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文化线路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挑战 [打印本页]

作者: oyjy    时间: 2009-5-7 16:57     标题: 文化线路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挑战

4月10日至11日,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会聚无锡,在古运河畔首次举行以“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为主旨的论坛,并将论坛共识形成的《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向国内外发布。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是一个全新概念,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迈向现代化的中国而言,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条朝圣路线拓宽人类遗产关注视野
  1993年,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无形的历史宗教线路成功申遗,可谓前无先例。在次年于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将“路线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线路”的概念。
  自此,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保护对象由遗产本体扩展到周边环境、视线走廊,遗产的规模由点状发展到线状和面状,遗产类型由静态向动态和活态发展。
  在这一全新概念的启发和激励下,许多隐性文化遗产浮现于世,一系列无形的“文化线路”相继申遗成功,引发世界关注:法国米迪运河、奥地利塞默林铁路、印度大吉岭铁路、阿曼乳香之路、日本的纪伊山脉胜地和朝圣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秘鲁的印加之路……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正式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成为国际文化线路保护的基础性文件。
  丝绸之路、大运河——中国文化遗产丰富性再认识
  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资源,其中既包括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古代栈道、藏彝走廊、邮驿道路、豫晋朝拜之路等,也包括代表了近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成就,并将影响对我国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京秦铁路、成昆铁路、川藏公路、青藏铁路、红旗渠等。
  这种认定,确立了今后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新视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大型文化线路遗产的整体保护研究的力度: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同年12月,依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世界遗产的工作程序和规程,国家文物部门完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工作,将“大运河”列入其中。
  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申报推荐项目名单。丝绸之路有望成为我国首个与他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学者丁援认为,线路遗产最重要的特征是“有文化意义和整体文化意象的线路”。自有了大运河的通航,就有了贯穿中国南北及辐射广泛的商路、邮路、文化、艺术等往来及行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长廊,大运河可谓中国文化的“交融之路”、“认同之路”;将于2010年申遗的丝绸之路则以文化线路类型申报,完全抛开了丝绸之路的道路实体,以历史上丝路经过的中国及中亚48个地点为申报主体,“对话之路”是其最大遗产。
  当运河失去故事:线路遗产保护充满挑战
  “文化线路遗产往往首尾相连千百里,形成历史千百年,是一条条见证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长河,是一部部展示中国辉煌文化的百科全书。加强文化遗产线路的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集群的抢救,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强调文化遗产线路保护的时代意义。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支持,加上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影响,以及因对遗产认知不清导致的人为破坏等,我国文化线路遗产普遍面临生存威胁,相关遗存正不断消失。
  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对线路遗产保护造成冲击。仅就大运河而言,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并开发这条“黄金水道”的经济效益,作为流动的文脉,大运河承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及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大运河渐成失去故事的河流。
  为此,本次论坛提出了“进行资源调查,开展科学研究”“制定专项法规,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多学科参与的体系”等前瞻而务实的具体措施,呼吁全社会重视并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