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小凤饼、彩扎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媛媛    时间: 2009-5-7 23:24     标题: 小凤饼、彩扎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凤饼、彩扎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08:05  南方日报
  本报讯(记者/刘静通讯员/谢强邓莉陈尚)记者昨日获悉,小凤饼、彩扎通过市专家评审,将入选新一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南华中路的西端、海幢寺对面、漱珠涌旁的成珠饼家并不算起眼,但它却承载着近百年来曾名噪一时的成珠酒楼和相传200多年历史的“小凤饼”的历史。

  “19元一包,这是最出名的小凤饼了……”笔者步上台阶,店员马上介绍道。目前,小凤饼由于销售渠道、经营管理权期限的限制以及宣传包装的不足,不少“老广”对小凤饼逐渐遗忘,新广州人更不知此乃何物。

  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小凤饼制作工艺经海幢街文化站申报,成功入选海珠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珠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钟晖介绍,日前小凤饼和南华西路上的彩扎同时通过广州市专家的评审,将很快公示入选市级“非遗”,未来将再接再厉申报省级“非遗”。钟晖同时介绍,海珠区目前已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80条,其中有66项基本立项。小凤饼“申遗”成功后,可望获得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沿袭传统坚持手工制作

  昨日正午时分,笔者来到位于工业大道石岗路工业区内的制饼加工厂探营新鲜出炉的小凤饼。制饼车间内,榄仁、芝麻、白糖、冰肉、瓜子、潮洲粉……将一盆盆制作原料一字排开后,工艺传承人薛锐明师傅便从柜子取出已经制作好的冰肉(肥猪肉)和面粉。“这时按比例加入清水和花生油,冰肉和面粉就会很快融合在一起。”在薛师傅的几番搓揉下,冰肉和面粉很快变成了一大块面饼,这时再将原料逐一加入继续搓揉,小凤饼材质就做好了。

  50分钟后,饼体再经过切块、烘烤以及摊晾等过程后,一块块香脆可口的小凤饼就可以进入包装程序了。薛师傅介绍,目前制饼厂有12位师傅分工制饼,每天能生产400包左右,逢年过节小凤饼的销量会大一些,一些老广州会专程买些当手信赠送给亲朋好友。

  微调配方吸引年轻人

  “现在的小凤饼已经稍微减少糖和肥猪肉的含量了!”薛师傅表示,为了适应现在年轻人的口味和饮食偏向,已经对传统的小凤饼配方分量作出微调。根据薛师傅和同事们的统计,目前消费小凤饼的多为上了年纪的本地人,也有部分外地人用作送礼。由于消费群体的局限,小凤饼不可能大卖,加上手工制作产量也不可能一下提高很多。

  但每个月4000元的品牌使用费,使成珠饼家的冯国基经理倍感压力。他告诉记者,做小凤饼是小本生意,惨淡经营。“因为我们只签订了5年的使用期,必须要在5年之内有所发展。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冯国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需要支付品牌使用费4000元,铺租2000多元,人工、水电等费用也要几千元,每个月的这些费用已达2万多元。他说,赚到的钱仅够支付各种费用,如果单靠卖小凤饼来支撑,成珠饼家早就经营不下去了。

  又讯《海珠区非物质文化及民间手工技艺专集》将于本月15日出版。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星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客座教师、岭南派第八代传人谢导秀日前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现年72岁的广式家具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虾。

  岭南古琴的演奏营造着清、微、淡、远的意境,构筑出传统文人抒情达意、陶冶性情,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谢导秀正是这样美妙古琴的制作大师。而杨虾大师是广州木雕家具工艺厂的大师傅,该厂是国家级“非遗”的项目保护单位,杨虾师傅的手艺堪称国宝。

  目前,海珠区共有古琴、陈李济中药和广式家具三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3项加上咸水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4项加上广州木雕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