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古文尚书》的最新研究收获 [打印本页]

作者: oyjy    时间: 2009-5-7 16:50     标题: 关于《古文尚书》的最新研究收获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校友捐赠的2000余枚古代竹简,经专家比对,判断这批竹简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遗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各地均出土过重要的古代文献材料。而入藏清华的竹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文献内容本身,都更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其中出现了解决中国学术史的最大疑案———《古文尚书》的线索。
  秦始皇为了实现国家对知识的垄断,下令焚书。项羽入关,又火烧咸阳。汉代初建,天下纷争,惠帝才废除了禁止民间藏书的“挟书律”。然而烬余之后,连宫室秘府之中,都没有几本藏书,于是政府设立赏格,鼓励民间献书,才有零星的村夫农妇不断发现尘封多年的竹简。而长于记诵的学士们也抖落记忆,用汉代流行的文字将儒学的重要经典一一复现出来。
  汉初人说,六经之中,受秦火之灾影响最大的是《尚书》。至汉文帝时,天下通晓《尚书》的只剩下一位前秦博士——山东伏生。伏生曾将这部经典藏在屋壁之中,但逃难归家后发现仅残存29篇。这段史籍中的传说不尽可靠,因为当汉廷派出精干的官员晁错去向伏生学习《尚书》时,90岁的伏生并没有把残存的竹简公诸于世,而是向晁错口授他所记得的篇章。东汉的卫宏在《古文尚书》序中说伏生的口音很重,必须通过女儿向晁错转译,而晁错的笔录当中更是有不少笔误。这份笔录用汉代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
  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曾接收过拆迁“孔子故宅”时发现的一批竹简。《汉书》上又说这批书是孔家旧藏。这就是所谓的“孔壁遗书”。这批书包括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尚书》,也就是《古文尚书》。孔安国将这批书献给武帝。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古文尚书》没有如《今文尚书》一样成为“官学”。直至汉成帝时,才又有人想起这桩事来。当时一位才子张霸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将《今文尚书》旧序加上一些《左传》的内容,拼凑了一部120篇的《尚书》进呈御览。成帝命人与内府所藏的古文比对,内容完全不合。犯了欺君之罪的张霸论律当斩,却被成帝惜材饶过,并将这部假尚书一并收藏。这是有关《古文尚书》的第一道历史烟幕。
  王莽乱后,两汉间的小学大师杜林也曾私藏过一部“漆书《尚书》”。但是经历过三国的动乱,这部用“漆书”写就的《尚书》也失传了。到了东晋时,一位名叫梅赜的人进献了据说是他收集到的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被立于学官。从此成为儒家经典。今天《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便是梅赜尚书与今文尚书的合编。
  宋代以后,不断有学者怀疑这部《尚书》的真伪。这部书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无可取代,宋代理学先生们奉为金律的“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便出于《古文尚书·大禹谟》。清代学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判“古文”为梅赜伪造,一时扭转了千年的定论。但其后,毛奇龄等学者奋笔反驳,至今200年矣,《尚书》的真伪争论还是没有平息。无论学者们如何细心考据,此前的所有研究都是在传世文献的细缝里索隐抉微。战国竹简《尚书》的出现,令研究者们能够像穿越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穿过重重的历史迷雾,回到秦火以前的时代一睹《尚书》的真容。
      经11位权威学者专家鉴定,入藏清华的这批竹简应是战国时代简册,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表示,经过几个月初步释读及研究,最终确定清华简共2388枚。
  李学勤说,“清华简”可确定是书籍,“如果按经史子集分类,多是‘经史’,最突出的是《尚书》”。秦代焚书使《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其中有16篇是现在《尚书》所没有的。
李学勤说,由于当时的书都是手抄,传抄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差别。西汉晚年以来,今古文《尚书》的争辩一直没有结束。“清华简”有望让人们看到失传2000多年的“正版”《尚书》的庐山真面目。

《保训》记录周文王遗言
  清华大学最早整理出来的一篇简书是《保训》。
  其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周武王的遗言,其中讲述的有尧舜怎样求取“中道”,和商朝祖先上甲微为其父王亥复仇的传说,“这是过去没有人知道的”。而且其中的“中道”思想具有哲学意义。
      《保训》全篇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找到,但篇文大体已经齐全。“这些简有一个特点,长度只有28.5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容易引起注意。”

周公祝酒作诗《蟋蟀》
  在“清华简”中,还发现了周武王时的乐诗。这批竹简共有14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的地方没找出来,但基本上已完整了。
  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打胜仗后的庆祝典礼),有武王、周公、召公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简中记载了周公饮酒时听到了蟋蟀的声音,于是作了《蟋蟀》,讲的是打胜仗是不容易的,不能放松警惕。
  李学勤认为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特别是秦代以后,乐经已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其重要性。
作者: oyjy    时间: 2009-5-7 16:53

很令人振奋的消息!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