛博士商榷 | 邹芒 | |
六代乐:“乐见其善”与“陈乐象德” | 于平 | |
从黄燮清到唐涤生:《帝女花》的艺术因革 | 倪彩霞 | |
“跃进农民画”:乡村社会建设中的诗性表达 | 胡绍宗 | |
发现异邦 | ||
冲绳石敢当考察记 | 叶涛 | |
品文论艺 | ||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图景及其动力学 ——评岳永逸《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 李华伟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美地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简介 | 李牧 | 封二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美地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主持人李牧简介 | 李牧 | 封三 |
独弦琴 | 潘汁 供图 | 封面 |
封面说明 独弦琴简介 | 潘汁 | |
生活艺术 瓷挂瓶·大吉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封底说明 瓷挂瓶·大吉 | 徐艺乙 | |
陶纹 | 邓启耀 供图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民族艺术》2019年第2期(总第147期)
目 录
·学人治学· | ||
守望影视人类学的河山胜境 ——朱靖江治学谈 | 朱靖江 | |
·前沿论坛· | ||
文化互惠与遗产观念 ——回到一种人群互动与自主的文化遗产观 | 赵旭东 | |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 | ||
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 ——关于“上海故事汇” | 郑土有 | |
《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问答、评议与讨论 | 苏筱 郑土有 等 | |
·壮族歌谣韵律语法研究· | ||
北部壮语区歌谣的韵律篇章结构及其演变 | 覃凤余 | |
“移花接木” ——壮族“吟诗”词源与格律源流考 | 廖汉波 戴忠沛 | |
·神话·图像· | ||
创世鸟神话“激活”良渚神徽与帝鸿 ——兼论萨满幻象对四重证据法的作用 | 叶舒宪 | |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与夸父逐日:闰月补天的神话呈现 | 吴晓东 | |
《山海经》插图再探 ——兼论与《尔雅》插图的比较 | 吴洪斌 | |
·艺术人类学· | ||
艺者 农也 | 彭兆荣 | |
“第三领域”信仰社会与中国当代南传佛教音乐文化重构 ——兼论交叉学科理论方法的转译和应用 | 董 宸 纳日碧力戈 | |
人类学纪录片的符号学与诗学:论罗伯特·加德纳的电影创作 | 梁君健 | |
仪式神像画所有权及使用资格的获得 ———基于蓝山瑶族勉瑶支系仪式的观察 | 谭 静 | |
·艺术探索· | ||
汉广陵漆物与地方社会 ——一项漆物的区域社会史研究 | 潘天波 | |
后工业社会城市艺术区的景观生产 ——景德镇陶溪川个案 | 王永健 | |
曲唱未绝响:基于田野调查分析 | 板俊荣 | |
·发现异邦· | ||
移民、族群与国家:新加坡华人主题博物馆的建构与想象 | 关 昕 | |
·品文论艺· | ||
立足民族,放眼世界 ——2018 年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述评 | 戴 伟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项目简介 | 巴莫曲布嫫 | 封二 |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项目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简介 | 巴莫曲布嫫 | 封三 |
芦笙 | 潘 汁 供图 | 封面 |
封面说明 芦笙 | 潘汁 | |
生活艺术 鲤鱼跳龙门挂笺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封底说明 鲤鱼跳龙门挂笺 | 徐艺乙 | |
瑶族大堂神像画 | 广田律子 等摄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民族艺术》2019年第3期(总第148期)
目 录
学界名家 | |
从汉民族研究到中华民族论 ——我的学术之路 | 徐杰舜 |
滚雪球:徐杰舜学术现象述评 | 吴爱华 |
前沿论坛 | |
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 ——艺术人类学视角 | 方李莉 |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 | |
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林继富 |
《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问答、评议与讨论 | 李敬儒 林继富 等 |
“一带一路”艺术考古 | |
从西亚到东亚:翼兽形象之原义及本土化 | 郭静云 王鸿洋 |
从赫梯血祭器至粟特贵族酒具 ——跨越欧亚文明的兽饰“来通杯”东传演变考 | 程雅娟 |
古埃及丧葬文献《冥书》中的蛇 ——兼论《山海经》与域外文化的关联 | 李 川 |
艺术人类学 | |
家庙之鼎与公器之鼎 | 邓启耀 |
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以浙南畲族盘瓠神话、史诗《高皇歌》及祖图长联为例 | 孟令法 |
族群认同与壮族三月三文化再造 ——云南马关县个案 | 许晓明 |
艺术探索 | |
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 | 赫 云 李倍雷 |
高丽伎与胡旋舞新说 ——从《新唐书·礼乐志》中一则“错简”说起 | 张丹阳 |
民族志实践与剧场美学 | 李清华 |
“君”与“女子”清末民国时期称谓中的票界演剧俗规 | 武翠娟 |
发现异邦 | |
新加坡余娱儒乐社的经济后援和政治倾向 | 康保成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简介 | |
“台湾古建装饰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简介(封二) | 吴巍巍 |
“台湾古建装饰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主持人吴巍巍简介(封三) | 吴巍巍 |
彝族大胡(封面) | 潘 汁 供图 |
封面说明 彝族大胡 | 潘 汁 |
生活艺术·竹凳栏车(封底)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说明 竹凳栏车 | 徐艺乙 |
云南壮族陇端节(彩页) | 王明富 摄 |
《民族艺术》2019年第4期(总第149期)
目 录
学人治学 | ||
多重学缘与视野开拓 ——民俗学学习历程的思考 | 毛巧晖 | 5 |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 | ||
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 | 施爱东 | 11 |
《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问答、评议与讨论 | 赖婷 施爱东 等 | 21 |
文化研究 | ||
器具与房舍:中国民具学探微 | 岳永逸 | 28 |
图溯犀牛大海 ——河湟、洮岷民间大黑天信仰的流变及文化表征 | 牛乐 | 43 |
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 ——兼谈民俗史研究中史料的搜集与释读问题 | 张勃 | 53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 邹元江 | 6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视角下的龙州壮族天琴女性禁忌破除 | 杨丹妮 | 73 |
传统师徒制与表演者权利的冲突与解决 | 陈杰 | 84 |
艺术人类学 | ||
《民族艺术》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六 | 许晓明 方李莉 王永健 | 90 |
铸鼎象物与迁鼎兆运 | 邓启耀 | 100 |
从庙堂走向广场:格萨尔图像的景观化现象 | 王田 杨嘉铭 | 110 |
“艺术人类学与新时代的中国发展”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 孟凡行 卢文超 | 118 |
艺术考古 | ||
良渚文化神徽为“大禹骑龟”说 | 宋亦箫 | 124 |
礼仪与情感:宋金墓葬中的共坐图像再探讨 | 樊睿 | 136 |
艺术探索 | ||
美术史的观念与中国画史的写作 | 黄厚明 | 146 |
印度尼西亚普兰巴南神庙石雕壁画中的乐舞图像考察 | 杨民康 | 153 |
民族志动画的表征策略与参与式设计 | 王怡婧 | 158 |
艺术人类学名著导读 | ||
汉斯·贝尔廷《图像人类学:图像、媒介及身体》导读 | 孙化显 | 164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简介 | ||
“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简介 | 刘祯 | 封二 |
“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刘祯研究员简介 | 刘祯 | 封三 |
彝族大胡 | 潘 汁 供图 | 封面 |
封面说明 烟墩大鼓 | 潘汁 | 27 |
生活艺术 刺绣百子图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封底说明 竹凳栏车 | 徐艺乙 | 89 |
龙州壮族天琴艺术 (彩页) | 张耀华 等摄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民族艺术》2019年第5期(总第150期)
目 录
学界名家 | ||
民族艺术的滋养与国际视野的形成 ——人类学家杨福泉教授访谈录 | 杨福泉 李世武 |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 ||
关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问题 | 高有鹏 | |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溯源及实践 | 唐海燕 | |
记忆·审美资本·时尚 ——以云南剑川传统工艺创意为例 | 向丽 陈顺尧 | |
礼俗互动与乡村治理 | ||
海外华人、侨乡与围龙屋 ——梅州南口侨乡村的田野考察 | 周大鸣 段颖 | |
礼俗互动中的地方传统塑造 ——以青岛即墨小龙山龙牌及相关仪式为例 | 马光亭 | |
空间、边界与地方民俗传统 ——潍北东永安村人地关系考察 | 李海云 | |
旱池:乡村社会的标志性文化与乡村秩序构建 ——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为个案 | 李西香 | |
道教艺术研究 | ||
从法服看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相互融摄 | 张泽洪 廖玲 | |
六朝时期的“山水”、地图与道教(续) | 陈铮 | |
节令、礼乐、道教: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宋画《瑞鹤图》 | 冯鸣阳 | |
艺术人类学 | ||
博厄斯、《原始艺术》和艺术人类学 | 克里斯蒂安·菲斯特 文 刘孟箬 译 李修建 校译 | |
音乐民族志对于人类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 王建民 曹静 | |
另类知识:舞蹈民族志之知识特殊性及相关方法论问题 | 刘柳 | |
艺术探索 | ||
明代风俗画中的民俗建构 ——以《上元灯彩图》为中心 | 冯志洁 | |
“润腔”概念由来考 ——从“用腔”“小音法”说起 | 郭克俭 | |
“弋阳腔”传播与江西会馆演剧的再探讨 | 李秀伟 | |
艺术人类学名著导读 | ||
游走在美学与人类学的边缘 ——雅克·马凯及其《审美人类学导论》导读 | 孙文刚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仪式表演语境下中-缅-泰南传佛教诵经音乐比较研究”项目简介 | 董宸 | 封二 |
“仪式表演语境下中-缅-泰南传佛教诵经音乐比较研究”项目主持人董宸简介 | 董宸 | 封三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民族艺术》2019年第6期(总第151期)
目 录
学人治学 | ||
“叛师”与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 ——历史人类学的探索与反思 | 覃延佳 | 5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 ||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核心概念:幻象、流动幻象与幻象批评 | 王杰 肖琼 | 12 |
文化研究 | ||
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 王杰文 | 21 |
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 巴莫曲布嫫 | 29 |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 | ||
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童话在中国的蜕变及其思考 | 张举文 | 38 |
《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童话在中国的蜕变及其思考》问答、评议与讨论 | 周诗语 张举文等 | 43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以手工艺为中心 | 徐赣丽 | 50 |
话语场中的民间艺术:作为商品的泥泥狗在不同语境中的社会生命 | 赵元昊 | 59 |
消费遗产:想象、情感与浪漫主义 ——评《中国的遗产与浪漫消费》 | 尹凯 | 71 |
工匠文化 | ||
工匠文化变迁中的“同代代沟” ——以当代景德镇手工陶瓷创业青年两个群体为视点 | 邓文杰 潘天波 | 76 |
墨子、鲁班工匠形象的分化与转换 | 孙洪伟 | 84 |
墓室壁画研究 | ||
世界墓室壁画的比较与意义 | 汪小洋 | 93 |
多重祈愿 ——宋金墓葬中的宗教类图像组合 | 邓 菲 | 103 |
从早期墓葬佛教图像看飞天艺术母题兴起与佛教初传中国路线 | 王诗晓 | 121 |
艺术探索 | ||
从古谱文献遗存窥俗曲发展历程 | 刘晓静 | 135 |
文化治理的逻辑:广场舞中的碰撞、文化链接与公共行动 | 刘 辉 | 143 |
明代福建移民与一种假面戏南迁 ——以广东“跳花棚”傀儡戏元素考察为中心 | 郑苏文 | 152 |
艺术人类学名著导读 | ||
盖瑞·法恩《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导读 | 卢文超 | 161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 | ||
“政治文化视域下的两宋祥瑞图像研究”项目简介 | 冯鸣阳 | 封二 |
“政治文化视域下的两宋祥瑞图像研究”项目支持人冯鸣阳简介 | 冯鸣阳 | 封三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