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日晚上7:00-9:00,梁永佳博士做客本中心,为同学们作了题为“印度和中国社会的‘等级’”的演讲。接着上次演讲中对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探索,梁博士在此次演讲中加入了对印度人类学研究的比较和借鉴。他认为,法国人类学家杜蒙对印度的研究所提出的“等级”概念,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社会提供有益的启发。首先,梁博士指出,杜蒙完成于1966年的《等级人》一书遭到了许多不实的批评,并长期受到冷遇。这些批评并未能对民族志材料及整个民族志写作构造进行真正的分析,因而无法看到杜蒙所讨论的“等级”的复杂性。等级是人类社会和历史上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在学术讨论中,主要是针对平权来说的。西方所谓的平等及平权,实际是在个体主义兴起后才出现的一种后起的思想。等级所强调的相互差别,不是高与低的关系,而是大与小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表示为:X=x+y;例如Man=man+woman。其中,等级并不意指x与y之间孰高孰低的关系,而在于X与xy的关系是一种涵盖与被涵盖的关系。也就是说,x既与y平行,同时又作为整体的呈现,显示了对y的包含和超越,单纯的x和y,都是作为部分存在,是不存在等级的。为进一步说明这点,梁博士从杜蒙的民族志中分别举了印度社会的分工、通婚和食物为例,指出在这些方面所表现的洁净与不洁的观念,与洁高于不洁的关系,实际上表明印度社会中的分类与分工,都是为了完成等级的需要,是以宗教价值为核心的。借此,梁博士指出,在我们研究一个陌生社会的时候,应该关注的是他们重视什么东西,并首先要进行非常扎实的经验式的研究。这种经验式的研究区别于经验主义,因为后者无法理解经验背后会有一整套观念作为指南,而这是经验式研究应当更进一步讨论的。
接着,梁博士分别以阎云翔的“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桑高仁(S. Sangren)的“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和泰勒(R. Taylor)的“Chinese Hierarch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三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了它们对中国社会的“等级”的具体看法。他认为,阎云翔以“等级”来讨论差序格局,其可取之处在于使用“伦”来解释人与人的关系,以“伦”作为中国社会等级性的表达,突破了过去从平面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论说的框架。其不足在于,他试图解释“伦”的运行机制,落入了目的论的功能主义巢臼。桑高仁的研究从中国宗教的一体性入手,与施坚雅的区位经济体系构成了对话,他借用杜蒙的矛盾涵盖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一体性。认为,历史掩盖了地方的多元化与国家的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在历史过程中多元本身很可能亦是经历国家变化的结果,同时国家对地方的多元的承认,又涵盖了这种矛盾。其不足在于,他试图从基层开始上溯,仍局限在一种经验主义的研究中,对杜蒙的理解也不如泰勒深。泰勒关于中国等级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建设性的观点。她认为,中国社会的等级建立在一种人的世界被宗教的世界超越,宗教的世界又被宇宙的世界超越之上,是一种等级的等级,实质上的中国宗教应该是帝国,天子本身不仅是政治,还是宗教,还是宇宙的复制品,“天”是不可分割的。梁博士认为,泰勒的这一观点比较贴近自己对传统中国社会的看法,并总结到,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人类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实际只是中国人类学可行的一种方案,但无论是哪种有效途径,都不会是没有经验研究的清谈。
最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就具体问题提问,包括对如何看待“等级”与诸如“阴阳相互转换”的关系、印度的“轮回”观念、“天”的观念究竟是否不可分割或让渡、中国人类学研究如果要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如何与杜蒙这种超越经验的研究类型相结合等等,梁博士均一一解答并和大家一同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本学期的“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