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震区传统文化插上隐形翅膀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媛媛
时间:
2009-5-9 23:43
标题:
震区传统文化插上隐形翅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23:21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张万武报道
阿哥唱给阿妹听,
羌山羌水好迷人,
水是阿妹系着的情,
山是阿哥守住的魂;
山清清,水灵灵,
阿哥阿妹歌声飞,
山是阿妹的情哥哥,
水是阿哥的情妹妹,
阿拉山水相连心相映,
哥耶......
4月25日,记者在北川擂鼓镇猫儿石吉娜羌寨采访时,羌族女子朱碧华为记者唱起了动人的羌族山歌。
汶川特大地震,不仅使羌族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创,也使羌族几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最近,国内众多知名禹羌文化专家聚集北川,为北川禹羌文化发展和传承“把脉”并献策:确定北川将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以传承保护原生态羌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加快灾后文化重建。当地羌族群众也为羌族文化复兴不遗余力。
记者获悉,北川制定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等政策。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要地域为关内北川漩坪以上乡镇。按照规划,北川将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羌族原生态风情走廊,从新县城到青片一线,所有建筑布局都将反映浓郁的羌族特色。
目前,北川已规划了9个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设计总投资42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160万元。羌年、转山会等15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定传承人19人。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这首《隐形的翅膀》是汶川地震后,震区人民听得最为频繁的一首旋律。在这首旋律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震区人民抚平了伤痛,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开始追求美好的未来。
发生地震之后,震区艺术家们不遗余力地纷纷传承本地文化。例如,每天晚上7点半在擂鼓镇中心广场准时开演的羌族舞蹈沙朗,再如曾在四川电视台2009春节特别节目中表演过的《羌红》,是由北川县某村的村支书杨华武组建起的艺术团表演的。它们不仅成了震后羌族文化重新聚合的旗帜,而且成为了镇区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在文化魅力的感染下,更多人的脸上挂上了久别的笑容。
四川省政府还筹集了上亿元资金以及数十万册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等支援灾区文化单位,开展文化抚慰工程,在集中安置点建设文化服务站,开展10万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
另外,汶川大地震不仅将北川县城夷为平地,许多文物也难逃一劫。在四川被称为“一对世界宝贝”的二王庙和都江堰也在此列之中。都江堰分水堤坝鱼嘴出现裂缝,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
震后,各相关部门也开始加大对这些古迹的修复力度。仅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就已完成都江堰景区内桥、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修复,除伏龙观、二王庙、老君阁等景点外,景区已于2008年9月29日面向游客正式开放。素有“漂流圣地”之称的虹口景区,今年五一期间已向游客开放,今年7月还将承办国际漂流节。
前不久,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全面加快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上介绍说,四川灾区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总额将达78亿多元,涉及公共文化设施、文物抢救维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文化产业和艺术教育培训恢复重建、文化市场网点恢复重建等方面,计划到2010年全面完成。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5-9 23:45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