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竹山有个梅花谷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9-2-23 23:31     标题: 竹山有个梅花谷

竹山有个梅花谷

诗意太和,梅香天下


提及梅花的诗词,你转念间想到的是哪一句? 是不是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或者是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我们更多的是想到这位宋代诗人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终生未娶的故事吧,也就是后人谓之的“梅妻鹤子”。会不会还有他们呢?比如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王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或者是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杜耒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最喜欢的却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及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为什么古代文人总喜欢写梅呢?花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傲、幽、坚、淡四种品质,符合儒家文化对君子的要求,所以古代文人最爱歌咏的题材。又把傲霜开放的梅花、枝叶常青的松柏和经冬不凋的竹子一起誉为“岁寒三友”。你看,无论四君子,还是三友,都离不开梅花的。
所以,今天我们想去一个梅花傲然开放于寒冬未净,春意未到的地方,那就是竹山县文峰乡的太和梅花谷。

文峰乡在竹山县的哪儿?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与文笔峰有没有关系?
惟翼自今以始,霞蔚云蒸,蛟腾凤起,誉髦斯土,一显山川风土之奇。这是《竹山县志》对文峰塔的描述。文峰塔坐落于竹山的东大门——文峰乡境内,文峰乡名称的由来,也是因文峰塔而起。
文峰塔又名文笔峰,位于竹山县城东约15公里文峰小寨山顶。始建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为八角锥状砖瓦结构实心塔,始建7级,现存四级半,高约18米,塔基台地25平方米。19831224日,竹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是著名知县范继昌修的。范继昌字汧谷,号瑞五,浙江绍兴上虞人,嘉庆元年(1796年)担任竹山知县,嘉庆十年离任;道光二年(1822年)再任竹山知县,道光六年(1826年)离任。范继昌在竹山十五年颇有作为,重修了县城、义学、关帝庙、城隍庙、县署等,文峰塔是他上任时新修的。当时,时值兵燹,见学校委于荆棘,士民习于技击,人思敌忾,弦诵无闻。范继昌重修学宫和上庸书院,聘请教师,希望振兴教育,培养人才。但风水先生说,城南青石岩山势不正,隐隐然气冲城内,按照相冲相克之理,应当在小寨山顶凿石成峰,筑塔为笔,用以昌盛竹山文脉。范继昌认为,自古地灵人杰,“文教之兴固由人事,亦未尝不因乎地理”,于是依风水先生之言而行,建起文峰塔——这不是一座塔,是一支笔,范继昌因此特地撰写《建文笔峰记》记叙此事
口耳相传,讹误多多,后来关于该塔的来历,民间产生了另外两种传说。
一说古时竹山多任县令的夫人都不算贞洁,此事在官场中传扬深广,有失县令脸面。清嘉庆九年,时任县令决心挽回这一局面,请风水先生想办法制止县令夫人的出轨行为。风水先生说县城三面环水,易生漂浮之事,若想根治夫人不贞洁之患,可在城东建塔镇邪。于是,县令就拨出库银,动员民众修建了这座塔。因为塔为正文雅文明之风,所以叫“文风塔”。说来也怪,该塔建起后,县令夫人们真的再没有出轨生事了。二说在清嘉庆九年,竹山的七名秀才一起中了皇榜。外地人不服气,串通联名告发这七人作弊,朝廷取消了他们应有的功名。他们回到竹山后,决定建一座塔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七层塔一人负责一层的建设经费),并昭示他们在正文风的基础上还要攀登学问的高峰,因此定名“文峰塔”。
这且不去说它,文峰乡名胜古迹还有不少的。子房沟:文峰乡长坪村境内,传为西汉第一谋臣张良(字子房)隐居地而得名。据竹山古县志载,明朝文学家袁宏道曾到此,作七律一首:“莲花冠子红犀导,雪面风髯一年少。梦里山河抟几场,抽身笑指长松道。英雄老尽故交稀,眼底修毛几翅飞。功成辟谷或有以,未必神仙须布衣。”方城山:文峰乡皇城村境内,传为古庸国都城故址之一。山上仍有百余米夯土墙,经数千年风雨而不倒。

太和呢?又有什么说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缊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太,通“大”,至高至极。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在这里,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然后说到梅花谷了。
太和梅花谷旅游区,因有千年太和观和华中地区最大野生腊梅园而得名,是竹山县按照3A景区标准打造的旅游扶贫示范景区,景区规划面积43.19平方公里,分为太和美丽乡村画廊、梅花谷两大组团。先说梅,梅花原产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冬天开的梅花,腊梅因其花蜡黄又称之黄梅花;其花多寒冬腊月盛开,故称之为腊梅。腊梅原产湖北、陕西等省区,现全国各地已广 泛引种栽培。 腊梅的花开在冬季里,当时天气还比较寒冷,叶子还没有长出来,所以开花的时候是没有叶子的,叶子要到春季才会长出来。腊梅的花蕾干燥,又名雪里花,一般在11月中旬开花直到次年3月左右,花期很长。
梅花谷内有野生腊梅大型三千株,红梅中型五千株,中华樱花大型二千株。除此外,还拥有野生樱花、银杏、紫荆、麦吊云杉等两千余种植物,以及猕猴、花面狸、豪猪等两百余种动物,生物物种多样,生态结构完整。更有太和观、探花坟、北山书院、梅花山、梅香溪、沉鱼潭等名胜藏匿于花谷之中。
进谷见山,山名太和小仙山。山上有观,两路直通,北路蜿蜒,南路曲折,均盘山而上。
太和小仙山有天明观和太和观。天明观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大修武当之时,道教信众来到太和村,建有天明观一座,清朝以后为了避讳字,改为真武殿,近代百姓在修复之时将名称改回为天明观。清嘉庆年间,这里曾发生大规模民变,朝廷派兵部侍郎兵部侍郎谭化溪镇压民变,亲临地方之后,谭探访民意,体恤民情,变镇压为安抚,制定乡规民约,并刻碑为据,现在这里还保存的有两块相关的碑文。民变平息后,风水师认为天明观山下的河水是向西流,意为反上,遂挖断这里山脉,并建一道观,取名太和观,以求天下太平,同天明观遥相呼应。后谭公上奏请求留任地方为官,在任期间,他减轻百姓税赋,关心民生疾苦,为太和做了很多事情,死后当地民众遵其遗嘱,将其简葬于太和小仙山对面山顶因谭化溪科举及第时名列探花,故民间称此墓为探花坟。探花坟与太和观遥遥相对,安葬的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兵部侍郎谭化溪
沿途多见灯笼,上书八字“诗意太和,梅香天下”不多方,请细看景观吧。








出门之前品小吃,东门油饼第一美。沙氏夫妻牛肉饼,百年传承到今香。八点啦,集合竹溪东门外。



来到竹山县城南,虹桥风景灯笼亮。

圣水桥边。

登山节时。

梅花谷外,招待中心。莓花艳丽,靓人眼帘。

一花红透半边天。

人比花妖。

古色古香。

再见梅花立枝头。

开张吐蕊比谁艳。

诗意太和,梅香天下。

梅仙传说,黄家喜书。

茅草棚内,山珍名吃。

一图导游,美景在望。

干货山货野味乡味。

窑货缸里盛的啥?美酒透坛诱人来。

风车啊风车,你怎么不转呢?累了吗?

麻柳树啊,百年以来独立于此,望穿双眼盼得啥?

谷口灯红满山烧。

梅香天下灯。

诗意太和笼。

古木桌边茶香。

门口左前纤夫累。

捡票口边。

客栈美女,笑脸软语

溪水清,大字红,岩石青,山色绿。

数树梅艳

君子谷到了。

山间滑道水如泉涌。

一艇溜下水花四溅浑身湿。

穿越林梢

空中晃荡

步步惊险

悬空之时

爱书的女人最美丽

石屋橹下

玉米串串

梅园里,古树下,美女一,点缀谁?

腊肉如帘

财神庙前

三友亭边。

慈圣宫里

小仙山上。

天平观里

铁树在下哟


土地庙,小又小,崖边壁间洞内坐。

此联或者  上下错?

品品梅花茶

花香人更美



山巅一庙隐约间

游客两两门口站,双联寓意深又浅

太和观前香烛浓,且进一柱上前拜


梅香

桥古

溪清

采下梅花且做茶


又到一处山间梯,石级险恶不怕难。

练剑台上风光好

徒步到此可回身

一稿撑住劲使圆

两船随行紧。

溪中转身难,半边撑竹杆

梅下人,花间诗,声隐约,说陆游。

又见王维诗意生

卢梅坡来啦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