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143期)
目录
实践民俗学专题 | ||
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关于实践民俗学的一些思考 | 刘铁梁 | 5 |
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 张士闪 | 14 |
实践民俗学:从理论到乡村研究 | 萧放 鞠熙 | 28 |
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 | 李向振 | 43 |
民间文学 | ||
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对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的理论反思 | 张琼洁 | 58 |
世俗化的神圣敘事 ——“日中有鸡”神话传说探析 | 刘惠萍 | 67 |
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 | 詹娜 | 79 |
被吃掉的文字:拉祜族文字神话与书写的人类学分析 | 张劲夫 | 91 |
民国时期县镇区域文化流播形态分析 ——以嘉兴地区评弹艺人的活动为例 | 张盛满 | 98 |
民间艺术 | ||
脱“俗”求“艺”:现代舞台化背景下传统秧歌的民俗因素分析 | 张娅妮 | 106 |
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 ——以鲁西北地区临清架鼓为例 | 张晓蕾 | 113 |
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 | 史小可 | 117 |
田野报告 | ||
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 徐赣丽 | 122 |
安多藏区曼巴扎仓的医学民族志 | 范长风 | 136 |
社会变迁中的饮食与养生 ——以广式老火汤为例 | 姚丽梅 | 14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总第144期)
目录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
从事象、事件到民俗关系 ——40年民间信仰研究及其范式述评 | 王霄冰 王玉冰 | 5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 | 祝鹏程 | 21 |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 | 王德刚 | 33 |
中国城市艺术节研究反思与展望 | 刘晓 | 50 |
非遗论坛 | ||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 李牧 | 57 |
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 韩顺法 刘 倩 | 70 |
“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 周臻 | 79 |
“故乡”的文化遗产与观光资源化 ——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为中心 | [日]中井治郎著 郭海红译 | 88 |
民间文学 | ||
中国鼠婚故事研究90年 | 朱婧薇 | 99 |
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 | 高艳芳 | 109 |
传统智趣与当代表述:基于绍兴师爷故事活化实践的考察 | 梁珊珊 陈勤建 | 118 |
田野报告 | ||
“中国锦鲤”是如何诞生的? ——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第三种文化” | 陆薇薇 [日]菅丰 | 126 |
从结构制约到志愿参与: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现代转化 ——以一个珠三角村庄为例 | 李翠玲 | 136 |
礼俗互动视角下的当代宗族建构现象分析 ——鲁中大窎桥村王氏宗族考察 | 周连华 | 14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总第145期)
目录
刘晓春 5 岳永逸 18 胥志强 31 陈泳超 39 董莉莉 50 徐晓青 56 周星 64 尹晓龙 82 于沁可 89 戚悦 100 白琼 109 唐玮 115 陈景娥 118 赵旭东、张洁 124 王琴 136 刘目斌 147学术前沿
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
民俗史
“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
对汉代“左衽”服饰习俗的再认识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
民间信仰
三“座”昆仑山与中国“大风水”
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会
论草木精怪的文化发生
民间艺术
从“钟鼓乐之”看《关雎》之义
“礼仪美术”与“心灵图谱”——安徽天长地区“天官画”的形式、流变与功效
近代淄博彩绘青花鱼纹盘的民间审美特质
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江山“村歌”的观察与思考
田野报告
“差序”秩序的再生产——围绕皖南一村落丧葬仪式的时空过程而展开
“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粤北乳源瑶族的食物禁忌及其疾病观
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青海三川地区水排组织的民族志研究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